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02-21 02:10:40

高师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41-01

一、声乐教学模式多元化与分级教学管理结合的教学探索

声乐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声乐理论与声乐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为完成声乐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组织形式。声乐教学模式多元化,即采用声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以及一定量的声乐表演课和声乐艺术实践相结合,以声乐个别课和小组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管理上配合分级教学管理,这样才能体现声乐教学的最大效率和教学成果。声乐个别课,是以“一对一”形式来进行的声乐技能训练,可以充分体现声乐教学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特点。通过个别课能够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人声乐技巧和表演水平。

声乐小组课,就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同时面对两个以上学生的声乐教学。声乐小组课的授课比较灵活,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小组课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可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声乐技能训练为主的小组课,可以集体练声、单独指导唱歌或者互相对比练声、单独指导唱歌等多种形式展开声乐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训练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声乐技能上的共性要求、对学生歌唱内容、歌曲处理以及纠正错误发声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场观摩教学的机会,对于提高学生演唱水平以及今后从事教学都大有裨益。二是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活动为主的小组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侧重于声乐教学实践和声乐检查,通过排练(重唱、小组唱、表演唱)、观摩等教学实践来达到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声乐集体课,是以班级或年级为授课单位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大课、合唱教学课以及声乐表演理论课、声乐作品欣赏课等。它是根据高师音教专业培养音乐师资的需要,以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疑难问题,拓宽学生在声乐教学理论上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为目的。

声乐表演课,也是声乐集体教学的形式之一,声乐表演课由表演基础理论、重唱、合唱、歌剧排练、形体和舞蹈等课程组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声乐艺术实践(活动)课,是声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目的在于通过艺术实践检验教学效果,并改进教学,使学生的声乐技巧不断巩固和完善。同时,通过声乐艺术实践,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声乐教学分级动态管理,就是把本专科的声乐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在低年级(本专科的一、二年级)是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在高年级(本科三、四年级,专科的三年级)为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低年级为《声乐基础》,属专业必修课,高年级为《声乐》,属专业选修课。作为基础课程阶段,以小组课、集体理论课为主,个别课为辅。集体课主要是声乐基础理论课,把有关歌唱呼吸、发声、共鸣等共性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介绍;并开设普通话、意大利语音等声乐语言课程,解决学生歌唱中语言方面的障碍。至于声乐技能课则是以小组课为主,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安排个别课;小组课可以“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四”等多种模式进行,主要以入学和期末考试的专业成绩来划分,并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变动一次)。85分以上“一对一”授课;80-84分“一对二”授课;75-79分“一对三”授课;74分以下“一对四”授课。这样的分级动态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选修阶段的声乐学习,应以个别课、小组课为主,集体课为辅。集体课主要是声乐教育和教学理论、声乐表演理论以及重唱、合唱的理论和排练。声乐技能课主要是“一对一”的个别课和“一对二”的小组课。个别课是针对声音条件突出,声乐演唱具有一定水平的主修声乐的学生,少数特别突出,考试在90分以上的同学,可以一周开设两节声乐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声乐理论知识,提高歌唱的技能技巧,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歌曲,并具备初步的声乐教学能力。而“一对二”小组授课的主要是针对有选修声乐意愿且声乐成绩相对突出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声乐训练,努力使其在声乐理论知识、教学理论和声乐文化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选修阶段的小组课和集体课还应该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进行重唱、合唱、排练等艺术实践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和舞台艺术实践的能力。

二、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索

讲解分析法,主要要求声乐教师用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发声训练或作品的音乐形象进行描述,启发学生调动用于歌唱的所有器官的机能去塑造适合作品要求的声音形象。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声乐教学时,有时要运用讲解和朗读歌词等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讲解主要是针对歌唱的方法,声乐的疑难技巧、错误发声、模糊概念以及作品的音乐表达方式等要求进行正确的剖析和论证。

形象直观法,主要是通过声乐教师形象直观地对正确声音的范唱以及对学生错误发声的模仿比较,使学生更明确地从视觉、听觉体验上分辨出声音的对与错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忌教师一句、学生一句的“模唱”式的教学,而应该边范唱、边讲解、边听辨、边思考,要让学生知道对的声音对在什么地方,错的声音错在什么地方,这样才会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以动辅唱法,主要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体态动作配合讲解和范唱,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领会要求和方法。例如:学生漏气发声、唱歌,教师可以用两指并拢,提示学生声带闭合挡气;

启发诱导法,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开动学生的脑筋,去思考发声和演唱上的问题,使其明确概念,领会并塑造音乐的形象。

情境引导法,也类似启发诱导法。主要就是通过“自然比喻法”、“内听法”、“内视法”等方法,通过声乐教师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辅之以解释、范唱等手段为学生讲解“看不见”的声音,学生根据教师的情境引导,靠理解、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的体验来分辨和接受这种“看不见”的方法,并调动自己的机能进行发声和演唱。只要比喻恰当、引导对路、思路正确,往往可以引导出符合要求的声音来,不失为声乐教学的一种特殊的方法。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2篇

