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球:冰火二重奏

时间:2022-03-31 04:57:00

中国冰球:冰火二重奏

1981年。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在北京开战,于天德还记得,比赛那天,浩浩荡荡的球迷涌向首都体育馆公交系统增加了30%的运力才满足了北京人看球的需要。直至今日,于天德无法想象,冰球,这个令他曾经骄傲的运动,在此后的20年中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输球准还看啊?”提到亚洲冰球联赛中的中国鲨鱼队,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冰球部部长于天德无不遗憾地说。于天德也是中国女子冰球队的领队,几天之前,他刚刚见证了中国女子冰球队成功冲进下届冬奥会的奇迹。然而,这个看似优秀的成绩,却不能掩饰中国冰球整个项目的弱势――10月11日,上海松江大学城冰球馆,汇聚了国内男子冰球精英和美国外援的中国鲨鱼队,在主场迎战亚洲劲旅日本西武队。尽管是中国鲨鱼队在亚洲冰球联赛上的首个主场秀,但惨淡的上座率叫人不忍卒睹。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电视连续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把人们的记忆带回了八十年代的老北京。那时的北方,年青人们最喜欢的就是滑冰、滑雪。小说《动物凶猛》,也就是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原著小说中,王朔也描绘了这样一幅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去莫斯科餐厅吃西餐、到北海露天冰场“拍婆子”――借滑冰的机会找女朋友。

“那时会打冰球特别让人羡慕,人家都觉得这个运动可时髦了。”70年代就是冰球运动员的于天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感慨不已,“只是打冰球有点贵,一般的老百姓只有有钱的才玩得起。”

就是这种特殊的魅力,加上当时中国男子冰球队力克日韩等强队,由世界冰球协会的c组闯进了B组,一时间,冰球运动风靡整个中国。80年代初,中国北方曾掀起了一股冰球的热潮,那时还出现过一个由17支球队参加的冰球联赛。比起后来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这个联赛提前了整整10年,堪称中国体育的第一联赛。

1981年,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在北京开战,于天德还记得,比赛那天,浩浩荡荡的球迷涌向首都体育馆,公交系统增加了30%的运力才满足了北京人看球的需要。直至今日,于天德无法想象。冰球,这个令他曾经骄傲的运动,在此后的2(]年中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9年北京举行全国冰球联赛总决赛,数据显示,当年的电视转播收视率只有0.1%;而分站赛哈尔滨的比赛现场,前来看球的观众人数仅有几百人。就连有中国队参加的冰球锦标赛,体育馆到场的观众,最多也就在四五千人左右。不仅观众缩水,球队也从过去的二十几支减少到几支,由过去有十几个省市派队参赛的全国联赛,沦为黑龙江人自己玩的游戏。

在追逐明星成风的今天,冰球项目的没落,和中国冰球专业队成绩下滑无不有直接联系。一面是体育明星越来越多,一面是冰球成绩越来越下滑,慢慢地,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热度,降回了冰点。

北冰“难”展

在冰球还是红红火火的80年代,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了包括冰球在内的冰雪运动潜在的危机。由于气候的限制。中国冰雪运动受地域限制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冰雪运动员都来自冰天雪地的东北三省,尤以黑龙江省人数最多。而在南方,冰雪运动几近绝迹,有人甚至一辈子都没现场看过冰上项目。

当时的体育领导层提出了“北冰南展”的发展策略,就是说,要把局限在东北和北方的冰上运动引入到南方去。但30年后的今天,这个理念真正开始,真正实施还是最近五六年的事,资金的匮乏是推广这项“贵族运动”不力的主要因素。

“从服装到用具,都相对比较贵,尤其是冰场”于天德说。“现在,建一个冰场起码也得20万,也就只是供群众娱乐的那种,但如果要建那种可以举办国际比赛的标准冰球场,投资就得要以百万计了。”有一年于天德去加拿大考察时,他看到,在当地即使一个只有500人的村庄,都建有冰球场,而北京的标准冰场也不过五六处,这跟冰球强国加拿大一比悬殊很大。“冰场的缺乏直接制约了冰球这项运动的开展”,于天德下了这个结论。

在被称为冰雪运动“圣地”的东北,因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冰雪项目上的投资也在日渐萎缩;不过,经济相对发达的南方城市,却没有冰雪项目可以投资,加上南方人对冰雪项目缺乏认识,人才资源也相应奇缺,“北冰南展”真的成了北冰“难”展。

