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着色化学实验与现代首饰设计相结合的探索教学

时间:2022-03-28 10:43:35

金属着色化学实验与现代首饰设计相结合的探索教学

摘 要:通过“艺工”结合的首饰设计教学实践,把金属着色化学实验与首饰设计制作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艺术类学生与工科类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造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文章从课程概况、金属着色化学实验阶段以及艺工结合的设计制作阶段,阐述了此次教学实践带给我们的启发,并从艺术表现力的提高、首饰制作过程的程序化,以及理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启发。

关键词:艺工结合 金属着色 化学实验 理性思维 表现力 创造力

检 索:.cn

一、课程简述

在北京服装学院珠宝首饰专业首饰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作为艺术类的任课教师,邀请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工科类的教师一起承当首饰设计与制作的实验教学工作,应该说,这种艺工结合的教学实践在国内还是不多见的,原因在于,其一: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中,所设置的专业基本为纯艺术类或艺术设计类;其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交叉教学”的可能性;其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面对同一课程,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和作用力,从而造成教学结果的不可控性。

不过,近年来,随着跨界、交叉与互动等等教学理念的甚嚣尘上,不少高校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摒弃门户之见,倒也或多或少地实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的互通有无以及交叉教学。正是在这种大势之下,笔者组织了一次为期四周的、艺工结合的教学实践,在此次教学实践中,分别由艺术类和工科类教师承当教学讲解和指导,学生共60名,其组成如下:40名首饰设计专业的学生以及20名其他专业的学生。这20名其他专业的学生包括应用化学专业、轻化专业、服装工程专业、高分子专业,以及皮革专业的学生,其构成较为复杂,但均为工科类学生。课程中,60名学生分为10个组,每组6人,分别由4位艺术类学生和2位工科类学生组成。本次课程以首饰常用金属表面的化学处理工艺的试验为实践内容,探索对纯金、白金、K金、纯银、标准银、钛金属、铜材、新型高分子、水玻璃等首饰常用金属材料进行表面化学处理。目的在于教学实践中,用化学实验来开创金属表面处理的新工艺,并用这些新工艺来设计和制作具有创造性的现代首饰作品。

二、金属着色化学实验阶段

本次实验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金属着色化学实验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第二阶段为具体的首饰作品的设计制作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两名来自于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别给学生上课,讲授金属表面着色化学实验方法、金属着色处理的相关工艺流程,以及如何运用相关工艺来设计制作首饰作品。课堂分成10个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都有艺工专业的学生。各小组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点来选择不同的试验对象和手段,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和图片资料。教师亦参与到小组的实验中去,进行具体辅导。这个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实验数据和金属表面处理效果的对应,使试验结果经得起反复操作的检验,从而形成操作规范。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工科类的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化学实验知识,他们懂得如何正确使用相关的化学实验仪器、器具,并且完全可以按照正确的操作规范来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实验,从而获得规范的实验结果。

实验之初,学生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准备了大量的化学试剂,并确立了实验目标。应该说,这个过程中,艺术类的学生也是功不可没,他们从艺术表现这个方面,积极提供首饰用金属材料的表面着色的色系,并在短时间之内,通过网络、杂志、书籍等媒介,掌握了一定的金属着色的理论知识,为接下来的金属着色化学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中,学生尝试了现代首饰常用金属如:白银、黄铜、紫铜、钛金等金属的着色实验,使用硫化钾、硫化钠、硝酸铜、硝酸铁、高锰酸钾、硫酸亚铁、氯化钠、氯化铵、硫代硫酸钠等等化学试剂,甚至受到艺术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动用一些纯天然的、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质来进行着色实验,如:香椿树汁、臭鸡蛋、可乐饮料等等。这些实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无论成败,都有数据和实验过程的记录,可为进一步的实验探索做好铺垫。

三、艺工结合的设计制作阶段

有了先期成功的实验结果作为依据,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金属着色工艺技能,首饰常用金属的着色工艺已见雏形。应该说,此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金属着色实验的结果还是比较新鲜的,大家从未想过,金属还能以如此五彩缤纷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所以,大家的创作冲动空前旺盛,设计思维相当活跃,冒出了许多有意思的想法。

