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体育院系的媒体意识教育

时间:2022-04-03 04:45:48

高师体育院系的媒体意识教育

为什么要强调体育人才的媒体意识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主要培养系统掌握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能在中等学校、体育培训机构等从事体育教学、竞赛、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现行的教学大纲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不要求专门培养体育院系学生的媒体意识,但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越发认识到必须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媒体意识培养,才能顺应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其理由如下。

是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低估或远离媒体的影响,媒体对一项事业的成败或兴衰通常都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体育事业更不例外。这一客观存在,反映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就是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内涵、课程设置等方面必须全方位地与时俱进,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媒体意识,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是体育事业在新的发展机遇下的要求。体育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在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增强人民体质、培养意志品质、丰富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增进对外交往等诸多方面起着显赫而独特的作用,彰显的是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的社会地位将越来越显要。在我国,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去鼓舞人、激励人,同时以精彩的比赛、表演和多姿多彩的健身娱乐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媒体的推动,必将使体育事业的综合效益发挥最大化――回顾历史,我们应该看到,如果不借助媒体,仅靠体育自身的空间,其作用和影响将是很有限的。一次大型比赛,现场观众不过数万人,而通过电视转播,将使观众达到几亿乃至数十亿人。再经过报刊、电台媒体的进一步传播,像经过一个大功率放大器一样,观众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由于媒体的作用,在世界任何角落的大型比赛,无论你距离赛场多么遥远,只要打开电视,足不出户便能“身临其境”。特别是第四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已使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场大型比赛随意进入任何一个家庭。可以说,今日体育产业精彩纷呈的现状,离不开媒体的促进作用。没有媒体意识的体育工作者既难以适应媒体时代,也难以有效地利用媒体推动体育事业。

是体育产业化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体育作为“具有产业性质的公益性事业”,要逐步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必须充分依靠和挖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其中就包括媒体的力量。现代市场营销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件商品的营销都需要借助外力,包括从众心理的造势。借力和造势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媒体。

产业化的体育和传媒,被“注意力”经济撮合在一起,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体育作为传媒重要内容的来源,是传媒获得大众市场,获得市场回报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支撑。反过来说,体育本身需要聚敛人气,需要黏合度,需要传媒产业帮助聚敛人气。因此,传媒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联姻,是一种天然的、符合逻辑的、珠联璧合的双赢合作。另外,传媒不仅仅为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济支持,也促进了运动项目的变革。现行的体育项目为了引起电视传媒的重视,不得不对比赛形式、比赛制度、比赛规则进行改革,以增加体育项目的观赏性来适应电视的播出要求。国际足联将20分钟的半场休息改为15分钟,以便使整个节目成为完整的电视节目段;国际排联把比赛改为每球得分制,是为了适合电视播出的观赏性和刺激性;国际乒联更是改革连连,将原来冗长的每局21分制改为11分制,为了让乒乓球球速慢一点,让观众看得清楚一点,不仅将乒乓球由原来的38毫米放大到现在的40毫米,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改为现在的橙色;高尔夫球比赛从普通的比赛改变为金牌赛、一杆赛,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电视转播赛尾插入极为引人的获胜者庆祝会。总之,传媒已经渗透到体育产业的几乎各个方面。体育人如果缺乏媒体意识。就无法在体育产业化中大显身手。

培养体育院系学生对待传媒的正确态度

作为将来的体育从业人员,体育院系学生假如缺乏对待媒体的正确态度以及与媒体的交往能力,几乎是寸步难行的。

正确认识体育产业与媒体的关系。体育和媒体同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宣传教育属性、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等服务属性以及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属性等方面都有共同点。可以说,在这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家庭中,体育与媒体就是一家人。如同人体的左右手,只是分工的不同。也可以说是皮毛关系,二者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由于二者在表现形式、手段、具体的利益和目的等方面不同,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但根本利益和大目标是一致的。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舆论氛围,作为体育人,正确引导体育舆论,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是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把握好舆论导向,首先要坚持主动引导,要防范在前,及时掌握、分析舆情,主动通报情况;其次要敢于面对现实问题,旗帜鲜明地正面引导。

坦然欢迎监督。体育工作对舆论监督应持欢迎态度,要提高接受监督的承受能力,要习惯于舆论的多种声音,要善于在不同的声音和见解中提高辨别能力,吸取营养。这既是发展体育事业的需要,也是社会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与媒体合作、为媒体采编提供服务的观念。体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媒体,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主动为媒体的工作创造条件,通报情况,提供线索,尊重记者的劳动,遇到问题要耐心帮助、引导,积极支持采访、报道任务。

强化与媒体交往的能力

不同群体与新闻媒体的关联度不同,普通民众与媒体的关系是“单一的传受关系”,即媒体不间断传播与受众选择性接受传播的关系。而体育人则不然,他们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是“多元的互动关系”,即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与新闻媒体发生交往,或接受采访、或应对质询、或信息、或投稿撰文……应当说,掌握与新闻媒体交往的艺术,已经成为每个体育人的必修课。

尊重媒体。体育人一定要把尊重媒体放在第一位。媒体有媒体的文化,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办事风格,当然也有别人不太理解的游戏规则。体育人要有一种好的心态、一种阳光的心态来对待媒体。例如:对媒体提出的合理采访要求要积极回应,友好配合。对媒体提出的不合理采访要求,如涉及职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属合法保守的信息,体育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但要有理有节,要耐心解释,求得理解。向媒体提供的信息,要尊重媒体的编辑,即使被否决也要服从。对媒体发表的不利于你的负面报道,要冷静分析,如果属实要虚心接受,勇于承担责任,并积极采取整改措施。同时,诚恳主动地联系媒体和记者,向媒体表明态度、通报整改处理措施和结果,力求赢得媒体的宽容,争取由负面指责转为正面认可。

主动沟通。与媒体相处、与媒体打交道要有主动意识,要争取掌握主动权,要快速响应,不要只被动应对。信息时代传播渠道无法屏蔽,体育界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媒体的正面关注,否则,记者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试图从边窗和后门窥视你。对记者要主动交朋友,要注意了解和研究媒体的动向,了解记者的需求,主动与媒体对接,开展良性互动。一些重大事件只要媒体有兴趣都可以与他们通通气,或者邀请他们来参加。

诚信为本。欺骗媒体等于欺骗公众,失信媒体等于失信天下。对媒体有些话可不说,但不可瞎说。凡提供给新闻界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童叟无欺。报喜瞒忧、浮夸噱头、添油加醋、敷衍了事,都不是与媒体交往的正道。

远近相宜。有人说与媒体打交道是“带电作业”,常常是近不得、远不得,最好采取“刺猬法则”,即与媒体保持恰当的热度,保持适当的距离。体育界与媒体相处需要讲一点艺术,要有一定的“距离感”。比如:运动员与媒体不要频繁接触,应设专人以及委托专业公司来处理媒体事务,这就是“距离”;又如对各家媒体尽可能一视同仁,这就是“距离”;再比如,平时保持对媒体的监测,这也是一个(心理)距离。

上一篇: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 下一篇:新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