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角下的贵州明清东西省际干线

时间:2022-03-31 04:07:47

文化线路视角下的贵州明清东西省际干线

摘要:贵州驿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是跨区域的省际干线(包括陆路和水道)在沟通西南地区与中原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迄今,贵州保存着大量的古道、关隘、桥梁、码头、马店、驿站、会馆,以及沿途重要的城镇遗址和由古道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存在记录了贵州历史上人们的迁移及活动,体现着贵州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贵州重要的文化线路。

关键词:贵州 明清 东西干线 文化线路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107-110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界新兴的一种开放的、动态的遗产类型。在中国,此项保护工作启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发表的《无锡倡议》。《倡议》中,来至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呼吁,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和保护中国的线路文化遗产。所谓驿道文化线路是将陆路、水路或其他交通线路用一种有历史联系和文化关联的动态方式集中起来,其中涵盖了较多的遗产种类,除与驿道本身有关的文化遗产之外,还包含了线路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带来的人口流动、商贸往来、文化传播、教育观念改变等共同体现在物质和非物质上的历史文化遗产。

贵州驿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尤为丰富。明清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贵州的战略地位。明洪武十四年,为了控制云南,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统治,明朝在元朝已开通的东西干线基础上进行整修,并在岳州至贵州(今贵阳)沿线设置了25驿,“一驿储粮三千石,小旗一人领军十人守之”以传递军情,备足粮草,为讨伐云南作准备。在贵州境内,明朝沿线自西向东设亦资孔驿(今盘县亦资孔)、湘满驿(今盘县西北)、新兴驿(今普安县)、尾洒驿(今晴隆县)、渣城驿(今关岭永宁)、关岭驿、安庄驿(今镇宁安庄坡)、普利驿(今安顺市)、平坝驿、威清驿(今清镇县城)、贵阳驿、龙里驿(今龙里县城)、新添驿(今贵定县城)、平越驿(今福泉县城)、清平驿(今凯里清平)、偏桥驿(今施秉县城)、镇远驿(今镇远县城)、水马驿(今镇远清溪西)、清浪驿(今镇远清溪)、平溪驿(今玉屏),共20驿,其间还另设有12站。这条连接今云南、贵州、湖南的东西干线即为文献所载的明清滇黔和湘黔主驿道。

一、线路上多维度的交流和对话

对贵州而言,交通线到达什么地区,就会给当地带来发展的动力,改善交通条件是改变当地社会状况的重要方式。明清东西干线的畅通,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得以多维度、大尺度的交流和互惠,沟通了贵州与邻省及中原内地多元化的文明对话,并由此发展和扩散开来,极大地促成了西南民族地区与中原内地文化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原先进农耕技术的传人。自洪武以来,明朝大举推行屯田制,史载:“于时,东至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矣。”贵州卫所屯田数量十分可观,据史记载,仅贵州都司所属18卫2所屯田近100万亩。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开发,得益于随军屯、民屯而传人的先进的中原农业耕种技术,如耕牛的使用,水利的兴修、育种的推广、土质的改良等。《明史食货志载》:“每军授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植树”。大片的中原式农田,在滇黔、湘黔驿道两边的坝子中与当地百姓的田土相互交错,汉、夷共同交流农业生产经验,推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第二,沿线城镇经济交往频繁。自洪武年问贵州开设卫所以后,永乐时期又增设了府、州、县,它们大多散布在滇黔和湘黔驿道上,最初仅仅是军事防御据点和官府所在地,由于地处交通线边缘,附近又有密集的屯堡,便逐渐形成商业活动频繁的集市。随着贸易的不断增加,一些大集市附近发展成为聚落区,进而演变成沿线重要的古城镇。而城镇经济发展也与交通条件的改善相辅相成,在湖广通往云南的主干线上,每年过往马匹不下三四千匹,往来商旅、运夫不计其数,沿线城镇自然成为沟通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的纽带。如湘黔驿道入黔门户镇远,素有“水陆驿站”之称,城内有来至江西、湖广和南京的商人,云南的铜、锡从普安入黔后,经过二十余站到达镇远,再改走水路运至湖南常德。又如滇黔驿道上的普定和普安,城内商贾云集,物产富饶,市场内尤以大宗牲畜交易较为发达,大量马匹交易在此产生,马匹一部分是进贡京城。《明实录》记载:“洪武十七年十二月甲寅,贵州都司送所市马四百匹至京师”,又“洪武十八年正月癸酉,四川、贵州二都司送所市马一万一千六百匹至京师”,另一部分则是贩卖给云南。东西省际干线的的畅通,为所有城镇的商业活动和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的前提保障。

第三,极具地域特色的屯堡文化形成。随着明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等一系列军事政治和后续开发西南边疆的举措,大批来至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军事和半军事移民及其家眷入驻贵州,主要居住在东西驿道沿线周围,尤其是安顺普定、安庄、平坝三个卫,一般每百户为一屯或堡。这些屯堡移民不仅改变了当地民族结构,还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贵州多元文化的格局,并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屯堡文化”现象。六百年来,明朝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屯堡早已消失殆尽,而贵州东西省际干线上的屯堡村寨却始终坚守着中原和江南地区汉民族的礼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尤其是屯堡娱乐文化中的“地戏”,源于明朝军队里盛行“军傩”,是屯堡人独有的民间戏剧,“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后与中原民间传承的傩戏结合而成为贵州独特的文化遗存。