论文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作为承担着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教育师资,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改革建议。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1][3]中国音乐教育20*年12月第114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教材改革

为音乐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推动和加快音乐基础教育的变革和进程,在当代社会传媒技术高度发展和艺术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学校情境中的音乐教师教育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迟缓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及高师音教专业毕业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偏低的客观现象,使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问题作为与声乐教学息息相关的主要环节之一,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的现状

1.演唱教材的选择和运用。许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演唱教材比较混乱,大多都是声乐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声乐曲目选择教材,系统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针对性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内容缺乏新意,曲目选择保守,没有积极拓展;往往根据个人演唱特长选择曲目教学,没有全面贯彻多种唱法的实践教学原则;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利用率不高,实际教学内容仍然倾向于声乐表演专业。

2.重视演唱教材轻视基础理论教材。声乐基础理论教学是声乐整体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声乐演唱实践的基础。但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此类课程,势必造成学生不知道或不接受此类课程的学习,现已出版的声乐基础理论教材便形同虚设,这个空缺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发展。

3.声乐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考核,学生能完整演唱1~3首中外曲目,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年来的考试形式惯例。这种考试形式很少被打破,它反映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缺乏全面性和开拓性,但更值得反思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是否得以明确。

二、高师声乐教学教材的建设

1.把声乐演唱课和教材紧密联系。声乐演唱课是高师技能技巧课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声乐课堂上按声乐教师的具体要求演唱好声乐作品,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的知识内涵和外延,是声乐演唱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要具备多能的特点,学生在入学时大多数的声音演唱条件都不能和声乐表演专业的要求相提并论,因此,经常出现大多数条件一般的和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对待前者声乐教师缺乏教学耐心和激情,不愿继续探索和开拓,教材曲目的选择和运用多次重复,充满陈旧感,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和提升,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待后者声乐教师充满教学的欲望和热情,教材曲目多选择难度较大的中外曲目,往往把专业演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自己和学生教与学的成功与否。这两种情况都表现出声乐教材在选择和应用两极分化的不规范现象。要想认真地贯彻和执行教学大纲,顺利地教学,合理、妥善地选择制订声乐教材不可忽视。要建立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声乐教材体系,声乐教学不能只关注歌唱技巧的教学,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基本囊括了所有形态的声乐作品,从民间歌曲到创作歌曲,从古代艺术歌曲到现、当代艺术歌曲,从戏曲声乐作品到曲艺声乐作品,从歌剧声乐作品都声乐名品佳作。这类教材,内容全面、丰富,教学性体现在入选作品的体裁、题材、时代背景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品发表的年代及时代特征、词曲作者及作品的内容主题、角色情节及曲式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为我们文献知识的教学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唱风格与难点的教学提示无形中又提升了鉴赏能力。因此,充分选择这类既有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又结合演唱实践的声乐教材,有利于学生的歌唱表演,拓宽知识面。

2.重视声乐学科基础理论教材的选择。声乐基础理论课程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多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许多声乐基础理论教材都在陆续出版中,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声乐基础教程》等。这类教材涵盖了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声乐艺术的语言和心理,声乐艺术的文化学和教育学,中外声乐艺术史,声乐美学和表演学、风格学等,使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得以构架,通过选择和学习,使声乐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清晰地认识到声乐学科的理论内容,明确声乐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层了解和掌握声乐的结构整体,即声乐的生理、语言、心理、表演和教学的理论。应以此类教材为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教材的依据,分阶段、分层次、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适应教学要求和需要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实现与现行的声乐技能课间的和谐统一发展,低年级学生应强调和重视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

3.加强和完善声乐学科的特色教材建设。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教材是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本着培养出具有本地区、本院校特色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的目标,应该重视特色教材的建设问题。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上紧扣声乐教材的范围,可以根据声乐的种类及歌曲的程度来分类,也可以根据艺术歌曲及民歌、创作歌曲来分类,还可以按歌剧选段及人物角色来分类。音乐民族文化应该在编写教材中重点体现,重视本民族的音乐民族文化传承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由于20世纪以来我国学习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的较大影响,音乐民族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的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使一代代学生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了解甚少,更谈不上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建立音乐民族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民族文化基础是学校音乐教育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以此为鉴,从演唱和音乐民族文化理论两方面着手,通过文字书面和音响形式,编排出具有特色的声乐教材,对于传承文化这一音乐教育的文化目标意义深远。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4篇

由于教育实践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学生上讲台单独试教的机会少。多数照搬高师音乐教育的技能教学模式,不能从幼儿年龄特点进行考虑,教学效果不佳。缺乏去当地幼儿园进行实习的机会,导致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革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生源素质,完善声乐课程体系

首先要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宣传工作。一方面,目前高校就业率排行前十大热门专业中,学前教育排在第七位,就业前景无忧。另一方面,幼儿园对音乐综合素质高的幼儿教师需求量大,这对原先准备报考艺术类的生源转向学前教育专、本科很有吸引力。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如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肇庆学院等。这种办学思路值得效仿和推广。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以培养学生艺术综合素质为目标,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为改变普遍只设有一门声乐课的现状,考虑设置包括声乐歌曲欣赏、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艺术课程见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特别对于学前教育专、本科,声乐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以期培养出合格的具备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

