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2-03-26 08:12:09

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数学建模,是指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也就是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数学建模可以通过以下框图体现:

学生数学建模思想和建模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具体实施策略,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不妥的地方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问题情景教学策略

在建模思想下的问题情景教学,不但可以克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弊端,而且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

1、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体验的热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不能只停留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上。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内驱力,通过问题情境教学,促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探究心情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

2、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可以增进并强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在落实数学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角色,努力发挥“辅”和“导”的功能,科学、能动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

3、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应用数学建模升华数学体验。

数学建模,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解决从理论到实际的问题.这里的数学体验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跨越.从数学的实际问题到科学建模,对于学生而言,认识上是一次质的飞跃.从中教师要真正发挥“导”的作用,使学生无意中进入数学体验的问题情境。

二、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教学呢?

(1)创设情境: 这样创设情景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和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欲望。

(2)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广开思路、不断尝试,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教师通过提出各种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数学知识转而主动的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

(3)自主探索:经过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看法,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处于教师事先精心的教学设计中,而且整堂课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索、思考、建构数学知识中。

(4)教师指导:首先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探讨,然后再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索。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引导,将问题进行拓广。

(5)课堂小结:由师生共同小结。

自主探究教学必须让学生自主地思考,有效地合作和交流,教师指导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时,必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后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知识策略

中学数学建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数学基本模型问题,如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一些不大复杂的应用问题,带着学生一起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一些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

五、突出数学建模思想进行考试评价命题策略

为了更快更好的促进建模思想指导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我们也要突出数学建模思想进行平时的考试评价命题和中高考及学业考试的命题。可喜的是,近几年的中高考数学命题正在向这方面快速发展。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试题中有许多和建模思想密切相关的探索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平时对数学能力的积累,做出各种不同的答案。特别是在一些运用联想、类比、推广的手段,提出具有创新结论的试题中,学生可以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广阔平台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锻炼实践和探索能力,培养质疑、求异和创新思维、充分体现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的价值。

我们坚信,建模思想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具体实施必将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条可行的新路,也必将为社会将来培养更多创新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建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

[2]《初等数学建模》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2

上一篇:浅谈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快乐 下一篇:快乐学习源于兴趣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