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蛉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2-03-26 10:04:25

甲氨蝶蛉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对应用米非司酮与甲氨蝶蛉联合对患有异位妊娠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48例出现异位妊娠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4例。采用甲氨蝶蛉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米非司酮与甲氨蝶蛉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β-HCG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异位妊娠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米非司酮与甲氨蝶蛉联合对患有异位妊娠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米非司酮;甲氨蝶蛉;异位妊娠症;治疗

在临床上异位妊娠患者根据实际着床部位的不同被分为输卵管妊娠、腹腔妊娠、宫颈妊娠等几种类型,是处于育龄期的妇女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目前发现的导致患者出现腹腔内出血甚至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1]。本次研究对出现异位妊娠症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米非司酮与甲氨蝶蛉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6年7月――2012年7月抽取48例出现异位妊娠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未产妇16例,经产妇8例;患者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9.6±1.2)岁;患病时间3-10周,平均患病时间(4.9±0.5)周;治疗组患者中未产妇18例,经产妇6例;患者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9.4±1.1)岁;患病时间3-11周,平均患病时间(4.7±0.4)周。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肌肉单次注射加氨蝶蛉,剂量控制标准为50mg/m2。

1.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米非司酮,每天两次,计划治疗3天[2]。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β-HCG水平改善幅度、异位妊娠症状治疗效果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腹痛或下腹不适等症状表现彻底消失,尿HCG检查结果为阴性,血β-HCG水平下降程度超过50%,B超检查显示病灶基本消失,孕囊体积明显缩小或已经消失;有效:腹痛或下腹不适等症状表现基本消失,尿HCG检查结果为阴性,血β-HCG水平下降程度超过30%,但不足50%,B超检查显示病灶不再继续扩大或明显缩小,孕囊体积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后腹痛疼痛程度加剧,治疗半个月,血β-HCG下降程度仍然没有达到30%或反而增高,盆腔包块没有缩小或进一步增大,出现手术适应症[3]。

1.5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

2 结 果

2.1 血孕酮和β-HCG水平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β-HCG水平为(1994.58±189.44)U/L,治疗后为(925.25±81.17)U/L,组内差异显著(P

2.2 异位妊娠症状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甲氨蝶蛉治疗后有5例患者的异位妊娠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8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1例患者治疗无效,异位妊娠治疗有效率54.1%;治疗组经甲氨蝶蛉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后有9例患者的异位妊娠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12例患者治疗有效,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异位妊娠治疗有效率87.5%。两组患者异位妊娠病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P

3 讨 论

甲氨蝶蛉是叶酸拮抗剂类药物的一种,可以与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发生结合反应,使二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的速度减慢,进而嘌呤和嘧啶的合成过程受到抑制,对DNA、RNA、蛋白质的合成产生干扰,最终导致胚胎死亡[4]。米非司酮是孕酮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的一种,可与孕激素的受体竞争性结合,对靶器官水平孕酮起到阻滞作用,可以使蜕膜、绒毛组织受到损伤,从而降低血B-HCG和血孕酮水平,最终导致黄体萎缩、胚胎死亡[5]。

参考文献

[1] 温秀华,韩树恒.米非司酮辅助甲氨喋呤对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1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9,21(10):1338-1339.

[2] 李明远,张梦真,张珂.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2(17):2390-2391.

[3] 杨非.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2(31):4477-4478.

[4] 熊琼英,张元珍.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及孕酮在其监测中的意义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1,23(10):1435-1436.

[5] 邓桂花.甲喋呤加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9,23(3):312-313.

上一篇:匹多莫德口服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 下一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的抢救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