从技术孵化到战略技术联盟

时间:2022-04-03 05:35:33

从技术孵化到战略技术联盟

摘要:阐释了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母体间的技术孵化、技术转移与企业家孵化机制,企业根据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需要,与大学母体建立战略技术联盟,形成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母体之间战略投入一退出一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从而实现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学科建设的互动成长。以清华威视股份公司为案例,解析技术孵化转移、战略技术联盟在大学衍生企业创新成长中的演进逻辑,充分发挥大学衍生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社会功能。教育部基于投入一产出分析的高校绩效评价方式,在对高校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实施正向激励的同时,或许成为推动中国高校促进大学衍生企业创新成长的新契机。

关键词:大学衍生企业;技术孵化;战略技术联盟;成长路径

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形态业已成为社会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的孵化器,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现。起源于大学技术成果而创立的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在技术与市场双重不确定性风险的约束下,从依托大学母体进行技术孵化、企业孵化与企业家孵化,到与大学之间构建战略技术联盟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大学衍生企业因此成为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大学学科发展与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本文正是沿着理论逻辑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角度,以清华威视股份公司为典型案例,阐释创新型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母体间这种从技术孵化到战略技术联盟互动发展路径,揭示中国衍生企业创新成长的亮点与发展规律,以此深化大学与衍生企业之间产学研高效结合的广度与深度。

1、大学衍生企业成长的研究综述

大学衍生企业代表了一种重要的技术转移机制。为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衍生企业的创立动机、形成过程、与母体大学的关系、区域经济效应、风险资本及孵化器等外部支持组织对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了较多的研究。在近期的国外研究中,Rappert(1999)认为,顾问咨询、合作研发、赞助、设备利用、共享客户、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兼职教授、见习实习等是大学与其衍生企业发生联系的主要方式。Hindle和Yencken(2004)认为大学衍生企业的出现表明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发和系统联系日益紧密,企业用户和生产者之间的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技术转移具备畅通的商业化渠道。Wri曲t and Lockett(2006)从风险资本的立场审视了大学衍生企业和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异同,发现资本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Mustar(2006)指出,衍生企业通常都起源于非商业环境中,要想实现其创建者及母体研究机构的目标和经济效益,需要从企业资源、商业模式和制度联系等多个维度研究大学衍生企业的异质性。

在国内,林淼和苏竣等(2001)以及苏竣(2002)认为,大学发挥其人才与技术的“辐射功能”与“孵化功能”,一般通过科技园区或自我孵化等方式促进大学技术的转移。王小平等(2003)认为大学衍生企业模式是对技术授权转移模式的一种有效替代。杨德林(2003,2007)对比了专利许可型,知识产权入股型、带土移植型、改制型、嫁接型和学生创业型等模式的优劣势。何建坤等(2007)比较了中外研究型大学在技术转移中的模式差异,指出研究型大学在开展技术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2、从技术孵化到战略技术联盟――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母体互动成长的理论逻辑

大学,作为人才、技术的发源地与集聚地,蕴含着孵化科技企业、科技产业的巨大潜力。大学衍生企业在依托大学母体资源进行技术孵化的同时,创业企业家得以孵化成长,并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与大学母体之间实现互动发展。

2.1技术孵化

大学衍生企业以大学研究机构、人才和技术为创立基础,其创立的技术来源,一般来自于大学承接的各种研究资助而产生的技术成果。技术成果虽有技术专家实施的价值评估和专利权等评价,但其成熟度距离商业化存有一定距离,尚需跨越技术研发的“死亡之谷”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达尔文之海”,方能实现从技术到市场、从发明者到企业家之间的阶段性跨越。

对于大学衍生企业的创新成长,从技术到市场进行商业化跨越的外部条件来说,由于大学衍生企业早期阶段形成的技术成果往往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技术与市场存在高风险和资本高投入,而外部的市场化资本更喜欢投资处于后期成熟稳定阶段的技术成果。因此,大学衍生企业尤其是在其技术成果内在价值不被外部企业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大学母体追加对该技术的孵化力度。另外,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品特性,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这也是促使大学内部孵化企业和技术转移内部化的重要因素。为此,大学母体对衍生企业进行直接孵化的过程中,要承担全部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

