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29 05:24:41

浅谈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各学段的目标中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在各个学段有所侧重。第一学段是“学习……”,第二学段是“用……”,第三学段是“能……”。可见第一学段强调学习的过程,即在老师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能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教师范读,示范引领

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的限制,对于文字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教师的范读声情并茂,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语境,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二、朗读指导,循序渐进

面对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诸多问题,我们在朗读指导时一定要放慢速度,教学时先强调读正确,再通过反复读达到读流利,熟读后,在此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如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划分词语,解决学生不停顿或是把词语读破的问题。指导句子的停顿,可在学生认识了逗号、问号、叹号、句号等标点符号后,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掌握不同的停顿时间,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借助形象逼真的插图,领悟内容,读出感情。还可以通过一篇带多篇进行朗读指导。如,一年级下册,有三篇反复结构的知识体童话,《17.小壁虎借尾巴》《30.棉花姑娘》《34.小蝌蚪找妈妈》。这三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我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在教学第17课时,指导学生怎样读好对话,读好请求的语气,而后两课的朗读,就放手让学生实践。

三、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个别读、轮读、接读、分角色朗读等。我们要因材施教,适时运用这些朗读形式。对话较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法,如《小壁虎借尾巴》《棉花姑娘》;语言精美的课文宜采用范读指导法,如《柳树醒了》;动作表情描写生动细致的课文宜采用表演朗读法,如《荷叶圆圆》《小蝌蚪找妈妈》。在课外,还可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增长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情感,找评议朗读中寻求答案,读中质疑,评中解惑,用读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四、内化理解,学会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朗读要自然,防止矫情做作。由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同,处理朗读的语气基调也会截然不同,再现原形的特点也各有千秋。记得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时,朗读“啊,多美的小路啊!”以及《要小雨了》中的“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句子时,好些孩子处理的语音、语调都不一样,但都表现了他对作品的理解。可见,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解读。并在评议中比较、鉴别,逐步达成共识,营建利于学生思考的空间。

总之,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4).

上一篇:浅谈如何有效提高版画的效果 下一篇: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