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的范式转换:从分析走向融合

时间:2022-03-25 07:09:49

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的范式转换:从分析走向融合

摘要:在科学理性主义支配下,传统的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局限于某个狭窄的专题。这种分析范式日益为整体哲学观理论指导下的容融合范式所取代。后者以园长实际需求为本,有机整合培训专题内容,充分挖掘每个学员本身的教育和管理经验资源,通过多主体、多层面的有效互动,促进幼儿园园长整体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范式;分析范式;融合范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10—03

专题培训是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培训形式。如何提升园长专题培训的实效性显得非常重要。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透视传统的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方式,可以发现,它更多地属于科学理性主义支配下的分析范式。这种范式存在不可避免的危机。解除危机的途径是进行范式转换,构建幼儿园园长培训的融合范式。

一、范式理论及其价值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库恩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这一观点得到哲学界的普遍认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在某种世界观指引下建立的理论体系或者行为践行样态。

库恩的范式理论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科学发展史的研究而提出的。库恩发现,科学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发展的轨迹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库恩认为,整个科学发展史就是遵循这样一个动态模式的周期运动规律而不断向前推进的。科学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必然有其自身产生、积累、发展、消亡的过程,即科学革命。一言以蔽之,科学革命的实质是“范式转换”,即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过程。库恩的这一“范式转换”理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历史状态和内在发展,对人们厘清所从事领域的发展路径以及把握该领域的未来走向都有启发作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具有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它不仅对自然科学,而且对社会科学产生重要导引。根据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认识本领域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创造和拓展新的领域。

利用范式理论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对园长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现有培训所依托的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体系,把握其本质特征,也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危机。对危机的思考会促使我们在另一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建立新的范式,从而化解危机,对现有培训理论和实践起着补充、整合和提升的作用。

二、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的传统范式的本质和危机

传统的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范式,在科学理性主义、分科主义支配下,分专题按照学科领域的内容按部就班进行授受式教学,分析每个知识点,其教学内容局限于某个培训专题的狭窄范围,不能有机地整合学前教育诸领域;而且容易忽视园长基于实践的培训需求,漠视园长自身具有的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资源,割裂了培训与园长实际工作的联系,从而导致传统的园长专题培训的低效性。

造成传统培训低效的根本原因是,这种培训范式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专题知识、学科知识呈现于生活中是混沌的,专题知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在社会科学、教育科学领域的学科专题知识更应该回归生活和社会,回归教育实践,为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服务。由于脱离实际,传统培训范式把原本丰富多彩、充满灵动的培训课堂变得机械化、狭窄化和单一化。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框架,即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传统培训范式的本质进行透视,可以看出,以上范式的本体论即潜在的价值观即是一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价值观:把人当作物或者工具化的存在,忽略了人的意义存在,把培训内容当作客观事实来理性分析考察。在认识论方面,尽管是园长培训,培训的仍是“活生生的人”,但传统培训范式潜在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客观事实,认为物质世界乃是世界的本原,客体和主体可以截然分开,人类的认识不过是对物质世界的机械反映。在方法论方面,从其理论视角和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可以看出,其方法论体系也完全是一整套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范式给培训课堂带来了科学、有序、规范和理性,但同时也带来了窒息的空气、人性的分裂、灵性的丧失。

教育培训的出发点是人,是一个个完整、鲜活、充满灵性和个性的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成人培训也一样。园长专题培训应该以关怀生命为起点,发展园长的教育和管理智慧,帮助和促进园长感受学前教育的情趣、享受教育和管理的快乐和幸福。只有基于这样一种起点的培训范式,才能促使园长在培训中获得真正的发展,才能达到专题培训的实效。

三、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的新范式——融合范式

范式的转换首先是发现原有范式的危机,批判其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在一种新的哲学观、世界观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范式。库恩充分肯定了“形而上学在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中所起的整合作用”。针对科学理性主义的分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哲学观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可以为新范式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蕴含着厚重的整体性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我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这种思想在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体现了孔子的整体观。《大学》之“修道谓之教”也表明了儒家对宇宙的本原“道”的追求。在道家,有关的论述就更多了,《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是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庄子·应帝王》甚至以“混沌七窍开而后亡”的寓言,预示了人类理性分析的极端必然导致分裂甚至灭亡的命运。佛家亦在其最根本的经典《金刚经》中提出了“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心物一元的整体性宇宙观。