从技术创新过程来看,大学衍生企业是不断实现从科学知识的生产到技术的传播转移与实验室原型的开发,再到试验发展的商业化原型和市场扩张发展的有效载体。大学衍生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整个创新流程和创新组织同时又面临着程度不一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为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来匹配相应的融资方式以推动衍生企业的持续创新。为了规避大学在大学衍生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同时,也为了适应大学衍生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大学和大学衍生企业要建立新型互动关系,推动衍生企业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过程中进行新的制度变革,这对于发挥大学与衍生企业各自优势,改善和提高研发组织效能,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是极为有效和必要的。可以说,大学衍生企业的组织创新以更高的绩效来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更是企业为适应技术创新发展内在要求的产物。

大学母体对创新型衍生企业进行技术孵化,客观上在于:①衍生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为大学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大学衍生企业的创立,不仅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的有效方式,而且为学校和技术研发人员带来经济利益,通过外部经济利益“补偿”技术研发创新资助的不足。②提升大学科研水平与社会声誉。大学衍生企业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产学研的结合程度与结合绩效,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社会影响力高低、综合实力强弱、社会贡献大小的一个主要标志。大学衍生企业带动的高校科技成果产出和经费支持,已成为高校评估排名中的一个重要砝码,更将激励大学去有力推动与大学衍生企业的共同发展。如2009年教育部基于投入产出的高校绩效评估,东北大学依托东软股份等大学衍生企业的兴起,使得东北大学成为高校绩效评估前三名中的“黑马”。③政策激励效应。尽管大学衍生企业是大学服务社会等功能演变的结果,但大学直接兴办衍生企业的一个缘由还在于,国家的相关政策激励以推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如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等7个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促进了

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创办企业等多种方式转化高新技术成果。随着大学衍生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国家出于规范大学创办企业及促进产学研的需要,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由高校资产公司而非高校直接经营,从而建立校企之间的“防火墙”,推进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的规范发展。④技术转移的内在规律。由于技术成果中存在知识的缄默性,在外部转移中会出现转移者对技术细节有所隐瞒,此外,交易成本过高也使技术外部转移方式的成功率不高。对于阻滞程度较高的技术项目,最好的技术转移方式就是使合作双方的空间距离较近与组织文化较为融洽,这就促进了大学、大学教师或学生直接创办衍生企业。

大学母体在对衍生企业进行技术孵化的同时,往往还需孵化出创业型企业家,为初创时期的衍生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大学衍生企业初创时期,善于把握、洞察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具有特殊经营技能的创业企业家成为企业最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为此,大学母体在孵化企业的同时,还需在母体大学机构中孵化能够兼备企业家才能和科学家头脑的学术型企业家,将大学衍生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随着大学衍生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大学衍生企业需要不断从社会上获取后续发展所需的多元化关键资源来推进持续的创新成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学衍生企业初期的资金来源仅为学校一方,融资方式和融资能力有限,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使得企业的市场风险有不断向大学转移、集中的趋向。为了规避企业经营中大学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同时,也为了适应大学衍生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有效的制度创新已成为大学和大学衍生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内在必然。

2.2战略技术联盟

大学衍生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创新需求与风险逐步加大、外部发展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学母体的风险集中等问题,需要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母体之间建立新型产学研网络关系,在制度层面以战略技术联盟为主要组织创新形式来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两者双向的创新互动。大学与大学衍生企业之间建立战略技术联盟,是大学衍生企业在其产品、技术乃至企业本身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而进行的组织创新,也是大学母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有效延伸的必然。

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母体因资源互补或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战略技术联盟,实现了学科链、专业链与技术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校企分离、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战略技术联盟既是大学衍生企业解决自身技术创新动力的内在需要,也是产学研面向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着眼于完整产业链技术创新的需要。一方面,大学可以通过衍生企业的发展,获取科研经费和资金支持,将衍生企业作为其提供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产品孵化基地。大学可以依托战略技术联盟这一合作平台,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企业贴近市场需求的有利条件,提高人才培养和成果的转化效率。大学的科研成果,对于那些需要多学科知识集成和持续开发、普通社会企业无法有效转化的复杂技术,可以利用衍生科技企业和大学问天然的“血缘”关系来协同完成产业化。另一方面,大学衍生企业可以借助大学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知识优势,将科技成果的技术前沿与市场前沿有机结合,从而推动衍生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大学衍生企业和大学之间的互补型资源与共同的文化背景是构成战略技术联盟形成的重要基础,技术的生命周期特征使得大学衍生企业与大学建立战略技术联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正是由于衍生企业和大学的专用资源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契约安排,实现了知识共享、能力互补、风险分担,联盟的协同性降低了内外部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衍生企业通过回馈的方式促进了大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互动,战略技术联盟显示出更好的创新效率与稳定性。

