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幽放者

时间:2022-03-25 08:41:41

[摘要]“白鸥”是杜甫在诗歌中反复吟咏的独特意象。白鸥在品质、性情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引发了诗人的感想和共鸣。白鸥的“善”与“爱”是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自我写照,白鸥的闲而自得是杜甫追慕的超然情怀,杜甫辗转漂泊的一生也与白鸥有相同的经历和命运。

[关键词]杜甫 白鸥情结 文化君子

白鸥的意象最早见于《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常以鸥盟、鸥社、鸥鹭忘机喻指隐居自乐,白鸥也就成为淡泊名利的江海隐士的象征。翻开杜诗,提到白鸥(包括白鸥类的水鸟)的有五十余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名篇佳句迭出。为什么杜甫这样一个拥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的人也有着深厚的白鸥情结呢?

一、善与爱――白鸥的自我形象

白鸥这种水鸟依水而生,性情温和,活泼可爱。它们总是一群群、一片片、一对对地出现,飞也好,落也罢,栖也好,总给人带来一片祥和与和谐,渗透着“善”的气息,散发着浓浓“爱”意。杜甫一生大部分都处于战乱之中,“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风烟四起,流血漂橹。只有自然界的小生灵。眼前的白鸥不会自相残杀,屠戮同胞,它们依然保持着自然界的最原始的“善”与“爱”。人世间所缺少的,这些小生灵却乐在其中。

杜甫有诗《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萧涤非说,“相亲。谓群鸥自相亲,相近,谓鸥与人接近,无相猜之意。”杜甫是一个慈爱家,就连这好猜疑的白鸥也愿与之接近。仇兆鳌注,“鸥燕二句,见物我忘机。”再如他的《客至》,其中写到“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情景。可见诗人此时是寂寞的,一个“但”字就能够说明:不过鸥鸟却愿意接近他,这又是令人欣慰的。诗人还写到许多描写白鸥的优美诗句,如“归揖生衣卧,春鸥洗翅呼”(《寄韦有夏郎中》),它们在水中随意地拍打着翅膀,呼朋引伴地呼叫着:再如“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鸥鸟随水而动,它们似乎没有任何忧愁和烦恼,轻轻摇摆,悠闲自在。白鸥之间互亲互爱,和谐相处,与人为善,虽不属一类,却能坦诚相待,相濡以沫。这也正是杜甫的自我形象。杜甫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他善待自己的同胞,热爱万物生灵、一草一木。“善”与“爱”是他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的源泉。

二、闲而自得――白鸥的超然情怀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一心想“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后出塞五首》),可是他的一生却坎坷多艰,还未进入仕途就经历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杯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困厄侮辱,所以在诗的最后他写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白鸥一旦遭朋友背弃。就回翩然离去,诗人此时也决心像白鸥一样没于浩荡之中。乾元元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越发感到仕途的险恶,写了一首《独立》。“空外一蛰乌,河间双白鸥。飘摇搏击便,容易往来游。草露易多湿,蛛丝仍未收。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赵注说:“鸷鸟,比小人之娼疾者,白鸥,比君子之幽放者。鸷鸟放恣行搏击,白鸥可轻易往来乎。危之也。”杜甫居成都草堂之后。济世之心虽犹在,但名利之念淡泊了许多,加上居住的地方“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更产生了一种与鸥鹭的亲近之感。后来,在流寓东川和漂泊湖湘之时,他也写了一些描写白鸥的优美诗句,如“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遣意二首》),“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秋兴八首》之六)。当然这样的生活只是表面的安适惬意,兵祸连年,同僚妒忌,疾病缠身。居无定所。诗人心中仍充满愤怒和牢骚。

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作了《自溃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白鸥翔空。往往排列有序,即杜甫所谓“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看到此情此景,诗人不由想起了大臣上朝的整齐有序,感慨万千。正因为他不能忘情世事,所以他终不如白鸥超然物外:正因为他时时为妻儿衣食而奔走权贵之门,所以他终究没有白鸥的飘逸闲暇。杜甫身在江湖,心恋魏阙,面对白鸥,他只能是“羡其闲而自得”。

三、漂泊苍郁――白鸥的孤独心灵

白鸥依水而生,居无定所,水无鸥走。它们四海为家,到处漂泊。这恰恰是杜甫的生活写照。杜甫二十岁就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漫游,他先游吴越,后游齐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天宝年间到长安,杜甫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由华州经泰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开始了他的“漂泊西南”的生活。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辗转于鄂、湘一带。

公元756年,杜甫准备顺江而下,写下一首《去蜀》,其中有“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由此可见他对现实已有了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回到朝廷的希望是完全没有了。虽然心有不甘,但“随白鸥”也是无可奈何,又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是在这一年,杜甫离开成都、舟下渝轴时,写下了著名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萧涤非注,“沙鸥,即景自况,不是悲伤而是愤慨。”天地如此辽阔,沙鸥于其中何其渺小?飘向何方,栖于何地?由此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那种辗转漂泊、无处归宿的孤独心灵,尽感其苍郁悲凉之情。公元770年。贫病交加的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有着“民胞物与”的“善”与“爱”,也有“独往高蹈”的隐逸情怀。他是一只身在草泽、胸怀国家的白鸥,是中国文化君子的楷模。

上一篇:影视教学课教师必备能力探讨 下一篇:蒙太奇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