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舞蹈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探讨

时间:2022-03-31 07:45:19

体育舞蹈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探讨

摘 要:在国标舞交谊舞圈里,在国标舞教学、教材里,胯动、脚迹、蹬地、重心,既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又是容易出错的概念。信息传递离不开语言交流,离不开口头或文字表达。

体育舞蹈技术中围绕胯动、脚迹、蹬地、重心这些概念的含义进行正本清源的解读和探讨,对于规范国标舞教学、教材很有意义。

一、胯动和脚迹的技术分析

中腰、横隔膜、下腹、丹田、底盘、臀,均与胯有关;为了宏观叙述的方便,往往将它们笼统简称为胯部。胯动,即胯部动作,胯部发力。胯部,身体舞动力的总源头所在,生命力总动员的源头所在。脚力、腿力、地板反弹力、脚底挤压力等等等等,都来自胯,都离不开胯。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在这里反复强调胯,就是因为太多的人在讲这个那个力的时候“忘本”!一旦“忘本”便误人子弟。最容易让人“忘本”的是脚迹、脚迹路线图。笔者曾经痴迷于脚迹路线图,结果步入“身随脚动”的误区久久不能自拔。“跳舞跳舞不是用脚跳吗?脚不到身就不到嘛,身随脚动天经地义!”持这一原始意识根深蒂固不愿放弃者至今依然不少,同我当年一样身随脚动不能自拔。对于“脚随身动胯带四肢”,笔者在《国标舞基本功的核心揭秘》(剖析之十)等一系列言论里已做大量、反复的论述,一些心有灵犀的相知不乏生动、诗性的描述:“一种没有腿,脚长在胯上的感觉”。

脚迹路线图有没有用?有。有什么用?提供身体舞动的路线;提供下肢作为辅助工具、身体舞动的路线;提供脚随胯动、身体舞动的路线。在“脚随身动胯带四肢”前提下,脚迹路线图为我们提供身体舞动的轨迹,提供舞步套路的运动轨迹。相对而言,摩登舞比较容易绘制脚迹路线图;而拉丁舞却不容易,这是因为拉丁的领舞与跟舞者各自运动的轨迹不同。因为众所周知,近身连体共舞的摩登能够“跟着感觉走”,而远身联动共舞的拉丁难以“跟着感觉走”。能够“跟着感觉走”者容易绘制脚迹图,难以“跟着感觉走”者难以绘制脚迹图。不需要者有图,需要者却无图;这是脚迹路线图的困惑。

二、胯动和蹬地的技术分析

相对于地球运动,必须依靠地球对身体的作用力才能够发动起来。就是说,需要通过脚下蹬地板,向地板借力来发动身体的舞动。舞蹈者的两只脚应该叫做主力脚和动作脚;不应该叫什么动力脚!“动力脚”顾名思义是提供动力的脚,实际上提供动力的脚应该是主力脚。所以,把动作脚称为动力脚是概念性错误。

当我们谈及“脚带身”和“身带脚”的时候,应该首先明确这里所说的脚是哪只脚?是动作脚,而不是主力脚!若“脚带身”即动作脚带身-错误!若“身带脚”即身带动作脚-正确!正确的舞动,应该是依靠主力脚脚下蹬地板,即以身体(腰胯)带动动作脚使身体舞动。

动作脚与身体舞动关系是什么?是动作脚“后发先至”:首先依靠主力脚蹬地板(或叫排、压、挤地板),向着舞动的反方向向地板借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此时,地板就会给予你脚(主力脚)一个向着舞动方向的作用力,这个力通过趾、踝、膝一直传递到髋关节,使底盘(胯部)舞动起来。如果主力脚不蹬地板,那么身体的舞动也就不可能发生。

主力脚脚下蹬地板使身体舞动的时候,动作脚落后于身体的舞动,即动作脚“后发”。身体和动作脚都舞动起来后,谁先到达预定位置?动作脚先到达,即动作脚“先至”。“脚在舞动结束时接纳身体”就是指动作脚先到达而言,“脚到身到”只是作为结果出现。也就是说,只要以身(胯)带脚,脚后发而先至,身体的惯性会自动导致“脚到身到”。蹬地-主力脚蹬地,动作脚后发先至。这一过程的实质:脚随身(胯)动。对于动作脚“后发先至”这样一个全过程,只看见“先至”的结果,而不抓住“后发”这一根本,而且把动作脚和主力脚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必然导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三、胯动和重心的技术分析