(二)明确目标定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摇篮,不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不仅仅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训练美声或民族唱法。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声带还处于发育期,发出的是童声,音域较窄,根本无法获得美声或民歌的声音,更无法理解和欣赏这两种声音,幼儿需要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因此训练幼儿教师唱好儿歌才是声乐教学重中之重。就目前能供学前专业选择的声乐教材是少之又少,并且十分缺乏直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专、本科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材。从1987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唱歌)教材,一直沿用到1998年12月的再版,以及后来到2005年针对五年制幼师教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声乐),虽说各种版本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都缺乏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材。因此,编写适合学前的歌唱教科书是摆在专家、学者面前拯待解决的课题。而如何更好的选择符合学前声乐专业的歌唱教学曲目,也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任课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合学前声乐教学的实际,在现有的幼儿歌曲基础上,多关注近些年来新创作的儿歌,以及幼儿园目前正在使用的儿歌,融合进教学中,丰富幼儿歌曲的曲目,增加内容与深度,使其真正达到专、本科层次。我们期待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实用性的高师学前声乐教材的出现。

(三)注重教育实践,积累教学经验

众所周知,教育实践是加强学生教育能力的重要手段。高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实践工作。首先,要加强与幼儿园实习基地的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去观摩优质音乐课,采取全方位的见习模式,参与幼儿园的声乐课外辅导活动和音乐课堂实践,随后以班级为单位召开见习感受会和见结经验交流会;其次,多播放较成功的幼儿音乐课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通过观看相互交流观后感并总结好的教学方法;第三,多给学生试教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说课,其他学生当小朋友,课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点评,使学生能上好音乐课,让学生不断的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真正达到与幼儿园接轨的教学目的。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弊端 对策研究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弊端

(一)单方面注重技能的教学理念

高师音乐院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方式,但新时代情况下,强调的是音乐团队的综合素质,单方面注重技能的教学理念显然不适用于今天,而单单拿演唱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就更为片面,对歌唱、声乐理论的教学等重视不够,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严重脱节,势必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整体素质下降等现象的出现。

(二)对生源素质要求不够

由于音乐在全国的流行,高师音乐专业开始逐年扩招,许多院校也开设了音乐专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逐年下降,给高师声乐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关于这些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的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由于过往在中小学教育中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低,音乐课程设置流于形式,为音乐教育提供的资源少,导致学生声乐素质偏低,且知识面狭窄。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教师注重灌输前人的音乐理念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技巧,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也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学生机械式地接受也自然不能领悟其中的音乐情感和背景,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的自身因素。有些学生的文化课不达标,难以考取理想的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就以音乐类等艺术院校门槛低为契机,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短时间内快速学唱几首歌曲以获得大学的通行证,由于这些学生没接受过音乐声乐方面的正规、科学的训练,对声乐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导致了新生入学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使高师声乐教学困难重重,不利于高师声乐的长久发展。

(三)教学目标不能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专业院校专业化的声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被高师声乐教学沿用,高师声乐的教学院校混淆了二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的本质的不同,专业音乐类院校培养的是拥有着很高的演唱专业技能的歌唱演员。而高师声乐教学要培养的远不止这些,他培养的是不仅拥有着很高的演唱专业技能,还拥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精教学方法、懂组织小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强大的具有师范性、综合性的音乐师资力量。单单强调专业技能扎实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体现不出师范性的教学特点,长久发展下去便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师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造成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率降低,不利于新时代下高师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改革高师声乐教学弊端的对策

(一)严把生源质量关

在许多人的传统认知里,音乐是一个对文化要求不高的专业,只要家里有钱,不论自己孩子的学习水平如何,都可以选择音乐这一专业,这很明显是错误的认知。众所周知,音乐这种艺术的学了踏实勤奋等品质外,天赋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乐上有所造诣,实现人生价值的。况且大部分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并不是那么热爱音乐,醉心于音乐教育的。他们最初的愿望也仅仅是为了能借助音乐专业这个低门槛考上一所大学而已,因此,在学习高师声乐的过程中不能够刻苦训练、踏实学习。在这几点情况下的影响下,要想提高高师声乐的教学并非易事。

(二)改变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风格的声乐应运而生,人们对声乐的喜好和评价也会发生变化的,声乐教学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一直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是远不能满足时代对声乐的美的需求的,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在此,笔者总结了两点具体措施:一是将时代赋予声乐教学的意义融入到声乐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沟通,例如可以模拟一些当下流行的娱乐节目、开展一些流行歌唱比赛,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舞台感觉,又可以积累学生的表演经验。二是在教学中,除了声乐教学外,增加高师的含义、意义的重点教学。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更是担负着毕业后从事声乐教学和传承的重任,因此平时可以组织一些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开展评课活动或者说课比赛等。