毋庸置疑的是,这个阶段艺术类学生已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凭借多年培养起来的艺术素质、首饰设计行业眼光以及较为扎实的艺术造型能力,艺术类的学生不出意外地承担了大部分的设计和制作任务,在作品制作阶段,首饰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接受过首饰制作工艺的专业训练,他们较为清楚作品的制作流程以及工艺的可操作性,知道设计稿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转化为现实的成品。尽管还有些磕磕碰碰,但首饰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这个阶段取得主导地位,也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工科类的学生在作品设计之初并没有袖手旁观,由于每一个小组都由艺术类和工科类的学生组成,每一个小组只需设计一套某主题的系列首饰作品,所以,小组的成员都要对系列作品的设计稿出谋划策,有权利提出自己对设计主题的理解,并对作品的造型提出自己的看法。工科类学生虽然缺乏专业的造型训练,也没有多少首饰行业知识,但正因为此,他们提出的许多想法对于首饰专业的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带有启发性的。即便是在作品的造型方面,工科类学生画出的设计草图往往非同寻常,有的设计图甚至让人耳目一新,只不过,他们的设计图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因为不懂得首饰制作工艺,所以,他们许多的设计图都是难以实现或者无法实现的。此处可见首饰设计相关专业规律的重要性,换言之,首饰制作工艺是首饰设计的根本保证,没有具体的加工工艺作为支持,再好的设计图也只不过是一张装饰画而已。

四、艺工结合教学的启发

实际上,在艺术设计界,所谓“跨界”的例子并不鲜见,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趣事,比如:某某电影导演一直从事绘画艺术,其绘画造诣还挺高;某著名建筑师也曾参与服装设计等等。在首饰设计界,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有雕塑家、画家、电影演员从事首饰设计的,也有会计师、律师从事首饰设计的。这些例子,说明行业之间的“藩篱”并非牢不可破,相反,由“跨界”而引发的设计反而更有新意,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故而,所谓“艺工结合”的设计教学实际上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开发创新型设计人才、拓展设计视野的一大途经。

此次的艺工结合教学,不仅对任课教师是一次挑战和机遇,最主要的,是解放了学生的设计思维,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的思维模式,对于首饰设计都是不可或缺的创作源泉,理性与感性,只不过设计思维的互补。

可以说,这次教学实践带来的启发如下:

(一)严谨的实验带来艺术表现力的拓展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首饰设计中,或者一部分现代的首饰作品中,使用金属的固有色来制作首饰是十分普遍的做法,这种做法源于贵金属的价值符号的限制,以及加工技术条件的限制。而随着现代首饰设计对个性观念表达的加强,金属的固有色在艺术表现力方面显得捉襟见肘,无法继续满足设计者和佩戴者的需要了。

艺工结合的设计教学,以金属着色化学实验作为先导,经过严谨的实验,我们获得了不少了实验数据,最重要的,是实现了首饰常用金属的可重复性着色,这种着色法获得的颜色具有一定的色牢度,色谱较广,色彩度较为鲜明,达到了首饰加工的要求,完全能够满足金属首饰创作的需要,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首饰常用金属的艺术表现力。而这些实验的开展,如果仅仅依靠艺术类学生来操作,恐怕是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

(二)首饰制作的程序化、系统化

一般来讲,艺术类学生从首饰设计之初,到完成作品的制作,整个过程会相对松散,尤其是在设计阶段,艺术类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惯性往往左右了设计作品的整体面貌。进入到制作环节,这种感性的操作方式渐渐露出弊端,具体的体现就是制作程序的混乱、加工工艺选择的随意性。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不得不频繁地修改原先的设计稿,强行使之适应当下的加工条件和制作程序,最终导致成品与设计稿发生偏离,最初的设计想法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然而,由于有了工科类的同学的参与,课程中的设计作品的制作显得井然有序,从材料的选择、模型的制作、加工进程的控制和调整等等方面,都呈现出有条不紊的特点,每一个设计小组都制定了严密的加工制作程序,并由此展开系列化的操作,这样,最终的首饰作品虽然少了一些即兴的东西,但却为首饰作品的成本核算以及批量制作提供了可能。

(三)具有创造活力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如果成为一种惯性的思考方式,那么,对设计者观念的束缚将是致命的。好在,此次艺工结合的教学实践,工科类学生在艺术类学生的影响下,他们逐步培养起来的理性思维方式并没有成为禁锢,事实上,他们把这种思维方式用在了艺术形象的构造当中,至始至终,他们创造的艺术形象都呈现出某种活力,某种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质的活力。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作开端,如果假以时日,经过一定的专业技术的锤炼,他们身上的这种原创性的活力一定会大放异彩。

本文为2011年北京服装学院重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项目号:ZDJG-1103)

上一篇:阅读体验的层次与“沉浸”阅读体验 下一篇:壹基金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