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方戏时空的无中生有

时间:2022-03-31 06:00:10

东北地方戏时空的无中生有

东北地方戏的时空转换,可以说是最灵便的、随时随地,可以无中生有。

二人转艺谚说:“千军万马,就是咱俩。”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二人转舞台的假定性。

二人转也有三种大的表演形式: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

单出头和二人转既是曲艺,又是民间小戏,做戏的成份相当之大。而拉场戏,完全属于戏剧之类。从这三种表演形式上看,二人转的舞台假定性十分突出。

单出头仅以《洪月娥做梦》和《王二姐思夫》便足以说明其戏剧成份中的舞台假定性;二人转中做戏的所谓戏剧成分,更是无所不到,无所不能。《十八相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空转换要比电影、电视剧还要便捷,还要频繁,简直是信手拈来,张口即是,要景有景,要物有物,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那么,拉场戏则货真价实地体现出舞台假定性,甚至可以说是戏剧假定性的典型代表。

拉场戏俗称“干拉”(无中生有),既不像电影、电视剧那样逼真描绘,也不像话剧那样对真实生活的模仿,而是重在写意,通过表演者的表演技艺,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虚拟”性、象征性、连续性地分幕分场。“干拉”展示舞台戏剧环境,故此得名拉场戏。正是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联想力,观众的头脑中形成场景的形象,领会人物的行动、冲突、气氛等。

拉场戏是为了突破舞台局限采用“拉场”,赢得了舞台时空的自由。

舞台上各种各样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环境,剧情行进中的沿途风光,大自然的变化等可随着表演者走圆场而变迁,达到舞台场景随着情节进行变换,配合唱、念、做、舞“虚拟”展示――“无中生有”。拉场戏不考虑舞台时空的利用合乎生活规律与否。表演者在台上走了三五步的圆场,一会儿江南,一会儿塞北,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一会儿登山,一会儿下海……无所不在。

人物上下场“拉场”,突破舞台时空的限制,达到舞台场景“跟着人物走、随着人物变”,一个空旷的舞台,人物不上场并不代表任何场景,只有根据剧情需要,人物一上场舞台环境当即确定、存在,人物一下场舞台环境当即消失。就这样,通过人物上下场分出戏的场次,并使场与场之间衔接流畅、舒展、一气呵成。

如拉场戏《回杯记》。该剧的第一场戏是发生在王兰英的绣楼。当王兰英要去花园与张廷秀会面时,王兰英与丫环春红一下场,绣楼的环境当即消失;张廷秀紧接上场,台上一下子“拉场”成第二场的舞台场景――花园。

拉场戏有时根据剧情的需要,靠表演者的程式化动作虚拟展示舞台时空的变换,通过假定性达到象征性的目的。利用表演者高超的舞台表演技艺将生活变形,艺术化展示,突破时空局限。

用语言来虚拟交代戏剧环境、分场分段,是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主要以唱词、说白来体现。

如拉场戏《回杯记》,王兰英与丫鬟春红在第二场戏上场时的一句唱词:

王兰英:(唱)穿房越院来得快,

花园不远面前迎。

一句唱词就把场与场的衔接、环境的虚拟交代得一清二楚。

又如拉场戏《卖油郎独占花魁》,从第一场戏四喜堂过度到第二场戏大街上的一段唱词:

宝儿娘:(唱)叫一声大茶壶扛起板凳,

咱娘仨到大街游逛游逛。

三人说说笑笑往前走,

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通过两句唱词由四喜堂到大街,“拉场”成功。

再如在拉场戏中常用的单句道白“拉场”:

(白)你看这说到就到了。

此句道白可以表示剧中人到达了任何地点。

拉场戏具有创造性的“拉场”方法。它超越了戏剧结构的一般规律,充分挖掘了舞台潜力,突破了舞台时空与生活的矛盾,使舞台时空自然流动,赢得了舞台时空的自由。

上一篇:戏曲服装审美谈 下一篇:通俗歌曲演唱方法风格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