大学衍生企业的成功,客观上推动了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直接促动科技成果投入产出的良性互动。大学将在长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协同,比以往更关注学术研究前沿、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的创新转化。然而,大学衍生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沿哨所,价值取向和运转机制的不同,使得大学及其衍生企业在战略技术联盟中表现出不同于社会企业的功能行为,见表1。

大学衍生企业及其形成的产学研战略技术联盟,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确立科技基础设施平台、知识产权归属等权益共享机制,技术研发的选择、利益分配机制都需要进行有效约定,健全技术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从而为联盟提供有效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大学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与技术转移的成功模式,有效化解科技研发中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冲突。

在国外,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成功,引发产业界、学术界的深入思考和竞相效仿。国际经验表明,大学与衍生企业之间的战略技术联盟,不但不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反而会使高校的学术更加繁荣,实力更加强大。

在国内,清华大学威视股份公司成立于1997年,得益于国家科技项目创新成果的多年积累和清华大学“技术+资本”的孵化模式,采用“带土移植”从事产业化的做法来提高成果孵化转移的成功率,开拓实现了“知识变产权、产权变产业”的渐进发展之路。随着威视股份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入,清华大学此项领域的基础前沿研究也随之扩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支持也从过去的每年几项上升到如今的十几项,这在一个层面反映了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与威视股份合作建立加速器实验室、探测器实验室等技术基础设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共享知识产权、收益风险共担的产学研战略技术联盟,持续推动威视股份技术成果转化和企业的创新成长。

为实现双方在前瞻性技术研发方面的协同优势,选题市场化、研发产品化是威视股份与清华大学建立战略技术联盟的基本原则。战略技术联盟机构遵循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规律,沿着技术培育与产品研发、生产之间的代际升级与滚动开发路线,推进企业的连续性创新。项目完成基础研究,研发成果由联盟研究机构转出,再由公司根据成本、工艺、需求、质量等因素,实施研发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威视股份根据战略技术联盟的约定,每年为相关学科科研提供超过亿元经费以回报大学母体,良性的回报机制为大学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战略技术联盟合作的成果产生了强大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从事深层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将大学的科技创新推进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从而也为企业奠立了持续创新成长的源泉。

威视股份和清华大学的产学研战略技术联盟达到了双赢互惠的良好效果,成为中国衍生企业中自主核心技术产业孵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对于企业来说,有效利用学校在人才、技术、科研基础设施、无形资产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增强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大学而言,衍生企业的创立发展,实现了大学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加速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动了大学在该领域的学科建设,提升了大学科研能力,提高了大学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3结论

国内外经验表明,大学直面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前沿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前沿,通过重大项目的带动和引领,提高了产学研结合的集成度、组织化程度。大学以孵化技术、孵化企业的形式实现了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转移,直接推动了大学与企业界之间人员、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整合,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向市场的有效转化,推动了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

新形势下高校产业新型管理体制和大学技术转移机制的建立,有力推动了大学“投资一撤出一再投资”的投入和撤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在大学与衍生企业之间,通过战略技术联盟等形式优化了分工协作的研发创新网络,推动了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基础设施的平台体系建设,从而使得大学衍生企业的内生创新动力、产品竞争力以及大学的学术竞争力得以不断强化。

与此同时,衍生企业通过经济回报等形式实现对大学母体的回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也为大学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激励示范效应,推动了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深化。大学在市场前沿的需求驱动下,推动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成为引领学术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最前沿,与大学衍生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拓展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与形式。

因此,从机理上明晰大学衍生企业的创新成长特征,有效构建大学衍生企业技术创新与经营模式的转化,科学评估大学的总体绩效产出,不仅有益于大学衍生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示范指导意义。

上一篇: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 下一篇:江苏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