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发资源 彰显数学魅力

时间:2022-04-01 04:34:01

合理开发资源 彰显数学魅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并实现有效整合,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鲜活生动。

一、开发生活中蕴含的资源

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同样,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熟悉的生活素材去演绎问题情境,从而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能够获得感性体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1.社会自然中的数学资源

自然界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资源。山川的高度、降水量、河水的流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等无不与数学有关。甚至连动植物身上也能找到数学的神奇:向日葵籽盘上的奇特螺旋线;蜜蜂蜂房上规则的六边形;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的“日历”……数学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趣的现象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也可在数学知识学习后适当地向学生作些介绍,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数学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过程中涉及整、小数计算,运用比例知识可以估计建筑物的高度,有规律地生活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等等。像家庭装修的成本核算更是涵盖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购买木料需要体积知识;铺地砖、粉刷墙面涉及图形面积的计算;同时还需掌握各种数量关系,学会合理规划和分配等。在涉及以上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创设开放式的场景,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成为自主实践者、探索者,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校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学校的各种学习活动同样拥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学统计时,低年级可让学生统计一周上课的节数、小组内同学拥有各种文具的件数;中年级可统计各组在比赛中跳绳的个数,求出平均数;高年级可调查学校每周的用水量,制成统计图表,并作简要分析等。跑道可以成为学生练习步测和目测的依据。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搜集,数学学习的资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用足教材现成的资源

1.数学教材本身的资源

数学教材为学生呈现了循序渐进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新教材重视从孩子的视角认识数学,本身拥有许多内容鲜活、设计新颖的实例,必须用足用好。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努力展现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另外,教师还应在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使之更符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使教学更富生机。

2.其他学科中的数学资源

学科整合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挖掘,以实现知识间的沟通和整合。比如在教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后,可设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材料:土豆、橘子、水槽、尺子等,要求学生动手实验,测算出土豆和橘子的体积。在教学统计的知识时,可让学生了解一周内气温的变化情况并作好记录,制成统计表,对天气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等。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初步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运用综合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语文、艺术等人文学科的部分内容也能成为数学学习资源。

三、挖掘教学中生成的资源

1.捕捉闪光点

教学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呈现着动态变化、自然生成的状态。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精彩片断并将其放大。比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教师设计的流程是:

动态情境导入——请两组同学进行套圈比赛。每组3人,每人投10个。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判断哪组获胜。学生会说总数多的获胜。

设置矛盾冲突——输的一方再加入一名学生,继续投。再要求学生判断哪组获胜。学生会觉得不公平,因为人数不一样。

产生解决方案——使人数相同或不比总数。

学习新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既然比较总数不行,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怎样求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来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但教学中令教师意外的是学生的现实起点明显高于逻辑起点。在求平均数时没有借助学具操作来思考,而是直接采用先求和再平均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的课前预设全部被打乱了。此时,教师没有硬牵着学生回到原有的设计中,也没有心慌意乱,而是巧妙引导,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道理,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从而使得教学的过程更民主、更丰富、更灵动。

2.重视错漏处

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令教师始料未及的错漏,而这些错漏恰恰是生动而真实的,也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许多学生都认为教材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师马上更改了教学设计,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发现无论怎样对折折痕两边的图形都不能完全重合。但是还有学生提出,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沿刚才的折痕剪开,将其中的一部分旋转后,这两部分是能够完全重合的。那么它究竟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教师首先对学生独立探索的勇气予以充分的肯定,然后通过轴对称图形概念的辨析,帮助学生澄清了认识。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由于教师正视了学生思维的错漏,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从而使教学更富生机,更适应了学生的学习。

上一篇:初中化学复习四步 下一篇:小学英语与其他学科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