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合唱指挥法》教学

时间:2022-07-25 07:23:09

论高师《合唱指挥法》教学

摘要 合唱指挥法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对这门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合唱事业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质量。因而,合理的制定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对提高合唱指挥教学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 合唱 指挥法 教学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体裁,是音乐会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常见的形式,并深受群众喜爱。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合唱教学的重要性,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演出能力,而且在提高学生音乐整体素质和修养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活动中,合唱也成了一项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各地的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立。但是,由于缺乏较为专业的合唱指挥人才,因而导致了很多合唱团水平普遍较低的局面。因此,作为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高等师范音乐院系,就应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培养合唱指挥人材的责任。然而由于各师范院系缺少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这门课的教学是很不规范的,甚至有的院系只开设合唱课,不开指挥课,因而培养的学生无法胜任合唱的排练与指挥工作。这种现象是不利于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而且会影响到我国合唱专业的发展与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高等师范音乐院系必须切实加强合唱指挥法的教学工作,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一定指挥水平的音乐教育人才。

高师音乐院系指挥法的教学和专业院校是不尽相同的,在专业院校,因为师资情况、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的的不同,因而他不能培养大量的指挥人才。而师范院系的学生各方面专业知识面较为宽,且这门课是必修课。因而较容易普及,也就是说,师范院系更加有机会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的合唱指挥人才。

高师合唱指挥课的教学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有较长的学习时间,因此,就要求在合唱指挥教学课程的安排上,注意课程内容及上课时间,要适应集体课教学的特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上课内容重点突出、主攻分明,教学效果显著。

一个合唱指挥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打拍子,或提示声部的进出,他最主要的职责是正确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表现音乐的内涵。他是曲作家与演员、演员与听众之间思想感情交流的使者。因此,他首先必须正确的运用指挥法。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通过指挥手法传递给演员和听众,从而达到解释音乐的宗旨。学习合唱指挥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具有较好的音乐理论知识与文学、美学的素养,而高师音乐院系的学生恰恰具备这些条件,因此,有利于普及合唱指挥法的教学。

合唱指挥法的教学的最主要内容是学生正确的指挥手法。要培养正确的指挥手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从事教学工作。

一、正确的指挥图式

指挥图式是由一系列的点与线构成的。指挥图式中的“点”,是指拍点,它预示着音乐的速度。拍点的产生要有弹性,不能僵硬,且要求准确、稳定,拍点被视为音乐的“骨架”。“线”是挥拍过程中点与点之间手的运行轨迹,代表音乐的旋律线,被称为音乐的“灵魂”。线的走向和起伏在基本图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指挥的习惯往往会有多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其宗旨与要领是传达指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它由上肢的各个部分充分协调而构成。在实际的练习与指挥中,遇到快速的、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时,以击直线拍为主。拍点要求明确。抒情缓慢的音乐则以曲线拍为主,拍点较为隐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的挥拍图式正确、拍点明确清晰、拍线起伏层次分明,点线交融,浑然一体。这是最初步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知识点,在集体课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动作,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和集体师范练习的方式,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

二、正确的起拍与收拍动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指挥,能正确的用手式带领合唱队整齐的进声,是对一个合唱指挥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灌输的指导思想。起拍动作由“准备动作一预备拍―起拍”三个部分组成,尤其要重视预备拍,因为预备拍预示着音乐的整体形象,因而要慎重的设计。起拍分为“硬起拍”和“软起拍”两种。另外,根据起拍的位置,又可分为强拍起、弱拍起和后半拍起拍三种起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谱例,指明要领――预备拍的动作要与起拍动作的方向相反:弱起拍――预备拍的动作要改变方向:后半拍起拍――预备拍轻而小,起拍动作在点上要做短暂的停顿。在合唱指挥集体课的教学中,要给予起拍的练习以足够的重视,指导学生反复的练习、实践,做到心中有数,达到在教师弹奏的节奏练习与乐曲练习中,学生的指挥动整齐划一。收拍动作也要强调“预备动作一预备拍一收拍“三个要素,它关系到音乐结束的统一性。因为它是整个指挥动作及音乐的结束,因而尤其重要。

收拍分为弱收和强收两种方式。作品结束时的情绪激昂向上。力度较强,宜采用强收束――手臂坚定有力,手随着音乐的结束变为紧握拳状,如《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等。若作品结束时的意境悠长舒缓,音响减弱,可用弱收束――手势随着音乐的结束做轻柔的掐花状,如《牧歌》、《大漠之夜》等。收拍动作的设计,视音乐的内容、风格、情绪而定。另外,同一种收束方式,其手势动作也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联系作品,做不同处理的师范和讲解。让学生做到心领神会,得心应手。

三、指挥动作幅度的大小

一般而言,指挥动作的大小取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和风格。有较强的音响和宽广的速度的作品。如《祖国颂》《娄山关》中的部分段落,要求指挥动作幅度大,挥拍坚决、反射有力。开阔、抒情的音乐要求动作幅度大,线条优美流畅,如《牧歌》《阳关三叠》等。大幅度的指挥动作常使用大臂,甚至上身的辅助动作来加以扩展,同时打开小臂来增加线条的长度。对于幅度、力度较大的动作,要注意整个身体的稳定,可以双脚稍分开,这样不但可以保持了上身的稳定,又能衬托出音乐的整体气质。

