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中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及对策的有效探究

时间:2022-04-03 04:37:04

“留守中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及对策的有效探究

中学阶段是初中生身心发展关键期、“三观”形成时期、人生发展的“黄金期”,是告别童年,向成年靠近的过渡期――青春期,这时期中学生心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处于半成熟,像个“小大人”,是中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阶段,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时期。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后,广大中小学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任务纳入工作范围。但我们也看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特殊生心理教育问题,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探析。如何对这些“留守子女”,进行健康心理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成了中学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留守中学生心理教育问题找出原因,寻求有效解决的办法。

一、当前学校“留守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有的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局限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但很多都流于形式,甚至当过试点校或做过活动观摩课的学校,实际工作不到位。心理咨询室、悄悄话心理信箱等,也形同虚设,很难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 家庭结构状况对“留守中学习”心理的影响

“留守子女”多数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春节,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回家团聚几天。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家庭观念。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或关键期,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尤其是他们在遇到各种困难、冲突和挫折时,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及时化解矛盾时,就更需要父母的关心、疏导、帮助和指导,长此以往,“留守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情绪不稳定,学习态度不端正。大部分“留守中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表现为上课不认真,作业不按时完成或不完成,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这些“留守中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2)行为习惯偏常,抑郁孤独逆反粗暴。“留守中学生”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双亲都在身边的同学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3)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4)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留守子女大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管。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来补偿对孩子感情上的缺失,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二、需要转变观点来解决问题

(1)健康观。转变两条健康理念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①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要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②健康不应只是一种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应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和享有的权利。这两条理念使得健康的观念突破了医学的范畴,这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教育观。随着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有了巨大的转变:现代教育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非常重要,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了铺垫。

三、解决“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探析

1.建立学生档案,“对症下药”辅导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了“留守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学校德育部门建立了档案库,并要求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对“留守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随时与班主任或德育负责人交流,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制定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实践证明,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当然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自身素养的提高,教育工作成效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不可忽视。

3.努力营造温馨家庭心理教育环境

(1)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女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得出去打工,一定要嘱咐孩子,对其严格要求,加强对其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⒋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课程要重“导”淡“教”, 教学生会自助,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一个倾吐心声的空间。这可以帮助来访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特别是特殊生中的“留守子女”,给他们一个非常好的取得相互信任的平台。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换。

(3)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学校应认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扎实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应对各年级学生的共同性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讲座,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矫正和预防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

(4)学会挫折调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在一生中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留守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有部分学生胆怯、自卑, 他们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较多,很少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不到失败的滋味。他们自信心不强,一但遭遇挫折和失败,内心必定焦虑、自卑、痛苦。因此首先要教育学生作好遭遇挫折的准备;其次要教育学生有不畏挫折的气概;再次要教育学生冷静地对待挫折。

(5)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站、校报、墙报、LED、校园网等形式大力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宣传。举办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兴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丰富生活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树立良好班风、教风、学风,形成良好的校风。为学生安全渡过“危险”的青春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好“留守中学生”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不管是对学校、社会、家庭等而言,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留守子女”,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扶持他们,使他们少走弯路。相信只有通过各方努力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使“留守中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从而促进“留守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初中部)

上一篇:大班额背景下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解析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