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上腹部术后再发性胆囊炎52例分析

时间:2022-03-27 02:41:25

腹腔镜治疗上腹部术后再发性胆囊炎52例分析

2007年3月~2012年3月收治具有中、上腹部手术史的急性胆囊炎患者52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进行回顾性分析,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2例,男36例,女16例;年龄32~76岁,平均49.6岁;距上次剖腹手术的时间0.6~32年,平均8.6年。其中贲门癌(上半胃切除)6例,胃窦部肿瘤(下半胃切除)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23例,肠梗阻粘连松解术2例,肝破裂修补术2例,脾脏切除5例。上腹部正中切口28例,经左腹直肌切口10例,右腹直肌切口4例。

方法: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根据患者原切口所在部位,选择脐部打进镜孔、在镜下位于剑突下打操纵孔1,再腹腔镜检查腹部粘连情况。酌情分离粘连后,根据粘连情况再在腹壁打操纵空孔2置入器械,必要时打操作孔3,采用三孔或四孔法行胆囊切除术。

结 果

腹腔镜胆囊成功切除50例,成功率96.15%;由于腹腔严重粘连,胆总管无法暴露,术中中转开腹2例(3.85%)。术中出血量20~100ml。术后未出现腹腔内出血、胆瘘及术中胆管损伤,均治愈出院。

讨 论

因为上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行腹腔镜手术易损伤肠腔脏器,曾经被视为LC的禁忌证。近年来,随着不断总结腹腔镜手术的技巧和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上腹部手术史已不再是LC的禁忌证,我们对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根据中、上腹部开腹手术切口的位置,距离原手术切口3cm作第一穿刺孔[1],采用开放置入穿刺鞘,多可避免腹腔内肠管损伤。并且具体操作如下:在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采用弯钳分离腹壁组织,到腹膜层时用手指钝性游离腹膜,切开腹膜;置入穿刺鞘、充气,放入腹腔镜镜头,探查腹腔内粘连情况。这样就避免了对于传统经脐用气腹针直接穿刺建立气腹发生大血管、肠管及其他内脏损伤。

第一穿刺孔完成后,可用示指经第一孔进入腹腔紧贴腹膜分离,显露第一穿刺孔周围腹腔空间,然后置入腹腔镜镜头。对原有上腹部正中切口、经右腹直肌切口者,自脐部置入腹腔镜镜头,可经切口下方绕过粘连部位,显露出肝右叶、胆囊,便可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对肠系膜、肠道与腹壁广泛粘连,可用腹腔镜镜头紧贴腹膜钝性分离粘连,显露腹腔内空间。对不易分离,可用腹腔镜镜头自粘连薄弱处戳孔通过。只要空间内显露出肝右叶,可在上腹部的左或右侧,选择第2穿刺孔,置入抓钳、剪进行腹腔内分离,遵循先分离疏松粘连,再分离致密粘连,从浅到深的原则,一般腹腔内粘连均可得到很好的处理。

本组上腹部手术病例腹腔粘连情况多为大网膜与肝脏或胆囊粘连,也有胃、结肠及十二指肠壶腹部与肝脏或胆囊粘连,以及大网膜、肠系膜与肝圆韧带、切口下腹壁粘连。胆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多为广泛疏松膜状粘连,少有瘢痕样粘连,多可用分离钳沿胆囊表面钝性或锐性分离,显露胆囊,原则上以不影响胆囊切除操作为度,不宜扩大分离范围。对于胆囊颈部、胆囊Clot三角粘连,选择腹部适当位置打第4孔,穿刺孔选择的部位与数量要依据腹腔内情况而定,以最大限度满足手术操作为原则。辅助牵拉肠管等腹腔脏器以帮助显露术野,便于粘连分离,并可避免或减少损伤的发生。粘连较重呈瘢痕样,解剖关系不清时,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通过病例总结,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囊炎患者者可行LC,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现代腹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13.

上一篇: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术式选择研究 下一篇: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