今年,亚洲冰球联赛中国鲨鱼队的主场移师上海,除了中国获胜的第一场外,上座率距离主办方的预计还相去甚远,承担票务销售工作的美国爱玛娱乐特玛捷公司中国区副总裁王恩强也表示,门票销售得“很一般”。这已经是很委婉的口气了,在特玛捷公司的定票网站上,虽然公司已经在网页上贴出了许多具有号召力的比赛海报,但比赛的联赛订票链接里,直至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跟帖。

奥运会的“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使得南方的体育管理层们更多地去虑金牌的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关系。象冰雪运动这些底子薄、投入大的项目,与其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还不如把钱砸在能产生更多金牌的优势项目。如此这般,冰雪项目的慢行缓进也使得南方人对这项运动更加陌生,恶性循环中,冰球的推广工作也举步维艰。

点燃冰球

和冰球竞技比赛成绩的下滑相反,近几年,南方的一些大城市,比如广州和深圳,民间冰球运动却悄然升温。两年前,广州的冰场建设几乎是空白,现在冰场的数目已经增加到了8座,业余冰球队也达到了20多支,连小小的深圳,冰球场也有了5座。

冰雪对南方城市的人们充满着新鲜感,但这一切在于天德看来,如果冰球竞技成绩不能趁着这股热潮形成强有力的刺激的话,这种冰球的“火”就有可能变成“虚火”。

“光搞普及,光搞娱乐还不够,专业队成绩一定得上去”。被问到影响到专业队发展的最大瓶颈时,于天德毫不犹豫地指出:是后备人才的培养。

“在加拿大人眼中,最优秀的男人才能去打球,很多孩子从3岁就开始练习打球,这就使得他们的专业队选材面很宽。而在中国,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孩子才去打冰球。”一说到这事,于天德就有些哭笑不得。

后继乏人,也使得中国冰球专业队常常陷于无米下锅的状态。目前,中国女子冰球队队员一共19人,但在全国,会打冰球的女孩子不到100人,这同拥有上千人专业女子冰球运动员的近邻日韩没法相比,更别提拥有几万人专业队伍的美国、加拿大了。

“五个运动员中就必须选出一名国家队员,这个水平就可想而知”,于天德说,“要不是中国特有的举国体制,连这个都不可能实现。”

不过,在球运动的“冰点”上,正在燃起的两把“火”还是让人看到了希望。

第一把“火”就是,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后备人才的储备严重缺乏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原本家长送孩子打冰球,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和意志,培养他的团队精神”于天德笑着说,“可是有的家长到了加拿大看比赛,才发现,那里的冰球运动员地位相当高,跟姚明、刘翔差不多,而且在北美,几乎每一所高中和大学都有冰球队,孩子一旦打球打得出色,就可直接上北美的大学。现在家长们才明白,原先那个‘干体育不是走正道’的想法,完全错了。”现在,报名参加冰球训练的孩子越来越多,考虑到推动冰球后备力量的培养,中国冰球协会正筹划和北美合作,在国内兴办一些专业的冰球学校。

第二把“火”就是北美职业冰球队对中国冰球市场的投入。

中国的体育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吸引了众多国外体育组织的目光。为了2010年冬奥会资格赛中有所突破,中国女子冰球队聘请了加拿大籍主教练保罗-斯特罗普前来中国指导队员。而参加今年亚洲冰球联赛的中国鲨鱼队,也是中国与美国职业冰球队的全面合作,除了队名、队标完全克隆美国外,教练和外援都来自北美职业冰球联盟(NHL)中的圣何塞鲨鱼队。

这是中国第一支职业冰球队,也是中国冰球国家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职业冰球队之所以向中国做这么大的投入,也是看中了中国这块潜力巨大的体育市场,中国鲨鱼队的美国经理人柯林斯的一句话也许可以透露出他们的野心――“20年的时间里,我们有机会去发现冰球界的姚明。”

对这种双赢的合作,从体育票务向赛事运作推广渗透的特玛捷公司中国区副总裁王恩强评价很高:“一般国家队是不和外界合作的,这次冰球队可能是第一个,这种国家队和美国职业俱乐部的合作,应该是体育产业的一个创新。”

也许,随着这两把“火”在中国的越烧越旺,冰球,最终会在中国“火”起来,而“北冰南展”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上一篇:中国功夫“对抡”美国拳击 下一篇:郭川风浪中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