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路基设计以及软土地基相关处理

时间:2022-03-29 04:16:23

浅谈公路路基设计以及软土地基相关处理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结合一般工程实例,浅谈某公路路基设计特点,且重点分析软土基础设计以及一些处理措施,可供相关人员作为参考。

【关键词】:路基;设计;处理措施

前言

路基设计是公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保证公路沿线都具有坚实而稳定的路基,是路基设计的中心任务,路基又是支撑路面的一种土工建筑物,在挖方地段,路基通常是路面下的天然地层;在填方地段,则是填筑起来的压实土层。路基和路面构成了公路建筑的主体。

1工程概况

该公路全长56.6km,路线地处平原前缘,设计标准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路幅宽度为24.5m。沿线软土广泛分布且较厚,最厚范围为里程K24+100~K36+500(厚度大于30m),顶部普遍分布有一层软可塑状亚粘土,厚0.5m~1.5m,软土下卧层多为亚粘土、砂性土或砾石,沿线分布有几段高边坡。

2路基设计

2.1一般路基设计

路基设计组成如下:

1)整体式路基整体式路基宽度为26.0m,其中,行车道2×2×3.75m、硬路肩2×3.0m(含右侧路缘带2×0.5m)、中间带3.50m(中央分隔带2.0m、左侧路缘带2×0.75m)、土路肩2×0.75m;

2)分离式路基适用于隧道出入口的路基,单幅路基宽度为13.0m,其中:行车道2×3.75m、硬路肩3.0m(含右侧路缘带0.5m)、左侧路缘带1.0m、土路肩2×0.75m。

超高方式、设计标高及路拱横坡的具体设置如下:

1)路线平曲线半径小于5 500m时,在曲线上设超高,对于整体式路基,超高采用绕中央分隔带外边缘旋转的方式,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内完成;对于分离式路基,超高采用绕各自的行车道中心线旋转的方式,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内完成;

2)对于整体式路基,路基设计标高为距路线中心线1m处的路面标高(中央分隔带边缘路面标高),对于分离式路基,路基设计标高为各自行车道中心线处的路面标高;

3)正常路段的行车道和硬路肩采用2%的路拱横坡,土路肩横坡为4%。

路基边坡坡率具体设置如下:

1)一般填方路段的边坡坡率见表1,护坡道宽2m,护坡道和边坡平台分别设置外倾3%和2%的横坡;

2)一般挖方路段边坡,按岩石风化情况、土质条件采用不同的坡率,全风化、土质边坡的坡率为1∶1~1∶1.5,强风化边坡坡率为1∶0.75~1∶1.25,弱风化边坡坡率为1∶0.5~1∶0.75,微风化边坡坡率为1∶0.3~1∶0.5,边坡高度均按10m控制,平台宽2.0m,平台内侧修筑40cm×40cm的拦水沟,第一级边坡坡脚设置2m宽的碎落台;

3)深挖路堑(高边坡)是指土质边坡高度≥20m或岩质边坡高度≥30m的边坡,路堑高边坡坡率采用特殊设计。

纵横向填挖交界处处治设计

本工程斜坡路基主要分布在沿山腰布设的地段,在路线纵向填挖交界处及一般斜坡路基横向填挖交界处,很容易出现路基开裂甚至滑移。为减少因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开裂和滑移,本项目采取了如下措施:

1)对所有自然边坡坡度大于1∶5的路段,均按要求挖台阶填筑,挖台阶后回填应严格按给定的压实度标准实施;

2)在路线纵向填挖交界处及横向半填半挖处设置了三层TGDG50土工格栅和一层玻璃纤维土工格栅(设在沥青面层内),单向土工格栅应先进行预拉,并用U型锚钉锚固;

3)为防止水对斜坡路基的影响,斜坡路基内设置纵横向排水设施。

填方路段防护设计如下:

