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全局 统筹谋划 努力开拓社会发展工作新局面

时间:2022-06-28 09:07:41

立足全局 统筹谋划 努力开拓社会发展工作新局面

一、以统筹谋发展,以创新促发展,全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预定目标全面实现。

――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实施,财政性教育经费渠道进一步拓宽。学前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逐步建立。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1167万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5%。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工作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8.9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4%。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招生56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681.5万人。

――居民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覆盖95%的城乡居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基层基本建立,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步伐加快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成效显著,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病床数达到3.51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标准从上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服务项目从9类扩大到10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惠及群众近1.4亿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全国有50多个城市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覆盖近2000个公立医院,164个县(市)先行启动了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6.1/10万和12.1‰。

――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基本向社会免费开放,可移动文物的保存保管条件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性基础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出版社和103家高校出版社基本完成工商注册,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4.4%的出版单位、88.6%的电影院、87.7%的需转企改制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全部的党报党刊发行机构以及600家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内出游人数和入境旅游人数分别增长13.2%和1.2%,旅游总收入突破2.2万亿元,增幅超过20%。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全民健身计划深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得到加强和改善。

――人口和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加强。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为残疾人服务设施数同比增长8.6%。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0.1张。

――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广泛开展。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达到14.8万个,城乡社区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平台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继续健康有序发展,登记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环境和秩序进一步规范。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领域公共服务逐步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特殊人群关爱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总的来看,我们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迈出新的重要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主题主线、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把握形势变化,厘清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经济工作总基调

(一)充分认清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中央精神

总体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了坚实的物质、科技和体制基础,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和充裕的社会资金,使我国具备了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区域梯次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由此产生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各项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依赖的制度环境不断改善,持续激发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

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宏观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尚无结束征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重债国国内政治、经济矛盾交织,近期欧洲九国信用又被降级,债务问题颇有蔓延扩大之势;美国失业率仍处高位,经济复苏乏力;日本受政府高债务等结构性问题和日元升值的困扰,发展态势也不容乐观;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国际市场陷入低迷,投资消费需求疲软;实体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有待时日。目前发达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财政刺激政策难以为继,而货币政策持续扩张的空间和效应已十分有限。受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化、资源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选战等影响,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技术、环境、劳工、安全等新手段层出不穷。国际地缘政治动荡不断,伊朗核危机和埃及、叙利亚等国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触发点明显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增长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约束的问题日益尖锐,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人口流动规模大、速度快,社会成员多样化诉求增加,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增多,社会管理难度明显加大。经济运行中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涨幅仍处高位相互交织,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格局更加复杂,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增大,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财政金融、基本建设、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征地拆迁等领域的风险隐患逐步显现,宏观调控面临更多两难选择。

面对上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敏锐观察、审时度势,及时作出部署,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更加灵活主动地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

(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求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国内外实践表明,经济发展面临困难越多,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建议下调了经济增长目标,但是民生领域的任务目标不降反升,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的重视和决心,也反映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稳中求进既是基调,也是任务。社会事业只有加快发展,才能适应形势要求,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第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稳”的内在要求。“稳”的核心在于避免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这些都离不开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事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筑牢民生保障的底线,可以有效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坚定发展信念,增强社会信心,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大局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消费与投资的有机结合,在改善消费预期、夯实人力资本的同时,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第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进”的重要内容。首先,社会事业是重要的实体经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推进,有利于服务业拓展空间,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够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多个维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次,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从不只限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落后于经济领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改革开放的相对滞后。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是激发社会活力、释放创新动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关键环节。再次,社会事业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的工作平台。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社会事业上,实施一系列惠民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方面要求:

一是要把健全体系和增加供给作为“求进”的主要任务,正确区分基本与非基本,突出社会事业的整体建设。正确区分社会事业中“基本”与“非基本”的部分,切实履行好政府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硬职责”,以基层为重点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注重“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改善薄弱环节。加快转变社会事业建设发展模式,逐步由单纯设施建设向设施建设、人才建设与机制建设综合推进转变。认真做好社会事业内部的统筹协调,兼顾好非重点任务的发展和建设,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结合比较紧密的领域。

