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桂溪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探讨

时间:2022-03-29 03:01:56

福建桂溪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探讨

内容摘要:桂溪铅锌矿贮存于下峰岩组绿片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透镜状产出。由于长期地质构造作用,使变质岩地层及矿体形态复杂多样。矿体沿走向、倾向变化大,部分深部尖灭或再现。矿体及围岩具有明显后期热液交代现象,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关键词:铅锌矿 成矿模式 热液充填交代型

引言

武夷成矿带是国家级成矿带中潜力最大,最有前景的矿集区之一,且矿种多样,矿化信息丰富,矿点众多,区内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小型矿床,显示了该区巨大的找矿潜力。近年来,武夷山成矿带找矿硕果累累,已发现110种矿产,探明储量的矿产70多种,大型矿床58处,中型130处,探明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的矿种有钨等21种。桂溪铅锌矿为中等规模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本文就桂溪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做简要的分析,通过该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及综合找矿标志,提出该地区的找矿前景和方向。1区域地质背景

桂溪铅锌矿位于武夷成矿带之闽中裂谷成矿带的西部,地处闽西北隆起带东南边缘,松溪一建西坳陷的建瓯复向斜北西翼,区域矿产有铅、锌、铜、银、铁、萤石等。闽中裂谷在加里东期运动后,在印支、燕山等构造运动中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使该地区成为武夷山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的铜铅锌成矿区。

2 矿地质特征

本区主要出露中元古界万全岩群下峰岩组(Pt2x),为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细碧角岩化建造的变质岩。根据岩石组合及空间分布从老到新可进一步划分为变粒岩组合段、片岩组合段:变粒岩组合段(Pt2xgnt)和片岩组合段(Pt2xsch)。

本区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太发育。断裂构造与区内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北东向,为铅锌矿主要控矿构造,主要有F16、F5、F1,北东走向,向南东倾,倾角陡。F1、F5经工作证实,地表为矿化带,深部为铅锌多金属矿体赋存,矿体受断裂控制。断裂切穿片岩、变粒岩,断裂中具有硅化、绿泥石化、糜棱岩化等蚀变。

区内西北部出露为花岗班岩(γπ)和石英斑岩(γπ)。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形态特征

桂溪铅锌矿共圈出大小矿体12个,主要分布在矿区的长圳村附近,主要矿体为V1、V5。北东走向大致平行排列。两矿体南西端平面垂直距离400m,东北端平面垂直距离260m。初步探明两矿体的平均品位Pb为3.01%,Zn为2.05%,两矿体为隐伏矿体,见图2。矿体特征如下:

V1矿体走向在42°~63°之间,总体48°;倾向南东为主,倾角在65°~80°之间,平均72°,长1150m,厚0.45~9.92m,平均3.28m,厚度变化系数242%,延深平均223m。

V5矿体走向在42°~70°之间,总体56°;倾向南东为主,倾角在70°~87°之间,平均82°,长1350m,厚0.56~8.34m,平均2075m,厚度变化系数288%,延深平均207m。

3.3近矿围岩蚀变

矿体赋存于万全岩群下峰岩组(Pt2x)的断裂带中,围岩蚀变与矿化均有分带对应现象,以中低温蚀变为主,

3.2矿石特征

两个矿体属于同类型矿体,在矿石特征方面具有一致性。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一他形晶粒状结构,自形一他形晶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碎裂(碎粉)结构,粒状变晶结构,乳浊状结构。

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团块状构造、星散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

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浸染状、块状、脉状等,其中以块状、浸染状构造矿石为主,其次为脉状矿石,其他类型少见。

矿物成分:金属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黄铜矿、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磁铁矿、白钛矿、锆石偶见。脉石矿物以石英、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绿泥石为主,方解石、绢云母少量,磷灰石、绿帘石微量,普通辉石、角闪石偶见。蚀变一般呈带状发育于断裂破碎带内,其两侧见弱硅化。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叶腊石化、萤石化等。通常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与铜硫关系密切,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与铅锌矿化有关,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为面型蚀变,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呈正相关,在不同部位存在强弱变化,靠近矿体及矿体部位矿化蚀变明显渐进式增强。

