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凡俗君子

时间:2022-10-20 11:06:26

【摘要】从《湖心亭看雪》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说起,自省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基点,慎独的修身原则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知易行难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瓶颈。即使知难行易,依然坚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自省、慎独”,积极的自我肯定、自我修养,努力做凡俗君子。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思考

Do any vulgar gentleman-BE permeated legal system education by th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 the lesson cause of thinking

Cheng Yan

【Abstract】The humanities spirit permeated legal system education to speak of from 《 the pavilion in mid-lake see snow 》 the teaching, examined oneself be the Ji that the language teaching permeate legal system education point, carefully and only of moral culture the principle be the path that the language teaching permeate legal system education, know easy line difficult is the bottleneck that the language teaching permeate legal system education.Even it is easier to act than to know why, still persistence guide student"examine oneself, carefully and only" in the teaching, aggressive of ego affirmation, ego accomplishment, effort do any vulgar gentleman.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Permeate;Legal system education;Thinking

正 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和侵权问题的出现,使得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及如何开展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自治区教育厅以《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国家,自治区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为指导,开展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试点工作。我校作为乌鲁木齐市试点学校,以各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挖出学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有机适度的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在各学科教学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我就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课,结合法制教育主题上了一节公开课。在课前准备、授课以及课后反思过程中,我生发了一些思考。

一、从《湖心亭看雪》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说起

语文学科可以凭借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但是,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篇略读课文,是张岱的一篇佳作,选自他的《陶庵梦忆》一书,这部优美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故国的怀恋之情,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全文写景是重点,景中含情,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如何挖掘本课的法制渗透点,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难题。

在课前导入时我设计了一段导言,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语文知识,进入本课学习:

“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心情需要托付,中国文人们选择了把自己的心情托付与山水,从而使自己的灵魂从喧哗走向宁静。水阔山高之间,生命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统一,空间无穷、时光无情、山水永恒。今天我们来学习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去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就“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痴”字,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到“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也是指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由此,我谈到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书人“兼济天下”的梦想也只有在‘达’时完成。但是当读书人还只是普通人,又或者家国不在时又如何‘独善其身’呢?于是‘慎独’成为了读书人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修身原则。通俗地说慎独就是指在无人监督、无人约束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道德、遵守法纪。而恰恰是这一点是最难做到的。我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们大家都知道绿灯时行人过马路,可是往往大家多是自己认为可以过马路时就过,完全无视交通指示灯。站在路边坚持等绿灯同行的行人少之又少,遵守法规的行人反而成了路边的怪人。小事如此,其他事又如何呢?于是‘慎独、独善其身’成了读书人最难坚守的道德选择。这时,儒家这种‘独善其身’与老庄的‘道法自然’被这些失意的文人有机地结合起来,造就了中国文人血脉中独有的隐逸思想,也就是寄情于山水。于是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山水文化。山水也赋予了悲喜忧乐的感彩:坚守道德法纪的执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很难体会中国古代文人“兼济天下”的伟大梦想,也难体味壮志难酬的惆怅,更难理解像张岱这样明代遗老家国不在的悲哀。而我在这一课的法制渗透点选在“慎独”这一词上。遵守法律法规难就难在即使在无人监督、无人约束的情况下,依然自我约束、自觉遵守。

我之所以设计这样感性的导语,就是为了为课文最后法制渗透点做一个情感的铺垫,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我所谈的观点,从而受到教育与启发。

二、自省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基点

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最大理想。儒家认为“仁”并不是遥远而不可企及的东西,要达到它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仁”或“不仁”,取决于主观愿望和主观修养,而不能依赖于别人,要把事情从可能性变成现实型,还要加上思想意识的修养,要有主观的努力。所以,一个人道德的完美的人格是需要不断的自我批评与改进的。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个人要经常地反覆地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遵循了道德的原则,这是一种道德修养上的严以律己的思想。

因此,必须抓住“自省”这个基点,才能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学生只有自省自悟,才能提升自我达到思想行为上的新境界;学生只有自省自悟,能培养问题意识,责任意识与自我教育意识。去除空洞的说教,提炼教材中的人性思想光芒,从而激发学生在自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

三、慎独的修身原则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但是只有自省意识是不够的。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朱相远曾谈到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试验:事先在礼堂内隐藏几部录音机,然后老师领着100多名中学生进来坐下,礼堂里十分安静。当所有的老师借故离开后,礼堂里马上沸腾起来。十分钟之后,老师们返回礼堂,拿出录音机,将刚刚录下的内容放出来,所有的人、包括全体学生都大吃一惊:录音机里充斥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这些丑陋的语言就出自眼前这些学生们的嘴!这个例子不是说学生们品德有多坏,但至少说明学生们缺乏基本的自我约束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这些教育者要引领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实践“慎独”这一修身原则的精髓。

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实践慎独的修身原则。《礼记?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不是自我束缚,自我压抑,而是独善其身,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个性需要尊重,但如果不加以适当的规训,盲目鼓励和追求“个性张扬”,就会造成唯我独尊的个性倾向。

“慎独”要实践化、生活化。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懂得“慎独”的含义,并努力做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可以随心所欲,不要以为事情很小就可以为所欲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谨慎行事,坚持原则。一旦孩子懂得了“慎独”的含义并努力去做,那么老师不在时,就不会违反纪律,因为他完全清楚,无论老师在与不在,违纪都是不对的;他十字路口时,就不会闯红灯,因为他完全明白,无论有无监督,遵守规则都是正确的。慎独对学生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行为细节的改变。

四、知易行难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瓶颈

“自省”“慎独”,是良好的修养,也是优秀的品质。但是这恰恰也是最难做到的。正如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这就是“知易行难”的最具体的表现,这也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瓶颈所在。

多元化的社会转变时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产生偏激甚至错误的认识、一些学生荣辱观发生错位,追崇腐朽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还有一些学生个人抑制力、是非观念和辨别力差,从而导致上当受骗。需要培养他们健康的思维方式,在遇事处事时能经常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逐步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同时,把法律知识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这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

即使知难行易,依然坚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自省、慎独”,积极的自我肯定、自我修养,努力做凡俗君子。用独立的人格作风帆,会使我们不会迷失在惊涛骇浪中无法企及心灵的彼岸,穿越重重迷雾最终实现我们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廖名春.“慎独”本义新证[J].学术月刊 ,2004(3).

[2]梁涛.朱熹对“慎独”的误读及其在经学诠释中的意义[J].哲学研究 ,2004(3).

[3]邓牛顿:《中国美学感悟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第125页。

上一篇:教养问答 12期 下一篇:介绍几个新优油桃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