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重点和政策研究

时间:2022-03-27 05:09:39

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重点和政策研究

摘要:构建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对于区域内板块协调发展、边缘区中心城市的崛起以及淮海经济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原经济区东部板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东部战略支撑的重点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战略支撑 行政区边缘效应

中原经济区的东部板块以商丘市为中心,由相邻的菏泽、徐州、蚌埠、淮北、阜阳等组成,也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原经济区的“米”字型空间布局,我们认为中原经济区的东部板块主要包括商丘市及其周边临近地区,具体为菏泽市、徐州市、蚌埠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和宿州市。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支持商丘建设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区域通枢纽以及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等等。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增强商丘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影响力,发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锋作用和对接沿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骨干作用。为此,商丘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即 “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物流枢纽,新兴工业基地,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构筑中原经济区的东部战略支撑,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一、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重要意义

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事关整个中原经济区内不同板块的协调发展问题,是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郑洛三工业走廊”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板块遥相呼应的重要基础。也是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带、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三个国家战略区域实现互动与对接的重要平台。

虽然豫鲁苏皖四省都经历了为各自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奋斗历程并最终成功,但在1986年3月已经成立的以四省交界区域城市为主体的淮海经济区,却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举四省之力推动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不是一个省的责任,而是四个省的共同责任,这本身在战略上就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地区级城市在数量上的扩张基本完成,但不同地级市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为了有效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实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把商丘市打造成中原经济区东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原经济区东部板块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经济区东部板块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1、板块特点

中原经济区东部板块位于豫鲁苏皖交界区域,除了少部分山地和丘陵以外,大部分面积属于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中心。目前,豫鲁苏皖四省都有了各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区,分别是河南省的“中原经济区”、山东省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省的“沿海地区经济带”和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带”,但位于四省交界区域的8个城市,却成为了行政区划的边缘地带,远离了各自的核心城市群和经济中心。1986年成立了淮海经济区,该四省交界区域是该经济区的中心。

2、发展现状

根据201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商丘市在内的8个省辖市的具体排名如下表1。可以看出,商丘市在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优化度上处于中势地位,在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镇化率方面处于劣势。由此可知,商丘市综合排位处于劣势,徐州市综合排位处于优势。

交通运输方面,商丘市位于龙海铁路和京九铁路、310国道和105国道的交汇处,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但根据2009年的数据,商丘市的客运总量却位于8个主要城市中的第四位,宿州市、徐州市和阜阳市分别位居第一、二、三位;货运总量商丘市也位于第四位,菏泽市、阜阳市、徐州市分别位居第一、二、三位。可见,从目前来说,商丘市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特有的交通区位优势。

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方面,8个城市中有河南商丘的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安徽亳州蔬菜批发市场、安徽阜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安徽蚌埠蔬菜批发市场、江苏徐州七里沟农副产品中心等5个初具规模的市场。其中商丘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是四省交界区域规模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

从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现状来看,第一批示范区认定了52个,在中原经济区东部板块中,有江苏省徐州市的铜山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的桥区。目前第二批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积极申报之中。可见,商丘市在农业示范区方面并没有发挥领先优势。

从中原经济区的东部“支撑”角度来说,支撑的重点在于商丘未来能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心”二字,这就需要打造引领板块经济发展的若干个中心。从目前商丘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商丘市需要在农产品批发中心基础上进行延伸发展。

(二)中原经济区东部支撑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

1、“行政区边缘效应”导致的离心力超过了边缘区的凝聚力,是制约中原经济区东部板块发展的重要因素。

2、四省共同参与的淮海经济区提出虽然较早,但其未来的发展仍面临不确定性。

3、四省交界区域各个城市目前都还不具备很强的辐射效应,还不足以担当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任。

4、包括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在内的边缘区发展特色有待进一步塑造。各个城市都在致力于塑造自己的特色,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品牌。

三、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重点

(一)机制支撑:克服“行政区边缘效应”的制约,寻求有效的城市间合作机制

一般来说,边缘效应是由于交错区不同省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而导致的。对于省级行政区的边缘区来说,这种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更多地源于制度。由于不同的省有着不同的区域发展导向和政策,导致边缘区各个城市受本省制度和中心城市的牵引,最终导致不同省级行政区中相邻城市不同的发展路径。所以,如何克服行政区边缘效应的制约,寻求有效的合作机制,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重点之一。

(二)中心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打造重在打造多个“中心”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多个在本经济板块内具有较强辐射效应的中心,可以是经济中心,也可以是文化中心。目前,商丘还不足以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商丘在中原经济区东部板块的地位和辐射能力,将成为东部战略支撑的另一个重点。

