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04-02 12:47:20

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是近年来两次主要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目前学界对这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和原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研究的成果也相对成熟。但对两次危机发生后危机应对的国际协调的对比研究则很鲜见,基于此本文将从危机应对国际协调的视角对两次危机进行对比分析。

一、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国际协调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东南亚各国开始,迅速蔓延至韩国和日本,给亚洲地区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为摆脱困境,菲律宾、泰国、印尼、韩国先后选择向其他国家和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求援。但在危机形势下其他国家都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问题,无暇他顾。只有IMF、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向这些国家提供了有限的援助。IMF分别向菲律宾、泰国、印尼、韩国提供了11亿、172亿、400亿和550亿美元的紧急援贷款。但是按照IMF的惯例,这项总额超过11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后面自然都附加了极为苛刻的条件。为了早日摆脱危机韩国政府不得不接受了IMF提出的苛刻条件,让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以获取57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如IMF要求韩国开放银行业、取消进口日本产品禁令、减少进口手续等。泰国接受IMF贷款的条件也十分苛刻,根据IMF的要求泰国要减少财政支出,增加增值税,并禁止向有问题的财务及地产公司提供财政援助。世界银行也只是为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象征性的提供了共计80多亿美元的短期资金援助。总体来看,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并未建立起多层面的危机应对的国际协调机制,陷入危机的各国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应对危机,并度过难关的。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国际协调

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美联储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除了自身迅速出手外,还积极呼吁世界主要国家共同联手一起应对“百年不遇”的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国家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普遍共识也促成了此次危机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国际协调与合作。

(一)联手降息。为遏制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瑞士国民银行、瑞典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全球七大主要中央银行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紧急协同降息行动。美国降息50基点至1.50%,欧元区降息50基点至3.75%,英国降息50基点至4.50%,加拿大降息50基点至2.50%,瑞士降息50基点至2.25%,瑞典降息50基点至4.50%,中国降息27基点至3.87%。除中国人民银行外的另外六大央行均声明表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紧急商讨如何应对,并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联合行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来缓解金融市场危机的压力。全球七大央行联手降息的举措向市场传达了各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决心,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市场信心。

(二)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本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与其他各国央行较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协调方式。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短期美元资金流动性短缺和改善全球金融市场环境,从2007年12月开始,美联储先后与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格兰央行和瑞士央行分别签署了2400亿美元、1200亿美元、800亿美元和6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随着危机的发展参与货币互换的中央银行不断增加。2008年10月美联储又分别向巴西、韩国、墨西哥和新加坡中央银行各提供了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至此与美联储货币互换的央行已达14家,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共6200亿美元。根据货币互换协议,联储向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提供美元,以便利他们向各自辖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通过该机制美联储发挥了对全球短期美元资金市场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另外为缓解国际市场流动性紧缺的局面,欧央行也向匈牙利、俄罗斯、丹麦和冰岛提供了315亿欧元的货币互换;中国也与韩国、印尼、阿根廷等国也签订了总计6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三、两次危机中国际协作差异明显的原因分析

东南亚金融危机时虽然危机国家一直在呼吁其他国家伸出援手,建立国际层面的危机应对和协调机制,但除了IMF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提供了有限的、附加条件的援助外,其他国家应者寥寥。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际层面的协调和救助始终未能取得突破。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第一时间就出台了协同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在G20领导人峰会上制度化了危机应对的全球协调机制。

为什么在两次金融危机的救助上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不同货币地位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不同。东南亚等非国际货币国家发生的危机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直接冲击较小,发达国家首先考虑的是撤回资产而不是施以援手。而美国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最为重要的一级,美国经济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产生重要的辐射作用。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国美国发生危机,其危机的影响必然会通过多种渠道向外扩散和辐射,危机引起的衰退对其他国家会产生很大的溢出效应。为了减少危机对自身的影响,其它国家有责任出台危机应对措施。其次,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现实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就是世界的货币政策。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全球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美国推出的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能对其他国家央行起到“挟持”效应,“逼迫”这些国家出台与美联储相一致的货币政策。再次,美元作为国际金融市场最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许多国家手中都握有多种形式的美元资产,一旦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不可控制,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动摇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这些国家数以万亿计的美元资产比将大幅缩水。因此,为了保证自身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利益许多国家“自愿”积极响应了美国的行动,参与了次贷危机的国际协调应对。而纵观整个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危机的几乎都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国家,这些非国际货币国家都不具备美国这种国际货币国家上述的这些优势,也就决定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上注定缺乏广泛的国际协调。

作者简介:

邹炜(1979―),男,湖北孝感人,经济学硕士,现供职于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计量与经济统计。

卢米(1980―),男,海南琼海人,管理学硕士,现供职于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

上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羊绒产业出口贸易可持续性... 下一篇: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