对于欢快、活泼的音乐,如《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一般采用幅度小而富有弹性的动作,给人以轻盈、跳跃的感觉。有时可只用手指尖做轻微的点击动作,会更加贴近音乐的内涵。急速的且节奏紧凑简洁的动作。适用于如《团结就是力量》、《保卫黄河》一类风格的作品。但是,这种指挥动作要尽量避免机械式的挥拍,要按情绪的变化而适当的简化动作,或双手交替的动作,关键是即要做到动作简洁明了,又可以恰当的解释音乐。

关于这一点的练习,要充分结合乐谱,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指导学生合理设计指挥动作,避免出现多余的动作,也要克服机械式的挥拍。

四、双手的分工与合作

在指挥过程中,右手往往起主要作用,负责音乐的节拍、速度,提示声部、指出重音、延 长音和切分节奏等作用。当然,左手在指挥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它往往提示音乐的情绪,描绘音乐的形象等。它可以单独提示音乐,也可以与右手做对称的指挥动作,还可以单独的引导声部的进入与退出,指出作品要求强调的重音和该控制的音量,提示分句和呼吸以及勾画大块的力度线条等。因此,指导学生作好左手挥拍技巧的练习及指挥动作的设计,对指挥多声部音乐作品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学习指挥法的一个难点。掌握好这方面的技巧,不但可以改变一味的对称动作所造成的单调感,而且能更加有效的表现音乐形象。在集体课的教学中,必须要求每一个学生不能出现动作不知所指的的现象。

五、手的方位与手势

手的方位指在挥拍过程中手上下活动的范围,一般情况下,其活动范围是“上不过眉线,下不过腰线”。高位置的手势一般表示强而有力的音乐情绪,反之则表示柔和舒缓的情绪。但是,指挥手法在艺术处理方面常有不同的设计与运用,如手用力打下去表示强,手柔和的上抬也可以描绘出轻而弱的音乐意境。

不同的手势对指挥音乐有不同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手形保持半握拳状,手心向下。而手心向上,手臂有力上抬,则表示音乐激昂振奋向上,如《娄山关》前半部分。掌心向前,则表示音乐轻柔安逸舒缓,如《摇篮曲》、《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一些感情深厚的作品,如《红豆词》、《银色月光下》等,常掌心向内的手势,更容易激发演员的内在的感情。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悉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灵活运用指挥手势,做到挥拍准确,运用自如。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在设计指挥动作的时候,不能养成生搬硬套指挥动作的习惯。

六、主动拍与被动拍

指挥是合唱演出中的主导者。凡是速度、力度、节奏等要变化时,指挥必须提示演员,带领音乐往下进行。这样求指挥必须恰当的调整动作,预示音乐的变化。但是如果指挥一味的击主动拍,就会影响到音乐的流畅性,甚至破坏音乐的形象。因此,要指导学生仔细分析作品,合理运用主动拍与被动拍,恰当的提示音乐,引导学生投入地进行对作品的演绎。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防止指挥者机械的挥拍法,也是指挥的一个技巧性知识,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的练习,才能运用得当,在实际指挥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集体课的教学中,对着一点的要求应相同于起拍动作的要求。

七、分拍与合拍的运用

分拍、合拍是指挥中的常用手法之一。合理的运用,将使音乐表达更加准确、细腻。一般情况下,快速进行的音乐在按记谱的图式不能适应时,可采用打合拍的方法。如《我和我的祖国》、《乘着歌声的翅膀》《蓝色的多瑙河》等,可以把6/8打成二拍子,9/8打成三拍子,3/8打成一拍子。用这样的图式来进行指挥,使指挥动作更加灵活、自如、且对音乐情绪表达的更加贴切、流畅。舒缓的音乐,因为每拍所占的时值较长。如果按记谱的图式指挥,则显得僵硬、呆板,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用分拍的指挥动作来保持对音乐节拍的控制。如合唱《大路歌》、《到吴起镇》等作品。

合拍与分拍在安排得当的情况下可以灵活的运用。可以是整首作品、整个段落,也可以是某一小节或某一拍,关键是按音乐的实际情绪而定,不可生搬硬套,画蛇添足。合拍与分拍和主动拍与被动拍一样,是指挥法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技巧,教师必须耐心的指导学生,恰当的进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做到自己的动作就是音乐进行的轨迹,融动作与音乐为一体。

八、指挥整体的形象

一个指挥者的动作是否准确,整体动作是否协调,都关系到对音乐指挥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及实践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以及良好的台风的培养。作为一个指挥,不但是舞台的一部分,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因此,要严格禁止学生在指挥中的哗众取宠或故意做作的动作,避免学生养成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不良台风。要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简洁、美观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谦虚的良好台风。同时,在大班课的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出现形盲目的模仿老师的指挥动作的现象,要利用集体课人多的优势,让学生在相互的观摩与交流中找出不足,做到自己的指挥动作及合乎规范,有不失其个性。

以上八点,都是合唱指挥学习中最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知识。好比是一座大厦的地基与栋梁。因而,在集体课教学实践中,要利用学生可以指挥本班同学演唱作品的有利条件。脚踏实地、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只有系统的掌握了以上的基本知识,才能为以后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为我国的合唱教学工作以及合唱活动的普及做贡献。

上一篇:试论达斡尔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下一篇:基于民族性格的日、美动画风格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