(三)注重理论教学

高师音乐院(系)的老师应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不能片面地强调“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就是高师声乐的一切”这种错误的思想,作为一名高师声乐的学生,要做到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解剖学基础知识、生理学课程、音乐理论、基础理论、声乐教学论、作品分析、音乐欣赏、音乐史、合唱指挥和音乐美学等相关课程,哲学、文学等在内的人文课程方面的学习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时刻变化着,面对新形势,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也应正视弊端,及时解决问题,为社会输送多元化、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此,笔者抛砖引玉,供大家总结经验教训,望能给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李蓉.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8).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6篇

首先,高师声乐艺术教育人士面对新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就必须要对音乐方面知识了如指掌,并具备良好的眼光和强大的教学能力和理念。然而我们发现,目前我国诸多声乐院校学生大多数音乐知识储备不足,略显单一状态,大多数院校声乐专业多,而其面却不广泛,这种专门修一门课程的音乐系学生对于其他方面和文化知识了解处于空白单薄状态,其知识结构的简单也限定了其音乐才华的发展空间,使得其最终音乐素养无法全面提升,对我国声乐教育也极为不利。其次,高师声乐教学与其他院校声乐专业教育目标明显不同,其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因此高师院校对声乐学生要求就更为严格。现在我国大多数高师声乐教学中,普遍对不同唱法和不同声部划界分明,大多数只专精自己专业声部,对符合或适合自己的民族歌曲熟悉了解,而对其他民族文化则涉猎甚微,这也会使得其将来在教授其他声部和音色学生时会捉襟见肘,茫然无措。因此,我国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必须要加强其对其他不同民族风格特色曲目的了解和掌握,突破其歌曲的局限性。然后,在调查我国高师声乐民族文化艺术教学时,我们发现在众多不同文化特色的民族声乐领域中,只有戏曲声乐教学最为薄弱,不仅仅是因为我国戏曲凝聚了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习惯和感情,在表现形式如唱念做打等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要求,也是因为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加强重视,很多学生对不同戏曲的流派、剧目、曲牌行当等等都知之不多,这对我国戏曲的教学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果和影响。最后,现在大多数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授课时都一味追求发声技巧、对于民族歌曲没有很好的演绎出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也不注重歌曲的感情背景和地方特色,这种现象就会使得大多数声乐学生无法真正领略到我国民族声乐精髓,在感染学生方面也有一定不足,因此,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更好地吸收、继承、传授这些民族音乐瑰宝,对于我国青少年声乐的教育基础也有很大的障碍。所以,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专家也必须要加以注意。

二、深化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我国目前的声乐艺术教学,教师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其教学中保有自我民族特色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这才是这个时代赋予现代我国高师声乐院校们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深化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进程中,教师们就必须要正视其民族化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和完善,下面作者就抛砖引玉,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和措施。第一,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解和认识现在我国大多数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都规范了一套演唱方法和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美声唱法而来,这使得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我国从上个世纪开始,民族唱法基本上都带有当地特色和戏曲的技巧,其声音甜美,而自融入美声唱法后一些歌曲的民族特色也无法显现出来,这种教学对加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对我国声乐教育的民族化也大大不利,因此,高师声乐学院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妥善把握民族歌曲特色,要在融入外来风格的同时保有当地歌曲特点,这样才能够培养并熏陶学生的民族音乐感,才能够让学生热爱民族声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钻研和创新,才能够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始终保有其艺术魅力和生命力。第二,改进高师院校声乐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我国传统声乐基础上融入美声唱法,提高其歌唱技巧,另外一种就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融入我国民族歌曲特色,使得歌曲包含民族韵味,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各具优势,因此作者认为只要能够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采取。我国由于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各大高校的声乐教学方法也都不一,就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优势特点来看,作者认为对于一些小学生声乐教授可以以美声教学方法为主,同时加强他们对我国戏曲的练习,这样能过打牢学生声乐唱腔和技能的基础。等打牢基础之后,就可以随意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了,对于注重民族唱法的学生就要注重加强自己声乐的知识结构,而注重美声唱法的学生就必须要格外注意加入民族文化元素和自我理解,这样才能够使得歌曲不流于表面。各大院校声乐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教学方式。第三,开拓高师民族声乐眼界和曲目现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大多偏向国外作品,这种教学状况导致很多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歌曲了解不多,而且也有很多学生受到西方教学影响,也有一些吐字不清,这对于他们学习中国民族曲目和艺术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高师声乐教师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问题,在平时教学或课后任务中多多布置我国民族特色曲目,并采取种种探讨、研究或交流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开拓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知识界面,也有利于拓宽其自身音乐的眼界,对未来的音乐教学事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四,加快高师民族戏曲声乐教学的发展我国民族地方戏曲是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尤其是其承载着我国众多文化传统和特色,然而我国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类很少,这对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我国声乐教学就尤其要注重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对于戏曲类的民族声乐教学,教师们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种类戏曲的特色和背景,然后对每种戏曲的咬字、换气、动作等等进行严格的训练,加强其日常的表演和实践,这样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戏曲的掌握,也利于我国民族戏曲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魅力也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外,我国民众现在普遍追求原生态唱法,高师声乐院校也要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引进和加强,这样既符合了现代人们的需求,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也进行了另一个方面的开拓。

