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展政治课探究式学习

时间:2022-03-26 01:13:34

浅谈开展政治课探究式学习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而言的,它是一种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和情感投入的既紧张又活泼、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

随着中学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为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要把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有关研究性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却在课堂上大搞“满堂灌”教学。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学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真正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真正做到“疏而不堵,导而不包”、“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我认为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教师讲多讲少,而在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如何;不在于学生的笔记有多少,而在于学生真正领悟多少;主要不在于由老师理清知识线索,而在于学生自己能否构建知识体系;不在于学生能对知识结构进行简单归纳整理,而在于能否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为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综合采用以下六种教学方法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开展互动式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等综合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1. 用好预习法。要开展探究式学习,首先要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有些什么知识值得他去学习、去探索和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虽然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却很繁重。涉及到大量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且和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基本上是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步发展,真正的与时俱进。课堂教学容量大,涉及面广,思维力度较大。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对政治课缺乏正确的认识。更缺乏对政治科知识的探究心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就政治课进行课前预习。大部分同学完全是带着一种十分放松的心情,抱着一种应付任务的观点,毫无思想和精神准备地走进政治课课堂。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为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开辟课堂教学更广、更深的发展时空,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坚持课前预习的方式,来推动学生及早进入学习角色,为课堂上深入进行探究式学习作好准备。具体的做法是:提前由教师把精心编写好的学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此为导向,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预习,把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合理地延伸。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老师的工夫要重点花在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内容的相关问题和练习的设计上,多搞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社会热点问题的“议一议”、“想一想”、“问一问”的小栏目,对一些简单的文字记录、整理工作,则在学案上加以明确表示。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能及早进入课堂角色,在上课前已经做到“若有所思”,“学有所虑”,然后带着收获、带着兴趣和问题走进课堂,避免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思想注意力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另一方面,也相对节省同学们大量的文字记录和抄写笔记的时间,保证师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性的教与学交流活动,为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45分钟教学效益创造条件。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自觉性和思辩性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在新授课和复习课应用上,应该有所侧重。如果是新授课教学,可更多地设计一些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学生思想中疑点的问题,重在引发同学们的兴趣和思考;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坐得住,看得进,钻得深,学会科学思维。如果是复习课教学,可侧重设计一些有关知识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结合点、交叉点、混淆点的材料分析题,重在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同学们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感悟,实际运用能力稳步提高。

2. 经常实施课堂研讨法。通过较为充分的预习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学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斯宾诺莎说得好:“教育的目的应为教人如何思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要害在于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激情。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望。而课堂研讨法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考潜能。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我的做法是,在有些现实性很强,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课上,尽力安排一定的讨论时间。首先老师要和学生共同设计好要研讨的题目,明确讨论要达到的目的和方向,防止随意性,随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准备,也可以各自为战,也允许临场发挥,老师的作用在于要营造好讨论的氛围,不断引导同学把讨论引向深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起到明是非、究真伪、炼能力、提觉悟的效果。而整个的研讨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收集、共同准备材料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的思想认识进行交流甚至发生激烈碰撞直至最后产生共鸣的过程。讨论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讨论的话题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论题是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学生的辩论有否调动起已有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做到旁征博引;老师的观点是否是“实话实说”,有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染力。针对同学们热烈甚至尖锐的发言,老师如果只是简单的回避,或者只能作出照本宣科式的苍白无力的说明,这种讨论式课堂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如在学习高一的经济学常识“市场经济理论”的时候,必然要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得出孰优孰劣,这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讨论话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分为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优越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优越,以书上的论据为自己辩护;一派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还很不发达和成熟,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从来没有融合在一起过,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的过程中只能是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仿和学习,优越性又从何谈起。这时候,我抓住他们讨论中的闪光点,首先大力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处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还很不发育,市场这只“无形手”先天不足,政府这只“有形手”又经常缺位或错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时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前几年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近两年又面临困扰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通货紧缩现象等,由此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从长远观点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有发展前途,更有生机和活力。通过研讨,同学们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教材的理论内化成学生切身的感受。再比如在高二哲学课上,可以围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实现的“三次思想大解放”展开讨论,充分领会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尝试角色移位法。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站在上边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老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和发射器,学生只是知识的存储器和接收机。考试成为老师的法宝,分数成为学生的唯一追求。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趋向处在朦胧状态,既没有探究知识的压力,又没有深入思考的兴趣和动力。罗曼・罗兰说得好:“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尝试角色移位法,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这些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自己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请学生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都应立足于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才是最有效的教育。组织学生自己实施教学过程,事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提前安排好学生的讲课计划。可以组成若干学习小组,相互促进,共同探讨,及早做好相应的讲课准备,从收集资料备课到准备教案上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从自己的认知视角去发现、感悟和把握教材的知识线索和发展规律,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和探索,对教材理论和社会实际的有机统一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潜在的思维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同时也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政治课的思想魅力、科学精神和德育功能。真正带来一场学生政治课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上的革命。老师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更能发现学生在认知领域存在的困惑,洞察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的误区,同时也可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并可能捕捉到一些真知灼见,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使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得到切实的突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用在高二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因为高二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看法,再加上学生的思辩能力也逐步得到了培养,高二哲学的教学时间相对宽余,教学内容也适用于学生自主阐发,所以,角色移位法大有用武之地。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内容时,由学生广泛收集各种素材,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自己的其它学科知识积累,准备好教案,上讲台进行宣讲,既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锻炼了口才,锻炼了胆量。使学生能自觉地用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觉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上一篇:浅谈体育教学课程中技术应用的多样性 下一篇:初探几何画板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