1)填土高度小于4m时,边坡采用植草或铺草皮防护;填土高度为4m~6m时,边坡采用三维网植草防护;填土高度为6m~8m时,边坡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填土高度为8m~12m时,分两级边坡,两级边坡分别采用拱形骨架植草和植草防护;填土高度大于12m时,分三级边坡,上两级边坡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最下一级边坡视该级边坡高度采用植草或拱形骨架植草防护;

2)护坡道、土路肩、排水沟外侧至界桩范围均采用植草防护;

3)过鱼塘、水田、菜地路段采用M7.5浆砌片石铺砌护坡或护脚。

路堑挖方边坡防护设计如下:

1)一般土质边坡和全风化、强风化边坡采用植草或铺草皮(边坡坡度缓于1∶1)、挂网植草、拱架植草防护;

2)弱风化、微风化岩质边坡除高边坡采用护面墙外,其余地段均采用喷混植生防护;

3)当采用护面墙时,边坡平台或碎落台种植爬山虎等攀爬植物;

4)碎落台处填筑30cm粘性土,其上植草或铺草皮进行绿化;

5)碎落台和边坡平台设置30cm厚的M7.5浆砌片石或喷射10cm厚的C20混凝土防护(岩石地段),并在边坡平台设置平台截水沟。

挡土墙防护设计如下:

1)在边防公路、中天大道地段,由于直接放坡将侵占边防公路、中天大道,因此在路基右侧设置衡重式、重力式路肩或路堤挡土墙,墙身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墙底垫层采用C15片石混凝土,片石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墙面用M7.5砂浆勾凸缝;

2)挡土墙与排水沟之间的护坡道铺砌40cm厚的M7.5浆砌片石,片石上填筑30cm的耕植土,并间隔0.5m种植爬山虎。

2.2软土路基处治设计

地基极限高度分析

一般软土地区路堤的极限高度为3m~5m。本工程软基主要分布在互通立交及山间洼地等地段。互通立交范围内软土一般为淤泥、淤泥质亚粘土,厚度一般在15m左右,物理力学性质极差;山间洼地地段软基主要分布在K22+650~K23+250、K38+210~K40+012、K43+360~K43+450段落,软基埋深从4.2m~12.9m不等,软基厚度为1.0m~9.5m;其余

段落,如K45+550~K45+670、K46+440~K46+500、K47+280、K47+360、K47+550~K47+800,均存在埋深小于5m的软基,软土一般为淤泥质粗砂、淤泥质砾砂、淤泥质亚粘土。

地基处理对策根据分析结果和工期要求,软基处理方案如下:

1)软基深度超过12m或填土高度超过6.5m的桥头软基路段采用管桩托板+钢塑土工格栅处理,并进行超载预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采用PHC桩,直径为30cm,壁厚8cm,管桩离心混凝土强度为C70,桩顶托板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管桩参数分别为:

管桩单桩设计承载力要求达到400kN,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150kPa,钢塑土工格栅为CATT60-60钢塑土工格栅,钢塑土工格栅每延米抗拉强度不小于60kN,屈服伸长率不超过3%,宽度为4m~5m;

2)软基深度不超过12m或填土高度不超过6.5m的桥头、涵洞软基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土工格室复合地基处理,并进行超载预压,水泥搅拌桩采用42.5#水泥,单桩设计承载力为120kN,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130kPa,土工格室采用100-400型,格室高10cm、宽40cm,要求格室片厚不小于1mm,格室焊接处结合力不小于1 000N;

3)最终沉降量小于1.2m或填土高度不超过6.5m、沉降量较小时,采用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处理,并设置1~3层土工格栅,当填土高度小于4m时,不设置土工格栅;

4)软基埋深不超过5m时,采用换填处理。

3结语

目前,本工程已建成通车,路基的运行状态和效果均较好。通过本工程的设计经验,建议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基时应尽量控制路基的填土高度,减少荷载对路基的压力,以接近或小于软基的极限填土高为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盾构法隧道小转弯半径掘进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 下一篇:刚架拱桥加固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