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几个误区

时间:2022-04-01 02:31:28

语文课堂上的几个误区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慎重,鼓励教育应该恰当,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不能成为一种形式。文章着重分析了语文课堂上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运用 鼓励教育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让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改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挑战。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上了无数堂的公开课。公开课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机械沉闷,充满生机与活力,但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让我感到困惑,甚至听越多的课困惑就越多,到底“这语文课该怎么上”?

实施课改后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公开课的惯例,似乎不采用多媒体就是守旧,就没有实施新课标,就是一堂失败的课,最起码不是一堂新课标的课,尤其是在评优课中,它的作用更显得举足轻重。虽然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着它自身的优越性,但是学生容易被那些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他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多媒体的展示技巧,忽视教学内容,把精神愉悦当做学习的最终目的,这无疑对教学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时,教师往往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播放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思维动笔的时间,且只加深学生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使用多媒体必须慎重,要让多媒体发挥积极作用,不能纯粹地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加之赏识和肯定教育思想的提出,令许多教师对学生不敢说“不”,生怕扼杀许多“牛顿”,夭折一些“爱迪生”,因而在新课堂教学公开课中整堂课表扬话此起彼伏,叫好声不绝于耳。只要你在听课的时候稍加留意,就会听到许多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或者表扬。为了鼓励学生,无论他说了什么,也不管讲得是不是离题万里,教师都说“好”、“很好”、“讲得不错”,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甚至于有些老师在多名学生发言过后不进行总结,也没有任何的板书,学生听完课什么笔记也没有,想记笔记的学生也不知该记点什么。这样的课看似轻松愉快,其实学生真正能有多少收获呢?中学生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就太低了。如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会说一堆胡话的“人才”。不错,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尤其是并非所有答案都一样好。赏识不等于放弃原则。唯师独尊和唯生独尊都不可取,只有掌握好赏识与惩戒的尺度,才能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的理念。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课改课堂的标志。在听的每一节公开课中,我总能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于是我们眼前立即出现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耳边响起惊天动地的讨论声音,一堂课下来,看似热闹非凡,收获却甚微。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只是“课堂闹哄哄,学生一场空”。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捕捉契机,该讨论则讨论,不该讨论的就不要滥用。如果让学生讨论,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充分地讨论,以发挥讨论的实效,同时教师还应加强指导,以避免学生借讨论之机闲聊。除此之外,讨论的问题还应有讨论价值,深浅适度。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是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对于一些后进生,他们本身提不出什么见解,更没有什么见解可以拿出来讨论,于是就趁机“活动”一下。我们不应该为了迎合“潮流”而让教学成为一种形式主义。

其实无论何种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精髓并不真正理解,在新课标的贯彻实施中还存在较严重的形式主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热闹。表面上似乎效果不错,实际不然。一篇课文结束,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这是一种严重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盲目形式。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就会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但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或只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有利于新课改的推进。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改进措施 下一篇:谈谈体育锻炼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