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时间:2022-03-28 08:24:08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从另外一种形式上看,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索”,从而打造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高效教学;快乐课堂;组织教学

“我的热情,好似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然而在多数学生心中,数学课堂却好似一片干枯的沙漠,难以寻找点燃它的火焰。数学总让人觉得既枯燥又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让众多学生望而生畏,如何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更加生动、更加精彩,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快乐地学习?这是值得教师探究的问题。高效率的课堂,不仅使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一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让学生乐学

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可由故事情境导入,讲

解一些中外数学典故,将枯燥的阿拉伯数字改用生动形象的典故描述或诠释其中的奥妙与原理,将学生带入数学的世界。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以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此案例利用典故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彩交流,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思考。当前一些课堂往往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以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学生的思考空间受到排挤,只顾忙于接受老师传授的解题方法,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刻认识,而启发式教学以“导”为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要适当引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还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自我探究,就能培养学生会提问、会思考,知难而上的精神和勇气。

三、运用变式练习组织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种习惯:很怕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上演速度之战,“填鸭式”“满堂灌”,自己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了上题接不上下题,吸收甚少。教学不妨尝试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线贯穿整个课堂,内容突出,层次分明,不同角度可得到多种不同的思路,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一题多变,对一道数学题或联想,或类比,或推广,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的题目,甚至得到更一般的结论,积极开展多种变式题的求解,哪怕是不能解决,也有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面对新问题敢于联想分析予以解决的意识。在例题讲解中运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不用列举大量的例题让学生感到无法接受,而是从一个题中获得解题的规律、技巧,从而举一反三。

变式教学,往往能起到一座桥的作用,在最近发展区之中能把学生从已知的彼岸渡到未知的彼岸。一题多变也得循序渐进,步子要适宜,变得自然流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而又不感到突然。通过利用一切有用条件,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能使所学到的知识得到活化,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自然增强,并且在不断的变化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中,兴趣油然而生。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找出一题多变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和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要将经典例题充分挖掘,注重对例题进行变式教学,不但可以抓好基础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创新能力;不仅能让教师对例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把握更加准确,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并逐渐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运用类比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数学学科自身而言,它有自身的严密性,知识的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都比较强,数学知识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周密细致的思考,与已有的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规的解题方法,但一遇到稍复杂的新题型就不知所措,解题的瓶颈难以逾越。新课标提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把类比这种教学思想渗透于课堂,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复习讲评课出现了就题论题的现象,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所掌握的解题方法、技巧顺利地应用到解题中。而恰当地运用类比,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探明其形式和本质的统一,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如在求出过圆C:x2+y2=r2(r>0)上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

(x0-a)(x-a)+(y0-b)(y-b)=r2之后,类比上述求解方法,让学生思考求过椭圆■+■=1(a>b>0)上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过双曲线■-■=1(a>0,b>0)上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以及求过抛物线y2=2px(p>0)上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这些结论放在一起类比记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知识建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快更易地接受,且培养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一环扣一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强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让我们朝着更高效的数学课堂迈进。

参考文献:

李凯.“趣”字当先,让数学课堂更高效.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2011(6).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中学)

上一篇:情境化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探讨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