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改革

时间:2022-03-28 12:48:02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改革

摘 要: 本文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的岗位需求提取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项目、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提高职业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具备熟练动手能力、解决工程典型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职业能力 项目驱动 学习情境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职业院校都在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修改。2010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测试工具使用、元件测试方法、保护装置测试技术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从事继电保护、变电运行与检修等基本岗位群相关工种所必备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一门以技能水平提高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实践性课程,经教学实践检验,“理论+实验”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技能水平,亟待进行教学改革,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项目设置

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项目,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一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中创设若干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增强职业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认清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方法,更好地做到工学结合。

教学项目的设置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整体”的学习规律,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二、培养目标

本课程应使学生熟悉继电保护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学会万用表、兆欧表的使用方法,并能用万用表对电子元件进行测试,用兆欧表测试设备的绝缘电阻;熟悉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功能及使用,会用测试仪对微机保护装置进行测试。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电力行业各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通过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德。

三、考核方案

考核方案的制定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考核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形成性考核成绩、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和期末实际操作考核成绩,所占权重分别为20%、40%和40%。其中查形成性考核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每次提交作业的成绩给出一个总的平均分。本课程采用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基本都有相应的实训任务,根据学生实训预习情况、实训过程表现、实训结果和实训报告情况给出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最后,教师准备好平时实训项目的题目,学生随机抽取一个作为期末实操考核内容,考核时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得出操作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回答教师的现场提问,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给出考核成绩。

四、结语

当前,各职业院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较强社会适应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改革,根据岗位需求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据此设置教学项目,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变电运行与检修等基本岗位群相关工种所必备的职业技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石峰杰,郭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压电器运行与检修”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27-128.

[2]吴娟娟,马雁.基于发变组微机保护装置的综合训练项目开发[J].考试周刊,2015(66):170.

[3]马雁,石峰杰.“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9):81-82.

[4]马雁,吴娟娟.高压开关类设备运行与检修综合训练项目的开发与设计[J].考试周刊,2015(65):193-194.

上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创新研究 下一篇:如何提高桑树剪伐复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