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3-27 09:54:18

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高考是“指挥棒”,关系中国教育的未来。高考方案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接地气”。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和统筹。本文试图对此提出实践中的思考。

关键词:高考改革;系统谋划;多元思考

最近,中学教育界讨论最多、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高考改革了。今年“两会”期间,第一个新闻会就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高考改革。袁部长表示,35年过去,时间证明,高考制度必须坚持,总体是好的,但确实也出现了一些窘相,在坚持高考制度情况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于高考怎么改革,袁部长表示,在内容上会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将来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利用社会化考试,考试方式发生变化。此外,高考录取主要以高考成绩为基础,同时依据3年学生学业成绩,以及志愿活动等综合素质。

这些内容要点,其实已经写进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引起了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思考。高考为什么要改革?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只有这些问题想透了,高考改革的方案才有针对性。任何一项改革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也一定有需要完善甚至是经过实践需要检验的地方。毕竟高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高考是“指挥棒”,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录取,同样关系到中学的教学管理。所以,高考方案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接地气”。这里就结合学校底层的实际情况淡淡对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考试科目设置问题

减少高考统一考试科目,已经写进《决定》。目前比较明确的就是外语考试社会化,一年两次或多次。外语不进入高考统一的考试,显然已经减少一科。从目前部分省市透露的初步意见,有进一步减少科目的动议。笔者认为,目前的高考是严肃、严谨、严密的,是社会普遍认为还比较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高考要维护它的权威性。所以,除了能建立社会公信力的外语考试之外,其他要计入总分的科目都要纳入统一的高考。高考是高考,高考要严密、严谨。录取是录取,录取要多元评价、多形式录取。

江苏高考初步意见,第一就是要合理确定考试的科目和计分方法,第二要提高学校对考试科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考试科目多少为宜?提出了三个方案。

方案一是“3+小综合”,即语数外三门,加理科小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科小综合(历史、地理、生物),小综合3门合卷考试;

方案二是“3+2”,即语数外三门,加历史、政治(文科)或者物理、化学(理科);

方案三是“4+1”,即文科语数外历史必考,另在政治、地理中任选一门;理科语数外物理必考,另在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

也有一些省市透露的初步意见是考语数一天。

如果高考只有一天,就考语数两科,其他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算,那么就会被家长质疑,学业水平考试怎么能等同于高考呢?

如果高考只有一天,就考语数两科,那么最后阶段的压力都压在高三的语数老师身上,他们势必绞尽脑汁训练技巧,钻研难题,折磨自己也折磨学生。其他科老师“在旁观战”,提前“休假”。

如果高考只有一天,就考语数两科,其他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算,那么无形增加了学生的压力,每次学业水平考试都很紧张,这与高考改革减负的初衷背离。

关于高考改革后的记分问题

三十多年来就高考而言,总分750分还是比较可行的。有一种意见是统一高考科目用分数,其他纳入高考录取科目用等级,就是说语数外450分,加上等级。这就会出现目前江苏的被动局面。

江苏省目前实行的“08高考方案”,录取看的是考生语数外3门的总分,以及两门选修测试科目的等级。江苏高考总分仅480分,远低于其他省市的750分。为此,因为总分太低,区分度不高,有的专业录取进来的江苏考生,分数只相差四五分。在最密集的分数段,有时1分之差就有2000多名考生,太多相同分数的考生,很难分辨哪个更优秀。就江苏而言增加总分,是高考方案改革中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

最不宜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的等级又转化为分数的做法。有一种考虑,学生自选2―3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只有等级,就把等级转化为学分。如A都转化成80分。这对大学录取有什么意义呢?没有。能报985高校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般都是A,人人加上一个相同的分数,等于没加,就拼语数英的450分。这和江苏“08方案”有什么区别呢?同时,对学生也不公平,学业水平考试成绩99分和80分都是A,现在都换成80分;对高校录取也不方便,体现不出相关学科成绩的差距。

看看美国SAT考试,每科是800分。SATⅠ一般考语言、阅读、数学,满分2400分。SATⅡ,可以偏文也可以偏理科,比如物理、化学、生物,也是2400分满分。把总分放大对大学录取提供了方便。

关于“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

英语科目不再列入高考统考,而是参加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或多考,取成绩最好的一次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成绩可以保留两年。这是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一项改革。这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熟,实践证明也得到普遍欢迎。

不仅英语学科可以一年两考或多考,以后时机成熟语文和数学也可以一年两考或多考,甚至是整个高考也可以一年多考。就如美国的SAT考试,每年要举行7次。这样就真正体现出高考的人文性和选择性了。

