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会来吗?

时间:2022-04-01 06:58:55

粮食危机会来吗?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品。有媒体报道,中国或将遇到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可能养活不了自己了。

中国遇到了哪些问题?城镇化促进了粮食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增长;种粮利润低,使得粮食主产区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GDP冲动”从未停止;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耕地“18亿亩红线”难守;此外,耕地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中国真的要经历粮食危机吗?

中国不会出现粮食危机

在多位农业学者看来,中国不会出现粮食危机。农业政策研究者程国强分析称,目前中国不缺粮。小麦、水稻以及玉米库存消费比在40-60%,而联合国的安全线为17-18%。中国缺的是粮食安全新战略、新机制,缺的是良田好地、绿水青山,缺的是战略视野以及安全、持续、稳定的全球供应网络。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城镇化的大规模改革。在工业化和GDP的诱惑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会导致种粮人口的减少。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解决统筹城乡问题,必须要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人数减少,农业规模增大,不仅可以使农户获得国家补贴的数量增加,还可以提高农户承接国家其他支援农业项目的能力。

在他看来,农村劳动力的富余非劳动时间很多,可以有效集中,采取规模化种植,有效提高农业效率。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发展规模化农业,实行“农场主模式”。这种在欧美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呢?

著名农业问题专家张晓山表示,中国人多地少,不可能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大农场主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模式。他认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需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和龙头企业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

对于规模化农场等模式,党国英称中国不会太快实现。农场主的培育,经营规模的扩大,需要一个过程。“我特别担心以后国际粮价下跌压力大,说不定造成农产品过剩,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他分析到,依靠农业来增收不会有跳跃式的变化,农民感受不会强烈。局部地区卖粮难、卖农产品难的问题可能会出现。

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城镇化背后,越来越多人担心18亿亩耕地红线失守。无独有偶,中国各地正在进行一场以房地产为支柱的城镇化“”。地方政府保住增长的捷径就是“土地财政”。于是,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圈地运动”。

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确实压力很大。18亿亩耕地红线到底要不要守住?当下,学界对于保护耕地问题有争议,焦点在于会不会影响城镇化。党国英认为,保护耕地红线不会影响城镇化,道理很简单,城市土地本身利用效率并不高。

党国英分析称,现在农村的建设用地是17万平方公里,按照一般小区建设的标准,1平方公里可住2万人以上,考虑其他的配套问题,1平方公里起码可住3万人,农村宽松一点的话可以住16亿人。城市的各类建设用地与农村的占地差不多,全国是30多万平方公里,住宽松一点,可以住30多亿。从这个角度看,“地荒论”是不对的,建设用地是够的。

中国农村地少人多,平均每个农户只有半公顷左右的土地。在小块土地上耕作,大多数农民不可能富裕起来,或许这是中国农民贫穷的原因所在。提高农村土地有效利用,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也就成了这届政府的工作重点。保护耕地红线,才能降低粮食危机发生的概率。

不缺粮背后要监管食品安全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去年产粮1万亿斤出头,去掉其中的种子,人均占有粮食也在700斤左右。中国更有畜产品、水产品和其他替代粮食的产品,人均消费粮食充其量也就400斤左右,城里人平均消费粮食充其量不到200斤。中国粮食还有超过安全警戒线的储备水平。总体上看,中国粮食市场大体均衡是有保障的。中国政府和中国的流通基础设施完全可以应付局部发生的粮食供需的短期不平衡。

一位社科院农村问题专家调研农户时,发现农民自家存粮减少了。一些人担心,种粮人不存粮,是不是粮食不安全了。但这位专家认为正好相反,农民不存粮,是因为农民感觉粮食安全了,市场上粮食供给增加了,农民才会减少存粮。一些种粮人不存粮,但专业性的存粮机构增加了,市场上粮食的总量增加了,存粮更有效了。

不管这位专家的逻辑推理是否合理,但媒体所披露的问题也是要引起注意的。解决好农村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不仅能解决农村问题,也会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当传统育种技术与杂交育种技术无法再满足粮食需求时,中国所面临的粮食增产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将不得不规模化应用转基因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很有可能成为转基因技术领域的强力竞争者或主导者。

至于是否要推广转基因食品,现在的争议还在继续。农业学者反对转基因,而生物学者支持转基因,既然没有明确的结论证明转基因是否会对人类几十年后的健康产生危害,各方人士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自解读,也在情理之中。

在发展创新之外,食品安全问题必须监管到位。

上一篇:佐美庄园“葡萄夏日”助石家庄市民酷爽一夏 下一篇:进口奶粉增≠冲兑奶比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