(三)特色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打造应重点关注“特色”

中原经济区的特色是“三化协调”,江苏省沿海经济区的特色是“沿海”,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特色是“海洋”,皖江城市带的特色是“产业转移”。由于中原经济区东部板块包括了四省交界的多个城市,显然不具有“沿海”和“海洋”优势,而“三化协调”和“产业转移”则是该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应该结合该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打造区域特色,塑造“区域品牌”。

(四)粮食支撑: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下的现代农业

“新三化”进一步强调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方向。但粮食问题和“三农”问题仍是核心问题之一。所以要强调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下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这就需要以中原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市为平台,以县级市和重点乡镇为依托,实现三级联动,实现劳动力向城镇集中,从而促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不是被动的,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就需要新型工业化的带动,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的过程中吸引劳动力的有序主动转移。

(五)集群支撑: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打造优势互补的集群网络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势资源的集中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也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和节约土地空间。目前,商丘市在各个区县规划了11个产业集聚区,发展态势良好。但是,该区域还没有形成一个价值链型的网状集群。也就是说,要结合四省交界区域各个城市的资源优势和原有集群品牌,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内在价值连接的网状集群大品牌。

(六)技术支撑:打造技术联盟,实现技术要素的区域内无障碍流动

技术联盟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区域内微观主体的技术合作,另一个层面是开放的技术要素市场。微观主体的合作包括了企业间技术联盟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开放的技术要素市场主要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跨地区流动。技术联盟和技术合作是实现区域间知识外溢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是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动力。

(七)平台支撑:强化淮海经济协作区的内聚功能

经济区的内聚性,取决于经济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调节和相互作用。当前,淮海经济区各个城市之间的互动仅仅停留在了定期“会晤”和相互的“考察”阶段,只是一个松散的联合,内聚功能并没有真正发挥。内聚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找一个真正的内聚中心(某个城市),大家围绕着该中心集聚;另一种方式是城市之间设置一个虚拟的内聚中心(某种权力机构),形成一种良好的内聚机制。

(八)制度支撑: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制度框架

省际交界区域的合作,重要的是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中原经济区东部区域中的各个城市既要在各自所在省的发展规划框架下制定自己的规划,还要在交界区域内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矛盾。所以,从省级层面上制定区域合作的制度框架就显得尤为必要。由于豫鲁苏皖交界区域的城市都不是处于各个省份内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的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四省之间协调制定一个相互约束的制度框架就显得十分必要。

四、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的行政指导与各省共同参与相结合,制定边缘区隆起的发展规划

对于行政区划的交界区域来说,单方面制定边缘区隆起的发展规划并不现实,区域性省辖市之间合作性的发展规划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下,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主动联合制定的发展规划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二)国家部委主动参与,四省联动,成立淮海经济区的公共权力机构

改变原来各个城市设置淮海经济区联络机构的局面,由国务院、发改委等部门牵头,四省联合组建淮海经济区的权力机构――淮海经济协作委员会,设置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由国家部委和四省相关部门的领导担任。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四省交界区域的发展规划并监督执行,以便快速有效地协调四省优势资源向该区域集中。同时,该板块各个省辖市设置执行机构,负责权力机构的规划和重要决策的执行。

(三)设立由国家财政和四个省级财政共同支持的“边缘区隆起专项资金”,对口支持交界区域的经济发展

行政区划分割下的财政资金使用必然会服务于各自的发展,并不一定有利于边缘区的共同利益。设立共同拥有的“边缘区隆起专项资金”,不但有利于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和快速推进,也必将成为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财政资金投向的一个有益探索。

(四)制定相应的区域与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相关政策,重点在于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相关政策,重点在于新兴工业的发展和农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两个方面;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政策,重点在于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农业集约化生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等方面。

(五)制定区域和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促进交界区域的知识外溢,实现技术要素的快速有效流动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型区域发展的必要前提。具体来说,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并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促进不同城市大中型企业之间形成技术联盟,高校之间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研究机构之间实现研发团队的融合等等。

参考文献:

①苗洁. 建设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②喻新安. 中原经济区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③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Z],2011

④娄源功,耿明斋.中原经济区建设总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技术距离、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收敛――基于欠发达中原经济区的区际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00480846)和河南省教育厅“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课题“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重点和政策研究”(课题编号:073)的阶段性成果〕

(张保胜,1970年生,河南滑县人,商丘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河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上一篇:立足全局 统筹谋划 努力开拓社会发展工作新局... 下一篇:关于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