三、结束语

高师声乐教育事业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整个音乐体系的教育状况,还关系到我国几千年音乐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事业要想绿色、健康、活力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融入我国地区、文化特色,这样才能够形成我国独特的声乐艺术,我国整体民众的音乐素养才会得以全面提升,在国际音乐先进舞台才能够更好的发扬我国民族文化和特色,也能更好的处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对我国音乐事业的繁荣也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和作用,这就需要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专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需要我国音乐教育专家们的长期的磨练和提升。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师 声乐课 教学

在步入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以来,国内很多高师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学科不同,高师声乐教学既具有师范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教师掌握特殊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声乐课教学的目的。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在开展声乐课教学的过程中,在尝试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以提高声乐专业课教学水平,虽然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实际教学效果不足等问题。

声乐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包括声乐理论、声乐作品鉴赏、声乐发声训练与练唱、声乐表演实践等多门课程教学,这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是不能自学的,只有其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严格训练。高师声乐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包含两方面:一是以培养声乐专业教师人才和专业科研人员为主,主要从事声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理论研究等工作;二是以培养声乐专业表演人才及艺术人才为主。在明确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各高师院校及教师都在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去提高声乐课教学水平。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一、声乐课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现今国内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声乐理论、发声训练与练唱、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具有几方面特点:

1.理论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作为区别于艺术院校的高师院校,很多院校对于声乐专业教学的理论性要求很高,甚至将其视为与艺术类院校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高师院校在设计声乐专业课课时时,都将课堂理论教学的比重设计得较高。以笔者任职的院校为例,在每学期音乐课程中,乐理基础知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中外音乐史等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实践与训练课课时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

2.传统教学模式占有很大比例。在高师院校中,很多教师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为主,即由教师进行集中理论灌输(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与教授专业技能(学生被动接受)。

二、当今声乐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师资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师资的专业理论性不强,很多教师虽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或具备相关的专业教育背景,多数人只顾教唱,对其理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专业水平上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总体目标不明确,没有按照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纲要的总体目标,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因此导致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和学不成正比,加之其敬业精神欠佳,使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被埋没;再次,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实践证明,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满堂灌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特别是声乐课专业教育的需要,学生必须要在一个双向度的(即教与学互动)、教学信息传播接受相对平衡和对等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其信息接收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和灌输,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距离。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应锻炼与拓展学生对声乐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能力。此外,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则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把很多深刻、精辟和化抽象为具体的信息内容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声乐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绝非成就一堂高质量声乐课的关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必须给予重视和强调。

2.学生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在校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兴趣不强。究其原因是受到声乐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等现实状况的影响,不愿意主动钻研歌唱、歌唱理论、乐理知识等。此外,还有专业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学习相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时很容易出现厌恶情绪,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下降。其次,有些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急躁情绪。声乐课程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为了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学习者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在寻求学习过程中的“捷径”,试图找到不通过刻苦钻研和努力训练而成功的方法。实践证明,投机取巧不但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会在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出现烦躁和急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乃至退学。

3.高师院校方面。第一,对于声乐教学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声乐课的教学模式不科学,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起点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各行其事地采用4种不同的授课形式进行,即个别课、小组课、集体、理论与实践大课、声乐实践课,有时是声乐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过小或过大,有时是实训教学环节或有或无不成比例,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许多学生因学习理论知识认知不足而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就去应用践行,从而影响教学实效。第二,对于声乐教学团队专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不足,既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又没有广泛聘请社会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提高专业化水平。第三,声乐专业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准确、全面地检验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全面提高高师院校声乐教师教学能力。首先,院(系)要逐步优化声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声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可制定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制定师资人才战略的实施和构想,开展师资的长期培养方案。高水平的声乐教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决定着声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水平和科研发展水平,是推动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注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常年聘请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威望的声乐教育专家加入教师队伍,进而全面系统地考量与设计声乐教师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发展战略。同时,建立客座教师制度,聘请艺术领域的名师、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学生授课。其次,明确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总体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学期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声乐教育教学水平,杜绝流于形式走过场。最后,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2.院(系)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举办各类型学术讲座,引导学生端正专业学习态度,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提高思维的活跃和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将声乐专业的学习规律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制定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练声曲和声乐作品,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材施教;师生共同通过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与方法,将长期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将学习培养成一种良好习惯。通过考核来实现近期目标,通过能力培养实现长期目标。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做好心理辅导,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