重心,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对于舞蹈者,几乎到了“言必称希腊”的地步,言必称重心。舞蹈者口口声声谈重心,时时处处移重心,如果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可悲不可悲?关于重心,来自英国皇家教材译著中有这样的论述:“舞蹈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体不断转换重心问题;转换重心是任何一个舞蹈者无法回避的基本技术…”“第一个要点是,尽量避免双脚同时承担体重,尽可能缩短双脚同时分担重心的时间”(即“不漏痕迹”技巧―笔者)“第二个要点是,熟练运用脚步滚动-人体重心集中点在脚底的移动程序”(即“脚底滚动”技巧―笔者)“第三个要点是,保持腰胯稳定,形成腰为中心的整体重心焦点”(即所谓“空中焦点”)。在诸多教材中这算是最为经典的论述了,可惜这“经典的论述”也没有直接回答出“重心在哪里?”

重心在哪里?在胯!胯部在哪重心就在哪。转换重心就是转换胯部,移动胯部就是移动重心。难道不是吗?重心在哪里?在胯!《剖析》文、一系列基本功言论里,几乎处处离不开“胯”,却没有一次专门针对“重心”的。笔者从来不把转换重心作为技巧看待,仅仅作为基本功效果的体现,为什么?重心在哪里?在胯!如果说一门学问能够作为一种技巧,吃饭睡觉能算技巧吗?重心转换如同人吃饭睡觉一样,幼儿园大班小孩懂得吃饭睡觉,也就本能地懂得掌握重心维持平衡。

研究实实在在的胯部学问,比研究什么重心转换价值高得多。一是“胸腰”的动作要领预备姿势:舞者身体直立,手臂自然下垂。以女性为例,胸腰动作自头部,先向上方拎上去,好似有人在上面牵者,将颈椎、胸椎一节一节拉开,而后向远、向后方延伸,两肩胛骨向内夹,胸椎向上顶,最终面部及胸口朝向上方,呈现女性极富表现力的胸腰姿态。二是脊柱的运动 ?脊柱的两个椎体之间连接较稳固,运动范围亦较小,但各个椎骨之间微小的运动综合起来,就使脊柱的运动范围扩大很多了。脊柱的运动产生在关节的突关节面之间的滑动以及椎间盘的被动挤压,椎间盘的存在,大大加大了脊椎的运动幅度,脊椎的运动在颈、腰部较为灵活,故损伤也多易见于颈腰部。脊柱可做屈伸、侧屈及旋转运动,通过对脊柱前屈、后身、侧屈及旋转等全面的训练,整个脊椎的活动度会明显地超过一般人。舞蹈演员在实际训练中,应根据脊柱的结构特点,做到科学合理,以避免或减少损伤的发生。三是“胸腰”动作中的有关骨骼运动,脊柱胸段因棘突长且斜向下方,其后伸的幅度极小。而舞蹈中“胸腰”动作要做得优美、舒展,不是以胸段后伸为主,胸腰主要依赖开肩――肩关节外旋,胸锁关节打开――肩胛骨后缩,同时要注意头颈部后伸的配合,这样才能使动作更加完美。训练时要求学生体会脊柱一节节地拉开,然后一节节向后弯曲,胸部上挑,如此增加胸腰的运动幅度。胸腰好的演员并不见得其胸部的活动幅度大,而是会使用其他相关部位的补偿运动。在胸腰的训练中,不可盲目,一味准求胸部后伸,这不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只会给颈段、胸腰段脊椎带来损伤,第7节颈椎与第1节胸椎,第12节胸椎与第1节腰椎之间疼痛的演员,很有可能是因为强行使胸椎弯曲(过渡后伸)造成的,所以,这样训练是极不科学的。四是胸腰的的解剖学分析“胸腰”的动作主要运用的肌肉是竖脊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锁乳突肌以及三角肌后部,大圆肌,小圆肌和冈下肌等。因为从人体结构上看,由于胸椎棘突长且斜向后下方,又由于胸廓的存在,影响胸腰的幅度,所以胸腰的关键,一是伸开胸椎及颈椎间的距离,肩胛骨后缩(夹住);二是肩关节外旋;三是头颈部后身的配合。舞蹈演员要想做好胸腰动作,一定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该动作主要是通过关节活动幅度增大,提高胸腰动作质量。所以压肩――提高夹肌、胸锁乳突肌的伸展性力量,是训练好“腰椎”的首要条件。胸腰动作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一是“梗脖力”――夹肌、胸锁乳突肌没有伸展,过分紧张所致。二是胸部跳不上去――肩胛骨没有夹住。■

上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系统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