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探究式的语文课堂 培养未来研究型人才

时间:2022-04-01 04:32:28

创建探究式的语文课堂 培养未来研究型人才

【摘 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众多的践行者,却把语文课上成了无目标、无目的、无问题的“三无”课。为改变这种做法,我从培养未来科研型人才这一目的出发,把握三者的辩证关系,以探究为联结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在班级的质疑交流中探究,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关键词】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质疑探究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学习方式,然而我发现众多教者在实践这一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忽略了提出这一理念的目的与自主合作探究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把语文学习课上成了分裂状的无目标自主学习、无目的小组交流、无问题班级探究的“三无”自由课。为改变这种不科学的做法,我从培养未来急需科研型人才出发,把握自主、合作、探究三者辩证关系,以探究为联结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在班级的质疑交流中探究,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得到市科院领导的好评。现以《背影》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初步探索。

一、让学生在创设的活动中交流探究成果,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首先学生自身要有探究的意识。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学年初,在新接班级学生时我会多创设爱国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为国而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的探究活动中去的积极性。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值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所以在周五下午放学时,我神采飞扬地说:“同学们,我要告诉大家特大的喜讯,昨晚大家上晚自习时,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明天下午四时许将有宇航员出舱活动,因而老师布置一条特殊作业,请大家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下周一下午语文综合实践课将举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新闻会。”学生听后“哇”的一声惊喜万分地喊了起来,直到周一新闻会时,仍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家一个个抢着上台这次宇航员成功出舱的重大意义。有的说:在航天领域方面,太空中留下了中华民族的脚印,也为今后的后续工程及其探月工程和远外太空探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有的说:在国防领域方面,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具有进行太空防卫战的能力,从而增加中国在上面对外来干涉势力的威慑力;有的说:在外交领域方面,可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增强世界影响力以及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的能力……最后我启发学生神七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我们广大科技人员的什么?我们在学习中也应当有什么?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探究的意识有了,我们教者就要顺势交给学生探究的钥匙――方法。为此我遵循学生每课接触课题后认知的规律,教给学生每课的探究方法。即,从课题看,课文应该写什么?怎样写的?如教学《背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时,从我交给他们的探究钥匙便知道了这一课探究的问题是:从《背影》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什么,课文怎样写背影的?顺着探究题,同学们弄清了:从文题看,课文应该刻画背影,课文确实是这么写,印证了大家的设想;课文写背影时,以背影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文章开篇写思念中的背影,文中写买橘时的背影和离别时的背影,文章最后写记忆中的背影。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初步掌握了探究课文内容与结构的方法。

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培养学生团队探究的协作精神

小组探究应该探究什么,我交给学生的钥匙是:一是交流对自主学习中两个探究题的见解,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及结构;二是重点探究承接自主探究基础之上的问题――课文写得怎么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每节课都侧重深入到其中一个小组中,认真听取他们的讨论。在探究背影一课写得怎么样时,小组成员话茬儿都打开了。有的成员说:《背影》最大特色就是另辟蹊径。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有的成员说:作者背影轮廓也勾勒得好。从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人们会联想到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表现其甘心为儿子奔波的情怀;从背影中,人们还会想得更多,似乎会看到父亲家道日衰的过去,也会预见到他离“大去之期不远”的未来。有的成员说:文中的四次落泪也穿插得好,每次落泪都是面对父亲的“背影”后的自然流淌,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我”对父亲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小组成员分别对问题精辟的分析,让大家亲身感受到了小组合作探究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团队探究的协作精神。

四、让学生在全班的质疑交流中探究,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探究能力

全班的质疑探究又是建立在小组探究的层面上的更深入的探究,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除了要求在全班中开展小组间的质疑问难和对教材的质疑外,还侧重开展承接小组探究的问题――这篇课文如果是我们写,应该怎样写?当《背影》一课进入到这一问题探究时,第一位同学的发言就一语惊人。他说,假如他是朱自清,就不会选父亲过铁路爬月台这一背影写,因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爱公物,同时也不顾个人安全。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同学也发言表示赞同,认为这样的行为作为教材可能要产生误导。但许多同学也随即加以反驳,认为这正是父爱挚深之处,试想,父亲连公物甚至是自己的安全都不顾,这父爱该有多深呀!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也正是被父亲这一非常之举所感动的。为进一步深化这一探究效果,我又让学生即兴选择一角度写父亲的形象。结果大家选择的角度也和课文一样的别具匠心:有的选取的是父亲的驼背,有的描写是父亲的白发,有的刻画的是父亲的皱纹……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对问题的探究,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公兴初级中学)

上一篇: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下一篇:文意盎然的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