3.高师院校要全面优化声乐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首先,院(系)应当合理安排声乐课程设置。院(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教学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持“理论与实践并举、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原则展开教学。笔者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有主修声乐专业的小课,也有主修舞蹈专业和器乐专业的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大课,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好的教学内容只有借助于完美的课堂结构形式才能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可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的声乐大课,还可增设一些声乐选修课程,如,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小学歌唱活动训练、歌唱心理教学、歌唱与系统发声训练、声乐作品鉴赏与舞台演唱、歌唱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等,大大拓宽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课的视野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其次,加大教学资金投入,逐步分期、分批地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乐器装备,方便师生使用,强师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最后,要改变现有的声乐专业考核模式,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如,院校各种技能大赛、测评、社会各种赛事的选拔等,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能力。

结语

已步入新世纪的高师院校培养音乐教师人才的声乐课教学,是一门理论性高、专业技能性强的学科课程,且时代赋予其培养、完善人才的人格与素质的责任、任务任重道远。由于专业历史的渊源,其教与学上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成功、合格的人才不多,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普及提高仍是困难重重,需要高师院校的教师与专业同仁同舟共济,破解教学难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娜.高校声乐教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J].艺术评论,2013(2).

[2]付小波.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8篇

声乐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随着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高师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以小组课、个体课、集体课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形成了不同学校在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的多样化,差异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师声乐教学,提升该课程整体的教学水平,有必要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课程体系。本文就如何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并从声乐课程教学理念、集体课程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实践等角度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认清其重要意义,并抓住其建设的根本规律,进而不断改善课程体系的科学性、高效性。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引言

随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以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三者相互结合的三位一体式教学模式,其中声乐集体课是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中较为新颖且最有争议的一门课程。在不同高等院校中,声乐集体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声乐教学内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产生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探讨声乐集体课新型的教学方式,如何完善声乐集体课的体系建设,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以及对高师声乐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师声乐集体课的发展过程

(一)学生数量的增加与教师需求缺乏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与参加高考人数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艺术报考人数,是逐年增加。于是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美术、音乐等热门艺术专业课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其中艺术类声乐考生占有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如今,越来越多的想接受声乐艺术教育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计划着主修或选修相关的艺术教育课程,而许多院校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式已不满足当前的教学现状。因此,为了调整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学校会对声乐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改革,通过开设声乐集体课让学生集合起来进行音乐学习。

(二)非音乐专业院校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渴望学习音乐的矛盾

新时期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于是学生在对自身全面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也期望能够接触其他各种技能或者新知识,以改变自身较为单一的兴趣,最大程度挖掘自己的潜力,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新要求。因此,学生在进入学校后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修一门声乐课程,尽管一些综合类的,非艺术类的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声乐课程,但学校在音乐教师方面因其专业性强,人员配备少。于是学校为了满足所有学生能够学习声乐知识的要求,增设音乐教学集体课程。

二、高师音乐集体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高师声乐集体课是一种创新的声乐教学模式

声乐集体课的开设在教学模式上是一个大胆的改革,它改变了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以声乐艺术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充分发挥了院校的教学空间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设施的应用,不仅有效整合了教师资源,还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在课堂上的运用,使师生更快、更准地了解国内外音乐的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并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二)声乐集体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声乐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开设声乐集体课程可以有效解决教学资源的不足,也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使得声乐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性、实践性、欣赏性等相结合,同时也促进了声乐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方向的发展。

(三)声乐集体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开设声乐集体课程,增加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使得声乐技能与音乐理论、歌唱能力与表演艺术、作品与创作背景更好地融合,这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演唱技能的掌握、表演能力的创新意识、人文修养的培养以及声乐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不仅实现了声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音乐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高师声乐教学质量水平。

(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进入歌唱状态,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开设声乐集体课程后,学生上课的时间增加了,教师的讲解也能够更好发挥其作用,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自己的歌唱状态,掌握老师示范的音乐技巧,并积极主动去思考和练习。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评比等多种途径来掌握和提高自己的声乐歌唱水平和声乐知识。

三、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

(一)改变单一性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适应性、均衡性与综合性

以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声乐集体课程是以集体课为教学方式,是高师声乐教学教育体系改革中一个重要举措,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新时展的需求。它改变了单一性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对课程结构向适应性、均衡性与综合性的转变,同时也实现了偏重技能性的学科向人文艺术综合性学科的转变,全面诠释了基础声乐教育的最新教学理念,明确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最新方向。声乐表达的过程离不开朗读的技巧,朗读是声乐学习的基础可以让声乐充满情感体现出声音的美。拼读可以辅助声乐表演者更好地发声.声乐的表达是语言技能与声音技巧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尤其重视拼读和朗读的训练。笔者认为,在声乐集体课中,把对中国诗词歌赋的朗诵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和师资资源,又解决了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问题。

(二)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多样化、丰富化

教学内容是高师声乐集体课的关键要素,在提高学生综合声乐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多样化、丰富化的:

1.完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在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中,声乐教师所具备的丰富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熟练的声乐技能才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声乐方面的特点,并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引导。

2.引入多样化的区域性声乐作品,分析中外声乐文化差异性及发展历史

“音乐没有国界”,是区域性的音乐作品所表达出的最终情感是相同的,是不同区域的人都能感受出来的,但不同区域的音乐作品表达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有音乐艺术及文化差异。通过让学生欣赏和了解不同区域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及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自身对更多不同风格的、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的了解。此外,声乐集体课也要通过选取几个代表那个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来了解中外声乐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的风格与唱风。只有了解了声乐的发展史及不同时期的声乐风格才能更好地去表达作品中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3.声音技能与语言相并重