二是要把充分发挥扩大内需作用作为“求进”的重要方向,努力找到保障民生与扩大内需的平衡点和结合部,全面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过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最大的产业支撑在于服务业。要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服务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不断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向流动人口的覆盖,促进优质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延伸和共享,使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逐步稳定下来、有序融入城市生活,真正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要大力发展社会领域服务产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丰富服务项目和内容,鼓励业态间的融合发展,推进行业内部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合理顺应和正确引导社会需求,积极培育潜在市场,落实和完善财税、信贷、土地、价格等扶持政策。

三是要把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作为“求进”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社会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运用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和布局结构调整,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不断提高社会领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充分运用市场的激励作用,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激发服务机构活力与动力,改善群众服务体验,增进群众满意程度;充分运用市场的杠杆作用,开放更多领域,带动社会资本,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拓宽服务范围内容,促进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格局。

四是要把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求进”的根本动力,着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要把改革和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围绕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做好文章,力求用系统化的制度方案解决民生问题,坚持“破”与“立”并举、“顶层设计”与“底层保障”并进、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并重,增强改革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加强改革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跟踪分析和配套政策研究,尊重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利益和首创精神,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更深程度上取得新突破。

三、着眼服务全局,着力突出重点,努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组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民生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提高发展包容性、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的重大举措。为了推进这项工作,我委历时一年多,牵头编制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11―2015年)》,规划出台后,各有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各省级政府也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实施省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

一要密切结合省情。规划提出的国家范围和标准是底线,各省必须看齐和衔接。同时,各省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和财力状况适当拓宽范围,比如在有些东部省区市,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城乡公共交通和基本环境质量问题可能更突出一些,需要纳入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规划统筹解决。但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扩面应有限度,不能脱离“基本”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盲目追求社会福利扩大化,人为拉开区域间差距水平,违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导向。

二要加强组织协调。规划一旦,就是政府向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全力确保完成。要加大财力统筹,特别是明确和细化省以下的支出责任,保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保障工程的投入,保证本级财政承担的投入分年、足额落实到位。要组织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水平的监测评价,健全本省的基本公共服务监督问责机制,如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在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会同财政、审计部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预算公开机制,切实加强对建设工程和专项拨款使用绩效的审计、监管;会同纪检、监察、建设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质量追溯制度。

(二)从全局上把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推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卓越的执政智慧,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深刻把握和科学判断。推动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发展改革部门责无旁贷,除了抓好设施建设,落实重大工程,也要研究重大战略和具体政策,推动改革创新。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西新、新闻出版东风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大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力度,推动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要加快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抓紧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修订相关优惠细则,确保中央提出的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在今年到期后再延长五年的要求落到实处。在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情况下,加快文化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境外投资投向项目的审批进度,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适时组织修订《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研究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政策。做好文化领域投资的监测和分析,合理引导,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做好整顿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和规范发展大型主题公园的相关工作。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要避免发展的盲目性。文化产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对发展条件有较高要求,必须植根于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特色,依赖于人口的集中和人才的集聚,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相对成熟的市场需求作支撑。现在有一种倾向,为了“发展文化产业”而发展文化产业,不管条件具备不具备,圈块地、支个摊、挂上牌就叫文化产业园区,内容同质、缺乏特点,有的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搞成新一轮圈地运动和房地产建设,影响了社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和信心,必须坚决刹住。发展改革部门在审批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园区建设项目时,要认真研究建设的可行性,引导企业注重与当地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注重产业链和衍生品的配套发展,注重现有设施的再利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审批程序,严禁各种以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建设的名义违规建设主题公园、房地产和商业地产的行为。

(三)统筹谋划改革思路和举措,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重点领域改革成果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包括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瓶颈仍是体制机制障碍。当前,社会领域的许多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牵涉触及方面更多,综合协调难度更大,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加自觉和积极的态度加以深化。