3.4矿物生成顺序和成矿期次

矿石矿物: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

脉石矿物:早期的细粒石英—晚期的粗粒石英—绿泥石—靡棱岩

综合上述本区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多期次,叠加成矿特点。主要成矿期为燕山中、晚期酸性火山热液叠加成矿。

3.5控矿构造

矿体为断裂控矿,分布于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中,北东向、北东东向贮矿构造断裂面较光滑,呈舒缓波状,破碎带宽窄不一,见有构造透镜体,矿化蚀变明显。蚀变矿物、构造透镜体定向清晰,断裂多具压扭性特征。断裂破碎带受挤压、错动强弱不同,从断裂两侧至中心分布有碎裂岩、断层泥、角砾岩、透镜体。碎裂岩、断层泥中一般含矿弱或不含矿,矿体主要定位于断裂中心两侧的构造透镜体带、角砾岩带中;矿体具膨大缩小现象,一般在矿体宽大处品位较富,在窄小处则品位变低。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矿床成因

(1)矿体主要产于下峰岩组绿片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透镜状,与围岩呈斜交关系。金属矿物在矿石中呈浸染状、脉状、块状分布,其排列方向与断裂产状一致,宏观上反映了矿床的热液充填交代变质特征。

(2)矿石的容矿岩石主要为透闪透辉石岩、斜长角闪片岩、(钠长)阳起片岩、云英片岩等区域变质岩石组合,其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砂泥岩和碎屑岩,属海相火山喷发沉积产物。矿石(或容矿岩石)具较强的热液蚀变,主要有硅化、靡棱岩化、黄铁(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岩化等。

(3)矿石及围岩具有明显后期热液交代现象。分布在透辉石岩、阳起片岩附近的矿层具有典型的交代残余结构,大理岩多为具港弯状接触边界的交代残留体,矿石中乳(滴)浊状结构、交代熔蚀等结构,表明矿床经历了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作用。

(4)矿石类型简单,以硫化物、铅、锌、铜矿石为主。

根据以上的矿床地质特征,初步认为本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

4.2矿床模型

在成矿早期沉积一成岩阶段形成成矿元素初步预富集的矿源层,印支运动褶皱隆升成陆地后,大气降水渗入地壳深部增温,变成地热水,一方面溶解深部岩石及膏盐矿物,另外一方面循环对流萃取盖层及基底的Pb、Zn、Fe等成矿物质,并与少量深源岩浆带来的矿质,形成一种富含成矿金属元素的中一低温热卤水,沿着构造通道上升迁移,随温度、压力、PH值等物化条件的变化,含矿热卤水原有的平衡被破坏,以卤化物、烙合物为主要形成迁移的Pb、Zn、Fe等元素解体,与还原S结合形成硫化物逐渐在有利的岩相一构造部位沉淀、富集形成原生铅锌矿体(见下图3),氧化矿则是原生铅锌矿体形成后经表生风化作用形成。

4,3找矿标志

(1)部分矿体露头风化后形成“铁帽”,矿石呈骨架一蜂窝状、胶状构造,往往有少量的铅锌矿化,铜兰铜绿等现象,有时见有星散状细小的方铅矿晶体,这是矿(化)体的直接找矿标志。

(2)矿体及其围岩中普遍具较强的绿泥石化、硅化、使岩石变得致密坚硬,在地表不易风化,常在风化残坡积土层中保留小范围的孤石、断裂带或石英硅化带,这是间接找矿标志。

5 结束语

本区铅锌矿具有以下特征:

(1)铅锌矿化带和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控矿构造北东向。

(2)围岩蚀变以硅化、绿泥石化为主。近矿围岩为断裂硅化岩为主。

(3)矿体形态以透镜状、脉状为主。

(4)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次有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绿泥石为主。矿石结构为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为细脉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和块状构造等。

根据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围岩蚀变及控矿条件等特征,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矿床。在矿区内寻找北东向断裂带,在断裂带中发现有硅化、绿泥化、铅锌矿化等蚀变现象,找矿前景较大。

致谢:

本文是在桂溪铅锌矿普查资料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系项目全体工作者集体劳动结晶,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张仰玉高级工程师、巫城镇高级工程师耐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上一篇:藏地圣湖掠影 下一篇:北京暴雨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