声乐的表达过程是声音技能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的过程,缺一不可。声乐集体课所面临的学生可能是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他们的语言表达各不相同,如果没有统一语言基础,就难以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他们对音乐语音的精确把握。因此,在传授声音技能的同时,增加朗读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为今后歌唱的训练打下夯实的基础。

4.参与音乐作品的鉴赏

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及修养的提高来自于对不同的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了解。因此声乐集体课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歌唱水平。

5.树立学生对声乐集体课的正确观念

声乐集体课毕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以往接受较多的基础音乐知识是通过传统的“一对一”或者个别课以及小组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对这种声乐集体课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不能完全接受。这时,我们学校或者教师在授课前要跟学生讲明声乐集体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学习声乐的目的是什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声乐集体课的正确认识,为以后的个别课及小组课上学习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音乐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声乐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声乐课教学方式从原来的单一教学模式,一个人教学及组织课堂教学向声乐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新型教学方式的发展。而声乐集体课是教学改革过程中最为复杂、最有争议的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它的开设使声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坚持深化改革和探索声乐集体课程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孟宪红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英.高校声乐集体课之我见[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2]史一丰.谈高校声乐集体课教学[J].歌海,2008(1).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的改革;艺术实践;教学内容;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54-01

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声乐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声乐课一般是贯穿始终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创作歌曲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上不能范唱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所以,今天的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改革,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特点。

二、改革实施方案

1.声乐艺术实践的改革。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声乐教学。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而艺术实践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的理论与技巧的体现。通过艺术实践补充音乐理论掌握的不足,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得到发展和进步。因此说,艺术实践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改革。可以采用学期汇报或月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在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歌唱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并引起重视。

2.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胜任中小学的歌唱教学及声乐第二课堂的辅导工作,高师的声乐教学应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缺少理论指导的教学总是盲目的。在我们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往往声乐技巧课及教法课都比较看重,但却忽略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这方面应加以改革,应运用系统而又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指导演唱,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培养人的人”。例如:“歌唱的咬字吐字”,如何把汉字中的子音、母音唱准,四呼、五音、归韵、调位系统的学会运用,并结合歌唱,更准确的得以表达。又如,还要了解“从古典声乐论著中看民族唱法的特点”等历史理论,为学习继承民族声乐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更应该学习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并将其与民族声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再如,“艺术嗓音的划分与鉴定”,“变声期的嗓音训练和保护”,学会“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声乐活动的训练与辅导” 。还应增加“中外名家名曲赏析”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方法、演唱风格和声乐作品等等,都是现今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具备的知识。

3.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个别课:讲述技术范围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分别安排不同声部、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学生观摩教师教学,了解不同声部的教学个性,触类旁通,同时广泛接触各声部作品。小组课:适当的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作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激发歌唱热情。重唱与表演唱、小型合唱练习,扩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味,获得合作技能。在小组中指导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地位变为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应变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大课:以中外声乐发展史为主线,以不同风格的大量声乐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实用性、系统性为宗旨,注重中外音乐的互补性。同时配以相应的声乐史学、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生理学、声乐医学的内容和师范教育知识,形成规范声乐综合性理论课程体系。

改革声乐教学方法,改单一的个别课教学方法为个别课、小组课、大班课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声乐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重要的是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个别课侧重专业素质的教学,小组课侧重教学素质的教学,大课强调声乐综合素质的教学,完善声乐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

4.师生配置的改革。在师生配置上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嗓音条件选择学生。双选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第一双选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创良好的工作作风新局面。第二双选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第三双选可以增强声乐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如何提高高师声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在声乐教学这门课程上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将对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21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并以更高的标准积极顺应音乐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 师范性 艺术实践

高师声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培养具有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音乐人才。实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革以来,声乐教育的目的更加明确,中小学教学特点更加突出,对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技能技巧,熟悉各种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还应了解中小学声乐教学的特点,学会儿歌的创编、学会自弹自唱,以及课外组织班级活动时合唱、指挥、表演艺术等综合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具有从事中小学教学的音乐教师。这样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

一、高师声乐教学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中,很多学生在入学前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声音训练,有些是因为文化分数低调剂到了音乐系,他们的音乐基础和嗓音条件参差不齐。因此,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师范教学的关键。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其他专业的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歌唱表演外,不再具备直观性,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专业,因此,声乐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的姿势和歌唱发声器官的构成和运用,掌握声区和换声区知识及正确的歌唱中的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

作为声乐教师,承担着学校音乐启蒙的教育任务,他们面对的是几乎没有音乐能力的中小学生,这对高师学生来说“唱好歌”是专业的一部分,“教好课”才是高师专业学生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没有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知识的学习,没有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要想当好一名声乐教师是不可能的。