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项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改革难度还在不断加大,需要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要制定和实施医改“十二五”规划暨实施方案,继续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和监管体制等领域综合改革。一是继续完善全民医保格局,在稳定提高参保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政府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改革支付方式。二是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继续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增加投入,提高服务能力,扩大基层医改成效。三是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实施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和监管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引进海外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要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继续配合有关部门深化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围绕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加快出台民办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和专项规划。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着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合理疏导适龄人口的教育需求,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教育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为公民个人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四)充分发挥发展改革系统职能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改革和创新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而经济形势的复杂严峻也会传导到社会领域,引发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大社会管理工作难度。在当前形势下,社会管理领域问题越来越多地反映为经济矛盾与社会矛盾的相互交织、相互转换,综合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强,需要发展改革系统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步加强社会发展方面的工作积累和经验总结,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注重从“理”字上切入,依托职能优势,采取更为有力措施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对社会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冲击和影响,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资金、项目、规划和政策的统筹协调力度,探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方式,理顺关系,疏导矛盾,强化源头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具体到社会口,近期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统筹推进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完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加强重大事项的沟通协作,集中力量办好几件顺民意、得民心的好事实事。二是创新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不断完善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发展形势、重大民生政策落实进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和动态分析,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突出问题,提高预知、预研、预测、预判、预警和预防能力。三是加强社会管理重大问题研究。社会管理领域有很多重大的综合性问题亟待破题,比如城镇化问题,去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1%,但这种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率并不能完整地反映真实情况,城镇化不仅仅是户籍和身份的转换,更多地是生活态度和方式的转换,很多所谓城镇人口仍然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如何促进融合发展,使农民真正转化为市民、内化为城市的一分子,如何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取得平衡,需要我们认真思索、深入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措施。

(五)积极参与社会政策体系完善过程,提升政策制定实施的总体水平

首先,要立足国情、符合实际,适应形势变化。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正在由中等收入国家向较高收入国家迈进,长期矛盾和短期矛盾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如何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值得深思。我们出台的政策必须充分考虑上述的国情特点,不唯书、不唯上,不保守、不冒进,坚持从实际出发,扎实有序地开展工作。

其次,要运用好统筹兼顾的政策方法。全面系统辩证地看问题,更多地研究深层次原因,深入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现真容。把握好政策出台时机和推进节奏,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认真倾听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利益要求,多从各方利益结合点和平衡点上思考问题、开展工作。

第三,要不断增强前瞻性,掌握工作主动权。要深化调查研究,多深入基层和一线开展有的放矢的调查研究,掌握真情况、研究真问题。要加强政策储备,围绕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好应对措施和工作预案,加强长短期政策的衔接。要加强政策预评估,充分考虑政策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充分考虑政策的直接效果和间接影响,充分考虑政策的适应性和社会的可能反应,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

(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领域建设发展,形成多元发展格局

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领域建设发展主体的多元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则进一步强化了多元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在社会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尤其是用市场的力量发展非基本民生事业,有利于增强内生动力、提高发展效率。美国政府2009年向私人机构和志愿机构购买的社会服务占全社会服务的比重已超过60%;在法国、比利时,半数以上的养老机构由私人或协会举办。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很多民间资本在找出路,与其让他们在资本市场或投机领域用钱炒钱,不如引导他们参与社会领域的建设发展,既帮助他们建立更加长远的投资理念,也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事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的政策,社会领域的民间资本呈快速发展态势。以医院为例,2011年全国民营医院总数达到8046所(11月底数),比2010年底增加了976所,占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但总体上看,社会领域的多元发展格局形成还是比较缓慢,不少投资人有激情、没信心,围观者居多,即使长期从业者也心有戚戚。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地方、部分行业管理部门在观念上对社会力量有疑虑,职能上还没从微观参与者转变为宏观管理者;二是包容竞争的体制环境尚未完全建立,“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仍然突出;三是出台的扶持政策还缺乏实施细则,落实上有问题。

发展改革部门行业管理职能相对较少,在培育多元发展格局方面可以发挥更加积极作用。深化社会领域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准入领域和范围,清理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体制内外待遇差别,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和投资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强化服务监督,营造良好体制环境。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针对民间投资用地难、融资难等实际问题抓紧研究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统筹布局资源配置时,要给事业单位以外其他主体留出合理空间。我们安排的预算内建设资金,在权责明晰、资产安全、合法合规、监管到位的前提下,对社会力量也要一视同仁。安排形式上要多创新,既可以公建民营,也可以民办公助,还可以考虑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向补助对象“购买”一定时限的服务等。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稳”压力更大,求“进”任务更重,全系统的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信心,时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优良的干部队伍,为社会事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一要统一思想谋全局。二要修炼内功筑合力。三要转变作风重服务。四要防腐倡廉保纯洁。要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克服自身存在的各种缺点不足,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努力开拓社会发展工作新局面,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在2012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上一篇: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建议 下一篇: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重点和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