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时间:2022-03-30 07:30:2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我们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作为任课教师应怎样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笔者在初中语文教育战线从教多年,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几方面的做法和体会,认为只有结合学科特点、内容有的放矢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

一、明确教育目标,发挥学科优势

《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每个公民遵守的基本准则,在教学中,就可以把培养学生具有这种道德品质作为目标。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各学科都具有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语文学科又具有优势,因为教材中入选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又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因为作家的文品饱含了作家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和高尚的情操,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素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爱国忧民思想,“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革命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以及《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爱岗敬业精神,学生都会从中得到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二、树立学习榜样,强调自我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必须注意这个规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首先是教师本身,“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可塑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有师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去感染学生。其次是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同志的信任》中的等等,这些人物成为榜样后,学生就会以他们的言行、思想作为楷模,自我纠正不良习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把握学科性质,讲究科学方法

1.潜移默化法:文学作品中的文与道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学中不能本末倒置、“高空作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变成苍白的说教,其效果必将适得其反。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文学、文字课,而必须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使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这些语文能力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以情感入法:由于作家的思想感情往往比较含蓄,或借景抒情、“以写景之心理言情”,或托物言志,“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些景中情、无穷意、象外象,学生就难以把握,所以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和动作及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帮助他们“人文”,与作者感情相通,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审美境界,从而感悟人生、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本人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时,先用以下这段话导入,“生命是珍贵的,它属于人只有一次。为此,有的人卑躬屈膝,苟延残喘;而有的人,面对刽子手的狞笑、特务的枪口,勇敢进击,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气壮山河的演讲,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千古奇文吧!”然后介绍社会背景,李公朴的被害及闻一多发表讲演前后一些情况,接着进行充满激情的模仿演讲,加上手势、捶击桌子的动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深切感到闻一多正直、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感情上得到共鸣,对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意义是深远的。

3.比较教学法:道德行为很大程度取决于道德认识水平,因此,教学中要进行比较。(1)同一课文内比较,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与镇关西二者的比较。(2)不同课文间比较,如把《孔乙己》中掌柜叫伙计往顾客酒中加水与《驿路梨花》中、梨花姐妹等人修茸、照料小茅屋对比。(3)课内与课外比较,如把《谈骨气》中的中华民族中的骨气与中学生时下流行的“哥们义气”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形成独立的道德评判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4.语文活动法:联系国内外形势、班级情况和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开展“有钱就幸福吗”、“闪光的格言”等主题的辩论、朗诵、讲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注意长期坚持,力求逐步提高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靠一两篇文章、几个课时就能奏效是不可能的,必须长期坚持,日积月累,通过对知、情、意、行的逐步培养、提高,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朝着新时期所需求的方向健康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是一项具有很高技巧艺术性的工作,积极探索其中的规律,不断总结亲身教学经验,才能切实提高效率,为公民道德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谈谈“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