第四,儒学教育的推广。明代是贵州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儒学勃然兴起,一方面与明朝“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与学校为本”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驿道沿线的卫所有关。明代卫所中的军事移民大多来至于文化较发达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到贵州后普遍要求兴办儒学,使其后代有读书习礼的机会。故儒学教育首先在卫所住地发展起来,并成为贵州教育的先导。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普定卫儒学率先建立,为全省树立了榜样,随后在东西驿道沿线上,凡有条件的卫都建立了卫学,有州学的卫寄学于州学。贵州卫学在明代官学中占的比重较大,数量相当于官学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学校,不但为贵州培养了人才,还向国子监输送了一批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东西干线促成了儒学教育在贵州的大力推广。

二、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沿线文化遗产的特点

东西驿道是贵州较早开通的交通线之一,也是明清以来贵州最主要的省际干线,至今保存着许多反映喀斯特地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貌特征的驿道、桥梁、关隘、码头、渡口等交通设施,以及沿线古驿站、古村落、古城垣等遗迹和书院、茶店、会馆、寺庙、民居等古建筑遗址,还有寓于其中丰富的社会风情、文学作品、历史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的丰富了文化遗产类型,是一条较为典型的历史文化线路。明清东西干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贵州与中原以及周边地区的商品、思想、知识及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生动地展现出贵州文化的历史脉络,阐释了作为驿道文化线路的内涵,为研究滇、黔、湘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2、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明清东西干线物质文化遗产指与驿道有关或因为驿道而带来的古建筑、古遗址。干线自西向东先后穿过今天的盘县、普安、晴隆、关岭、安顺、平坝、清镇、贵阳、龙里、贵定、福泉、黄平、施秉、镇远、玉屏15个县市,根据调查和统计,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古遗址86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6处,县级38处,其他41处;古建筑152处,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38处,县级49处,其他58处;摩崖、碑刻11处,共计249处。以上有形文化遗产通过确定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来加以保护,其中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3.21%,省级的占17.7%,县级的占34.9%,可见沿线古遗址、古建筑保存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保护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2)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文化线路遗产内容的划定,除相关的有形文化遗存外,还包括反映该线路多维度对话交流所带来的无形文化遗存。东西干线沿线至今仍然保存着许多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其表现形式尤为丰富,如口头传诵、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沿线17项国家级、9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9个传承人获批国家级传承人,占表中总数的52.9%,37个传承人获批省级传承人,占总数的37.4%,说明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保护传承人的重要性。

三、沿线文化遗产价值评估

作为文化遗产载体的驿道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因驿道的修建、开通而积淀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首先具有的是久远的历史价值。从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中可知,明清以前贵州就已经与邻省云南、四川、湖南存在多渠道的沟通和交流了。从秦汉至明清,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治理西南边疆,无一不注重驿道的开辟和邮驿制度的完善。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及至明清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延续和继承了古代传统的驿道线路文化遗产,并不断的加以完善,形成了以湘黔、滇黔及其他主干线路网,并积淀了众多的因驿道而带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族群。从这个角度来说,贵州明清东西干线承载了上千年的传统驿道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

其次是具有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价值。从明清东西干线采集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看,不仅涵盖了与驿道有直接关系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如桥梁、道路、关隘、渡口、码头等,以及沿线基础设施和文化交流所带来的不同区域风格的古建筑,如馆舍、马店、书院、寺庙、古井等古遗址,而且还涵盖了建立在与云南及中原内地动态的、持续的、多维度的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交流理念上的无形文化遗产,集中表现在沿线名城古镇的兴起;商品货物持续的交换;多民族文化的再融合;教育理念及社会风气的转变;宗教的传入和儒家思想的传播,以及文学作品的产生、制度文化的完善等等。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均充分体现了沿线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具有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资源价值。

第三是驿道赖以存在的生态价值。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木材资源,为驿道、桥梁的修筑和搭建提供了取之不尽建筑材料。贵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驿道、桥梁是当地石材建造的,坚固的石材使古道、桥梁得以保存至今。而丰富的木材资源,使驿道沿线驿站、会馆、马店、民居、书院、寺庙、道观等古建筑呈现以木材建造为主的特色。此外,喀斯特地貌也为贵州驿道打上山地文化特色的烙印。根据调查,无论是湘黔、滇黔、川黔,还是黔桂驿道,所经之地地形复杂多变,山川盆地,悬崖河谷,森林平原,无所不有,这样的生态环境滋养着驿道空间构造上的特殊性。反过来,它的畅通,也给赖以存在的环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四是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载体,贵州驿道文化线路聚集了沿途众多的文化景观,串联起人文与自然、有形与无形、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旅游价值。它拓展了当今人们对人文生态旅游的理解,提高了文化线路旅游的品位,让游客既学习了驿道文化的历史知识,又能享受和体验驿道上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沿线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开发明清东西干线文化线路,对于填补当今文化旅游的空白,打造贵州旅游大省,形成特色旅游品牌,繁荣地方经济,提高驿道沿线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

明清东西省际干线是集沿途古聚落、古建筑及交通附属设施等文化遗存要素在内的一种线形文化遗产的集合,既有线路本身的物质文化价值,又有依赖于山川、河谷生态价值,还有因线路而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历史上,贵州社会的开发与进步与四通八达的省际干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对线路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进一步整合线路文化遗产资源、提升文化遗产价值,确立今后保护文化遗产的新视野,同时,保护和复活驿道线路文化遗产,可拓展当代人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贵州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157[M].

[2]《明史》卷77,《食货志》[M],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安顺市地方志编委会,《安顺府志·地理志》卷十五[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4]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卷二,“明代的贵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338页.

上一篇:冬奥会会徽设计的审美价值研究 下一篇:美国ESPN与CCTV—5频道运营情况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