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教育“工具化”改观研究

时间:2022-03-26 06:47:20

儿童文学教育“工具化”改观研究

【摘要】儿童文学教育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因为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奇幻的思维角度、顺应儿童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儿童文学其根本属性一种文学艺术,在儿童文学的教育中,要注意摒弃“工具性”,回归“文学性”和“幼儿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育工具化;成因;改观

著名学者郑荔曾说:“儿童文学其根本属性是文学,是艺术,它的最终归宿是‘文学性’,将其视作思想道德教育的工具和语言学习的工具,从根本上背离了儿童文学的文学属性。”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才从大文学的母体里分离出来、独立起来的,当今教育产业化和影视作品的猛烈冲击中,儿童文学正有着许多值得我们警惕的教育工具化倾向。如果将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定义为儿童教育的工具,这就完全背离的儿童文学的根本属性。鉴于此,笔者从儿童文学教育工具化的表现、成因和改观进行多方位的探究。

一、儿童文学教育工具化的表现

1.儿童文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工具化

由于儿童文学要顺应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在幼儿读物的选材上产生了极大的限制。要孩子们懂得撒谎是不良的行为,便给他们讲述《狼来了》;要孩子们戒骄戒躁,《龟兔赛跑》便成为首选的作品。《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之类的作品长盛不衰,而泰戈尔《新月集》中的散文、天才诗人杨唤的儿童诗之类的优秀幼儿文学作品都因没有明确的“教益性”而始终徘徊在文学教育大门之外,一句“没有教育性”便跨出了儿童文学的精品世界。教育部参考《苏联教养员指南》,于1952年制定《幼儿员暂行工作纲要》,对文学教育的规定是:“培养幼儿爱好文学的兴趣,诚实、勇敢等优良品质。”和1932年陈鹤琴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相比,这一纲要的文学要求明显降低,特别强调文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工具。

2.儿童文学的语言学习工具化

在目前幼儿园教学实践中,音乐与美术活动常常是独立的,而文学作为与音乐美术并列的艺术形式,却被包含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在考察了幼儿园很多文学作品学习的教学目标,发现主要是学习某种句式或者词汇,而通过学习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就更是最普遍的目标,在比较次要的目标中才有可能谈到儿童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当优秀的作品进入幼儿视野,也往往会在教师的肢解下,从生动优美的形象或意境变成干干巴巴、没有血肉的条条目目,变成了孩子们不得不反复记忆的作品名称、故事情节和陌生的词汇等,从而失去原有的韵味和感染力。把文学作品看作语言学习的工具,将儿童文学的工具化,文学仅仅成为达成其他目标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文学内在的“文学性”被削弱甚至消失殆尽。

3.儿童文学的成人化

儿童文学的功能是潜移默化产生的,文学的影响是深远、长久、多方位的,我们在文学教育中,如果期望每一次欣赏文学作品都立刻产生看得见的作用,或者受当今新兴的电视选秀媒体炒作的功利心理影响,给儿童施加压力,强制儿童背诵一些高难度的中国古典文学,甚至要求儿童背诵一些英文文学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儿童文学成人化了,违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面对成人的这个世界,儿童“听到的是成年人的音乐,看到的是成年人的图画,感受到的是成年人的感情反应,接受的是成年人的教导。”很显然这是一个压抑童年的世界,儿童必须超越于这个世界,必须有一个能够抵制这个成年人世界的精神沃土,才能得以健康、快乐、自然地成长。

二、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工具化的对策

1.让儿童文学回归文学性

儿童文学负有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天职“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

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然的使命儿童文学与一样,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儿童文学负有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任务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文学属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文学不便于教,不便于考,也不便于学。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带给学生儿童文学的一种氛围、一种熏陶、一种影响、一种感悟。儿童文学自有其“形象性”和“情感性”等特殊的文学性质。

2.让幼儿文学回归幼儿性

儿童文学唯一的宗旨是为儿童服务。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读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儿童积极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儿童文学以文学的共性及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成为文学大家庭的一员,既要服从教育儿童的客观富率,又要符合文学的一般规律。考虑到儿童文学的“幼儿性”,当我们为儿童选择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按照文学的标准去衡量作品价值;当我们要把作品传递给孩子时,我们要按照文学的内在规律寻找适当的途径,要关注文学最核心的本质特征。

三、结语

在儿童文学里,永远离不开的是爱与美的主题,爱和美总是相伴而行,爱洋溢着美感,美因爱而更加深刻。而快乐原则和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不变的精神底色。出版社、报刊、学校和家长要把经典的、真正符合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儿童,让儿童在人文主义的文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滋养。在儿童文学教育中,摒弃教育的工具化,提高儿童文学素养理应成为幼儿园教师的自觉需要,改变对特殊群体的教育方式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前奏。

参考文献:

[1]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朱鼎元,儿童文学概论[C];1924年中华版

[3]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C];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张顺兰,女,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第五保育院办公室主任

昌庆艳,女,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第五保育院教师

上一篇:关于幼儿混龄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亲子互动教育中家长角色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