另外,高考改革最大的利好是一年两次高考。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这是得到学生、家长、中学以及职业高校普遍称赞的改革。春季职业高考,夏季普通高考,小而言之,学生多了选择的机会;大而言之,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有人研究科学,有人精通技术。我们国家文化传统就是比较看不起技术。另一方面,我们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时间不太长,农耕的粗放式劳作习惯,不是很讲究技术。多种因素使我们的技术落后了,所以才会出现众多的质量问题。我们的技术人员缺少,素质不高,使得许多没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农民工上岗,用没有严格标准的粗放经验从事高科技的现代工业,成品质量就无法保证。我们的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通过加强职业技术高校的建设,职业高校的独立考试和选拔,在一定程度能够改变技术人才长期不足的 局面。

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200年起,各省都实行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省市自行统一命题,高中生将在3年时间里完成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等10科目的考试,考试成绩分为A、B、C、D四等。按规定,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可根据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收学生,具体成绩要求由招生院校自主决定。

当然,我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在文理分科的基础上实行“反向”会考,即理科学生可以不考理化生,文科学生可以不考史地政。现在,如果文理不分科,就是意味着高中学生必须参加全部10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从这个结果看,学生是增加负担而不是减负。所以,高考改革涉及面太广,关乎学生学业、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身心健康和学校课程结构等等,“指挥棒”作用不容忽视。

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因素,所以,该项考核必将引起一定的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有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等方面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评语、班级审查、年级审查、学校认定,综合评语注重纪实性材料的整理和叙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突出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程材料的积累,而不只是文字的描述。

关于文理分科问题

对高中文理不分科的问题,虽然管理层已经下了决心,并且写进了《决定》之中,但这将是高考改革分歧最大和意见最大的命题。本来不需讨论了,因为顶层设计定了的事情,但是因为担忧文理不分科带来的困扰,从学术争鸣的角度谈谈看法。我是赞成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的意见的。他认为“事实是,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向我们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文理分科或文理不分科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哪种更具发展潜力和优势”。他也列举了许多个案,杨振宁是大科学家,兼通文理、学贯中西,他曾说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所以他认为文理是相通的,不可偏废;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精通音乐,尤其喜欢巴赫的作品,他不止一次地肯定过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千真万确。这些大概都是坚持文理兼学全面发展的人常用的论据。主张文理分科的人认为人的成长和选拔要不拘一格:据说钱钟书、吴晗等大文豪当年上学时的理科成绩都惨不忍睹。大物理学家狄拉克(诺贝尔奖得主,相对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据说对文学、艺术甚至哲学无大兴趣。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交往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十分全面,并不多才多艺,但他们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都很擅长,甚至是专家,当然他们也生活得很好。

赞成文理分科与不赞成文理分科都有很多的理由,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中就把“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列入其中。但是要知道,全世界的中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分成文理科。比如,美国、英国以及北欧的中学,必修和选修课涉猎面较广,他们不分班,只按课程来上课,完成学分就可毕业。偏文的学生自然可多选文科,偏理的学生自然可多选择理科。而他们的理科大都比较容易,除了少数特别偏向专门的学生,选择数学1,数学2,直至数学3(其他物理、化学也有可供选择更高级别的科目),对一般同学,只要选修数学1就可。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选择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艺术、地理、戏剧、音乐等等。在我们的高中,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一刀切,文科理科,算是让他们唯一有一次选择。

我们要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如果让学生和家长投票,赞成分科、不赞成分科、无所谓,第一种意见的会是最多。学习好的学生会认为可以不分科或无所谓,中等生大部分希望文理分科。这是民生工程,如果学生和家长都不答应,就会造成动荡,改革就会失败。这样就会造成折腾。

其实,恢复高考37年了,有些改革也是很在理的,但是最后没有进行下去。比如,高考成绩按标准分录取,为什么没进行下去?还有就是3+1和3+2,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3+x?

高中文理分科是多年形成的,本身就是减负,学生和家长、教师和管理者都已经习惯,得到认同的,有其合理性。没有把握就折腾,用袁部长的话说,“这个实验要是错了,这一批孩子就走了弯路了,代价难以弥补。没有很大把握就进行教育改革,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值得可喜的是,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是在三十多年高考成功的基础上,是在得到上下各阶层支持的背景下,系统而又稳妥地展开的。高考改革是下定了决心,汇集了各方力量,从全局观念、历史眼光、国际视野进行的系统改革,相信一定会对长期以来想改而不敢改的诸如多次选择、多元评价、多渠道录取、社会监督等难题逐步 破解。

上一篇:高中数学应用教学探析 下一篇:立足教材研究 提升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