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歌伴忧思: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

时间:2022-09-08 03:27:04

笙歌伴忧思: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

引语:GDP的快速增长是个表象,关键要看它背后的质量。比如要看这个增长是否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改善相适应,和城乡差别的缩小相适应,是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是不是和国家各项改革相匹配?如果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不令人满意,这个快速增长就不容乐观。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灾难已远,思考仍有益。

胡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金融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资学与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中国证券市场、亚洲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与实务。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钉住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兑美元汇率下跌20%,历史上将这一天视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自此,一场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潜伏已久的金融风暴席卷亚洲,把笙歌一片的东南亚带向了一个万户萧疏的时代。

10年过去了,今天的亚洲业已扫除金融危机的阴影,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再次成为全世界发展最成功的模式之一,成功将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转化为重塑各国金融体系的契机。整个亚洲重新沉浸在经济强劲增长、市场繁荣的喜悦之中。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6年,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在内的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1%,创近10年来最高点,其中中国增速达10.7%。而10年前,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都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金德伯格研究发现,危机往往是每隔十年轮回一次。有人说目前资本流入最多的地区―亚洲地区有可能成为危机的起点。

若真是10年一轮回,假如危机再次来临,中国是否可以安然?十年之前,中国因为资本账户没有开放而成为避风港,现在,面对升值压力和金融开放的呼声,面对泛起的股市泡沫,中国又将如何选择?有哪些可为之举呢?

中国市场:回过头来看,您认为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教训?

胡教授: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时,正是亚洲经济一片歌舞升平景象的时候,几经高速增长,亚洲模式开始被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崇。

第一个教训是经济的发展掩盖不了体制结构的弊端,尤其是金融体制的问题。传统观点通常认为实体经济部门是更重要的,而货币经济、金融部门不过是一层面纱。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观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第二个教训主要是金融方面的。首先,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意和其他宏观经济条件的配套。金融危机前,亚洲发生问题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都过快地进行金融业开放,但实际上金融体系的建设都还没有完成,国内金融机构极其脆弱,这就直接导致了国际资本轻易地钻空子,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所以说一国开放金融业要有一定的阶段性,要有次序的进行。其次,国内金融体系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些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问题都在于金融市场很脆弱不堪一击,要么是金融机构的质量不好,要么是内控机制不良,要么是坏帐多。

第三个教训是关于政府和央行决策方面的。面对危机,政府的作用不容小觑。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有的国家政府在处理危机时手法不高明,导致国家损失惨重。可想而知,一个经验丰富的政府是多么重要。另外,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因为任何大规模的危机的发生都是有先兆的,有了好的防范预警机制,会有助于降低危机可能性。

最后一点。危机的发生是区域性的,因此区域性的金融合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危机平息之后,相关国家也提出了诸如建立“亚洲货币”等建议,这在危机前是不会有国家会积极倡导的,今后亚洲各国也定然会重视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以联手反击国际资本的攻击。

中国市场:金融市场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资本力量博弈的结果,那么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管力量呢?拿中国来看,尽管十年前并没有卷入金融危机,但中国对国有企业与金融体系的全盘改革,也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很大触动。您怎么看中国改革与这次金融危机的关系?

胡教授: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中国是一个资本项目还没有开放,和国外金融市场相对隔绝的地方,因此并没有受到直接冲击,但间接影响和教训还是很多的。

首先,提醒中国在实施金融改革的时候必须慎重,这从某种程度上放缓了中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我们从危机上看到了很多他国经验,从而能够审慎地考量自己的金融制度、机构质量。

第二个则是引起我们对金融机构自身内控机制的关注。金融危机中,很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都是因为自身内控机制不够良好而惨遭袭击。我们国家由此更加注意改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改善了,比如推动银行上市,国企股份制改造,加强风险内控,满足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储备率的要求等等。

另外,现在国企海外上市这部分工作我们也很慎重,主要是选择在香港发行H股,而在欧美市场发行的则比较少,这也是为了规避一些金融风险。

今年,我们的金融业已经完全开放,恐怕日后还是要随着时势的变化不断学习改进了。

中国市场:前一段时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发生危机并没有对亚洲经济产生像过去那样大的溢出效应,有人据此认为美国对亚洲的影响力在减弱、亚洲经济可以独善其身,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胡教授:有人说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亚洲的世纪”,因为亚洲出现了太多的经济发展明星,比如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的四小龙,80年代的四小虎,90年代的中国等等。

亚洲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廉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同时又吸收了大量技术进口,因此可以说亚洲的经济快速增长对于亚洲,对于整个世界是个好事情。

但快速增长不只是要看飞速上涨的数字,还要看它背后的质量。比如要看这个增长是不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是不是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改善相适应,是不是和城乡差别的缩小相适应,是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是不是和国家各项改革想匹配的等等。如果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不令人满意的,这个快速增长就是不容乐观的。

换句话说,我们还是要多维度的考量GDP的内涵。

中国市场: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金德伯格研究发现,危机每隔十年轮回一次。有人说目前资本流入最多的地区-亚洲地区有可能成为危机的起点。

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最近也了关于亚洲可能再度爆发金融危机的研究报告,您是否赞同他们的判断?

胡教授:不同于90年代之前,进入90年代以后,金融危机的发展频率迅速提高,这是由于金融业是一个高度仰仗信息交流的领域,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金融市场更加脆弱了。但至于说是否存在一个“十年周期”,目前来说也恐怕不能这么肯定。

拿亚洲金融危机来说,内因外因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除去亚洲国家内部金融内控机制的脆弱,外部游资的蠢蠢欲动也助长了危机来临。也有可能内部环境没有改善,外部刺激不断,2、3年都能发生一次金融危机。所以笃信一个周期论是没有必要的,关键还是要不失时机地加强自身的抵抗力。

的确,像胡教授所言,10年前那场看不见的风暴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思考。

通常,人们都难以认清所处时代的大势,只有待日后回首,才会一切澄明于心。然而,这并不意味我们无所为。吸取教训并以理性面对未来,才能避免在同一处跌倒两次。

亚洲金融危机是亚洲共同的经验和教训,真正理解其历史内涵,才能使中国未了的市场化改革与金融深化之路免受重大波折。

链接:危机时刻

1997年

7月2日

泰铢兑美元汇率下跌20%,创下有史以来的最低纪录。

7月9日

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

7月22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首次运用1995年建立的"紧急筹资机制",向菲律宾提供10亿美元贷款。

8月15日

港币遭投机者袭击,香港特区政府投入储备保卫港币。

10月22日

亚洲各国货币继续狂跌,金融危机进入最严重时期。

10月28日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香港股指均跌破历史纪录。

1998年

2月9日

发展中国家24国集团聚会加拉加斯,签署了《加拉加斯声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提出金融风险防范的七大要点。

3月9日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马尼拉举行会议,设法解决亚洲金融危机。

3月31日

韩国政府决定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从4月1日起允许外资进入证券、银行业,从7月起实行外汇市场自由化。

8月28日

香港股市当日总成交金额达790亿港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恒生指数报收7829点。香港特区政府打击国际投机者的行动初战告捷。

1999年

7月2日

东南亚已经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为:新加坡1.2%、菲律宾1.2%、马来西亚1.6%、泰国3.5%、印尼10.3%。此外,东南亚国家外汇储备有所增加,对外贸易也都保持顺差。

上一篇:“小产权房”能否“明媒正娶”? 下一篇:北京将启动首届购物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