二、高师声乐教学应注重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提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求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死板地强调喉头位置,气息位置,头腔位置,学生很难把握,这时就要用启发式的教学,如“打哈欠”的感觉可以帮助自然打开口腔。用“闻花”的动作去感受气息的下沉。声音要像“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等,来帮助学生找到发生器官协调的方法。在训练中,强调声音的高位置时,同时得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出现挤、卡的现象。让学生把喉咙打开时,又要提示学生声音集中、有支点,提示靠前时又要注意声音的圆润、垂直,提示笑肌打开时又得注意下腭向下松弛的感觉,还有真声与假声,开口音与闭口音等种种对立统一,又互相矛盾中专业知识的讲授,都是声乐教师要去研究和解决的。

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状态、精神状态,接受能力等均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应做好充分准备,逐步引导学生走上正规的声乐之路。

三、高师声乐教学应培养学生分析歌曲、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

高师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训练后,大都将面向中小学校教学,为此高师声乐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分析歌曲、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以中小学校的音乐课为例,在中小学的唱歌课、音乐欣赏课,以及课外辅导中,都要求老师善于分析、理解和处理作品。每一首声乐作品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一首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不仅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作品的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歌词内容、人物性格。如学生在演唱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时,如果不去分析歌词的内涵,而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赞颂红梅的品格,就无法表现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使学生明确作品的真正含义是通过对红梅的赞美,歌颂革命者对革命的忠贞,傲对反动派大义然,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歌曲进行正确处理。对于演唱的音色、强弱、语气、速度、情绪甚至和弦的连接、调性的转换、旋律线条与伴奏织体的结合等都要进行分析。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要熟悉、研究。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四、探索独具高师声乐教学特色的授课形式

现在大多数高等师范学校都采用专业音乐学院一对一、一对二的教学形式,学生每周上一次课。对一些条件好的学生,一对一的上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它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演唱能力。但对那些声乐基础差(先天、后天条件)的学生来说,一对一的讲授让他们感到紧张,不知所措,给声乐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往往一个问题重复多次的讲解也难以解决,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开设一不部分大课,在一年级就可以把“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到课堂之中,使学生不仅靠感觉去学习发声方法,还在理性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课堂上,可以相互借鉴,通过互相聆听,互谈感受,互相指出问题和毛病,再听听老师是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的授课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和探讨,同时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演唱中的不足。相互取长补短,能更好地领会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授课方式符合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要求,也是中小学声乐教师进入实践阶段的一个很好的连接。

五、合理选择有效的高师声乐教学教材

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基本沿用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几乎都是专业性很强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独唱曲目,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用同样一种风格进行教学。

其实,师范教学并不是培养歌唱演员课堂。应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来选择合理教材, 最好以中国作品为主,从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出发,选择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富有艺术性的、有利于声音技能技巧提高的声乐作品。在我们的声乐作品中,因废弃一些内容老化,形式单一,没有时代感的作品。打破只有独唱歌曲占领课堂的局面,把受到中小学生喜爱的各种演唱形式,比如:二重唱、对唱、四重唱、小合唱及表演唱的曲目引入声乐教学的课堂中,甚至可以把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和儿童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为适应将来的唱歌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做准备。

六、创新高师声乐教学的考试方式

高师声乐考核方式也和音乐院校一样,期末考试学生演唱一首曲目,以此来评判学生的水平高低。而这种考试方式,嗓子条件好的学生总是占有一定的优势,有的学生平时比较懒散,学习声乐不太用功,仅凭着一副好嗓子就能比那些平时很用功的,但嗓子条件不好的学生拿高分,而那些处在一种被动中学习的学生,却总在承受不该承受的痛苦、折磨,他们另外的特长和才华无法展示。这样就会否认一部分学生的努力,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高师声乐考试可变换多种形式,通过改革,让会唱的唱起来,让会弹的弹起来,会说的、会创编的都来考场聚集,比如自弹自唱的考试形式,可以抽一首1年级~6年级的小学歌曲,即兴伴奏带演唱。或创编一段小学生声乐作品及表演唱等,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能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一考试曲目不同学生有不同理解,也就会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学生在这样形式的考试中,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能够得到体现,通过这种表演唱的考试形式,学生的创编能力和表演能力得到了展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这对高师音乐教育及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是吻合的、一致的。

七、培养学生综合艺术实践的能力

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舞台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表演能力、歌唱能力,训练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它体现着歌唱者对于音乐的感知、想向、审美和创作。也是对歌唱者心理品质的最好培养。但由于师范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演出、比赛的实践机会,作为声乐教师,因经常搞一些小型音乐会,组织学生相互观摩,音乐系也应该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文艺活动及演出实践活动,不要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在锻炼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在艺术实践中掌握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经过历练的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高师的声乐教学,应创造一种新的适应时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吸收先进文化同时,以实践为依据,立足声乐教学改革前沿,改变一贯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授课形式,制定符合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的考核办法,以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真正建立起符合高师教学艺术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为21世纪输送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上一篇:社会秩序论文范文 下一篇:商贸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