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练习,在工作中忘记快乐

时间:2022-03-27 02:05:42

每日练习,在工作中忘记快乐

导读:“快乐吗”有时是个假问题。家中需要主张精益求精的“琴童职业伦理”,让日常练习逐渐成为无外部报酬的工作;体验到“忘我”的时候,快乐已经不期而至。

有的家长对别人家的孩子长期刻苦地练习很是好奇:怎么做到的?

请先做道选择题。您认为:音乐学习中的日常练习是什么?

A.有外部回报的工作;B.有内在回报的工作;C.玩耍互动;D.休闲

说不定有人选C或D,甚至期待每日练习能像玩电子游戏一样让孩子上瘾。这有点类似“如果橘子像苹果那样”的假想,实际意义不大,因为橘子和苹果本质上是两种东西(虽有共同之处),假使橘子很像苹果,橘子和它带来的结果(例如视觉、味觉等)就不复存在了。类似地,玩耍和工作本质上是两件事情,假使把工作真的变成玩耍,工作带来的结果就全部消失了。这么说,并不排除日常练习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可以趣味化。

如果选A,用各种奖励去刺激儿童“不怕苦”,短期有效,长期无效,甚至是反效果。作家F・S・菲茨杰拉德有句话:“使一个人工作,你就要在他眼前举着黄金的观点是个肿瘤,不是公理。长久以来,我们都这么干,以至于忘了还有其他的办法。”

其他的办法是什么?我建议家长和孩子回到选项B,把日常练习当成无外部报酬的工作,从工作本身寻找乐趣和回报。哲学家伏尔泰有句话:“工作常为快乐之源(Labor is often the father of pleasure)”,工作本身就提供了内在动机。

精益求精出快乐

上面的问题涉及快乐的3种定义和相应的获取手段:实际获利、忘我工作、娱乐(释放压力,获得生理愉悦和满足)。

有的家长对音乐学习的娱乐性质比较看重,他们脑中深藏“学习是苦的”的想法,有意无意地就被孩子拷贝走了。有的家长忘了:(1)娱乐是必要的,但人生的主要部分是工作,娱乐是为了更好地工作;(2)学习、工作具有内在回报。他们也常常满足于现状,缺乏事业进取心。

我主张在家庭生活中渗入喜爱劳动、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对初学琴的低龄孩子取得的进步,大人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可以说:“好了要更好。一直好下去,才是真好。眼前刚好一点,不能算是好。一天‘表现好’不算什么,争取一周、一个月、一年里都表现好。”

顺其自然是合理参与不是撒手不管

有人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快乐的,约束(管理)他们,他们就不快乐了,因此主张顺其自然。

需要澄清的是,“顺其自然”指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去行动,而不是撒手不管。汉语的“四字格”经常略去一些信息。在某些语境里,“顺其自然”的完整意义是“我们顺其自然而行动(管理)”,或“在行动(管理)中我们要顺其自然”。如果丢弃“我们”“行动”“管理”,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成了懒汉的口号,成了“不作为”。

关键是,若撒手不管,孩子天性中的懒惰的那部分就会战胜他们喜爱探索和学习的那部分,他们会成为“爆米花孩子”――专门找软(容易)的事情做,总是避开硬疙瘩(困阻)。

忘我工作让少数人快乐

许多专业领域里都有类似的情况:从业人员多,顶尖高手少。大多数人忍受不了长期艰苦的劳动,不寻求或受困于条件难以寻求“精益求精”。同样,少数人短时间内可能快乐地学音乐,多数人在长时间内很难。对于职业音乐家,音乐经常意味着责任和忘我,而非快乐。

假设有两种极端的典型――快乐学习者和痛苦学习者。前者的目标设置合理,并且灵活调整目标,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新目标(这一点很重要),高度专注,享受过程,忘却自我;相反,后者的目标设置有问题(常常是过高过大),长期焦虑,患得患失,关注点经常是“自我”,自我评价忽高忽低。

快乐学习者是“问题解决者”,经常给人“办法很多”的感觉。他们在新情况面前持有乐观的预期,情绪反应较少,甚至一点儿没有。有时,这种异常的自信和冷静让人惊讶,甚至让人觉得缺少“人味”,其实很正常:快乐学习者是“以任务为中心、以改进为目的”的思考者和行动者,而非“自我中心”、耽于个人情绪和个人得失的人。他们作为旁观者分析自己的所谓“错误”,很早(也许从婴幼儿时代起)就把自己作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冷静观察,对此已经轻车熟路。

反观典型的“痛苦学习者”,他们经常较为情绪化。“我怎么又错了?”“我是不是很笨啊?”“我真蠢,自赏耳光一个!”原来,“对与错”“聪明与笨蛋”“有或没有面子”“有或没有成功的希望”等等,那些二分法,就像一个个非黑即白的框框,把他们的脑袋牢牢框住。这些原本和学习无关的东西,让他们自我批评、自我怀疑、自责、对自己发怒。他们成了深陷认知失调的沼泽而无法开赴主战场的士兵,有时就索性做了逃兵――放弃了学习。作为家长,我们当然不能参与这种制造痛苦的过程。一定要非常谨慎地避开二分法,不论断孩子。

小任务中,“快乐”无足轻重

一项大任务被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去执行的时候,“任务分解是否合理”“改进策略是否恰当”“工作效率高不高”“是否得到积极回馈”等等,应该是工作者优先考虑的问题。

现在有个问题:忘我工作,还会快乐吗?答案是肯定的:忘我的工作者也可能没有完全“忘我”,他们在小任务的间隔中,在整个大任务的过程中,仍存在“自我”,仍有快乐体验(请参看本刊2016年第1期《学音乐会快乐吗?――心流理论的提示》一文)。例如,他们有乐观的预期;他们回顾任务的时候做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当他们发现自己做到了原先看似不可能的事,会觉得非常快乐);他们用幽默处理意外事件,用自我解嘲应对失败和挫折,但不伤害自己的自尊等等。

在终生发展的全局里某一时“是否快乐”毫不重要

最后,让我们再次拷问一下―谈论每日练习的时候,“你快乐吗”是不是一个真问题?

也许,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在暗示:学习者(即孩子)个人的主观感受是重要的。它确实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任务的完成。但是,如果我们更关注发展,把学习者看成是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那么,学习者的个人情绪体验的重要性就相对下降了,某些情境里(例如上文提到的,在小任务的执行中),“你快乐吗”甚至无关紧要。换言之,快乐体验的目标从属于“获得发展”的全局性目标。

结 语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何有的孩子能长期坚持每日练习?答案之一:因为他们把练习当作工作,并在其中忘记了快乐。日常练习中,孩子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家长可以使用抚慰和积极暗示的语言进行干预,但更要设法把自己和孩子一时一地的情绪体验悬置起来,优先关注问题的解决,避免陷入情绪的泥沼。我们的行动策略之一是“弃而取之”――通过放弃对“是否快乐”的关注,增加获得快乐的几率。

上一篇:《一分钱》的旋律故事 下一篇:浅谈香菇制袋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