19世纪中叶以来,面对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的侵袭,德国的文化哲学家狄尔泰、历史学家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等一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开始和自然科学斗争,为人文科学争取独立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学者多尔为代表的学者也对科学思维衍生的教育模式质疑。他运用宏观的综合视野和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杜威的过程理论、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的“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人们称之为后现代课程的哲学观和教育观。这一思潮全面审视西方理性思维,挑战科学作为真理判断标准的神话,打破技术支配下的机械教学模式,重新思考生活、精神和人文层面的教育含义,提出了多元性、非体系化、关注情境、人文性等教育观点。

在以上思想和哲学观的指引下,融合培训范式呼之欲出。这是一种兼具超越性、整合性、融通性、人文性、情境性的培训范式。这种培训范式把园长的身心灵的成长作为培训和发展的核心。对园长的专题培训尽管还是分学科、分专题的,但在专题和学科培训中充分观照了学员的实际需求,从身心灵整体人的视角,充分考虑园长作为一个融合了理想信念、价值观、态度、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等心理要素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各种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园长这个整体人,归宿则是园长的身心灵全面和谐发展。它把培训和园长职业生涯及其真实人生融合在一起,把专题理论培训和园长的职业追求、情感、信念紧密结合,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员自我反思、体悟,采取多元化、多层面、多主体的现场互动培训方法,重视现象背后的生命意义的追寻,通过培训,给予园长一个主动、完整、真实、有意义的职业生涯,乃至完满的人生。

“修道之谓教”,“道在万物之中”,“关注情境”,“关注人”。古老的智慧融合后现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融合范式并不是玄之又玄的哲学思辨,而是有章可循的培训体系。融合培训范式的具体培训方法体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题培训的教学设计方面

以学员的实际需求为本,整个课程内容和设计都贴近学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并融合真实的情境进行培训,满足园长作为整体人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为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之前要充分调研学员的培训需求,精心设计专题培训的整体性目标、融合性内容,以及自主性、互动性、情境性培训方式。

必须根据学员的实际工作需求精心设计培训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能点燃学习激情,引领和帮助园长进行自我导引的整体性学习成长和发展。以笔者负责的“学前教育评价”专题的导入环节为例,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当别人讲什么的时候,你最注意听?当老师讲什么的时候,幼儿最注意听?”答案是“评价”。我进一步说明“从人性的层面,每个人人内心深处都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评价是一个敏感话题,作为园长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之中经常都要进行评价,怎样才能做好人人敏感的评价工作,达到促进幼儿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呢?”这样的导人环节设计一下就引起了学员对本专题的学习兴趣,然后笔者结合幼儿园发生的真实案例分析由于园长不当评价造成教师情绪反弹的几个恶性事件。紧密结合园长工作实际需求的问题情境和真实案例的剖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一下就吸引了学员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引领学员积极参与到培训课堂中并获得有益的启发和专业发展。

2.在专题培训内容方面

虽然还是分专题培训,但培训内容不局限于狭窄的专题范围,要围绕园长岗位职责和角色任务,让培训内容回归混沌和实践的整体性,以培训专题为依托拓展到学前教育的各个领域,融教育、管理以及园长发展为一体,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以笔者负责培训“学前教育评价”专题为例,基于园长的实际工作和整体发展需求,本培训内容并不局限于专题本身,而是围绕这个专题进行相关联的拓展和整合。例如,教学“正面评价为主”的理念就深入地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评价人为什么需要正面评价为主,把本专题拓展到心理学和哲学的层面,让园长站在更高更宽广的视角去理解评价,获得更透彻的认识;教学“即时评价”内容时,既从学前教育的角度分析对幼儿的即时评价怎样进行,又从管理的角度谈对幼儿教师的评价,通过评价把教育和管理融为一体。又如,教学“评价的实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时,拓展性地提出园长要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理论和实践之中不断领悟学前教育的真谛,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园长只有树立了先进的学前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进行评价的价值判断。在“学前教育评价”专题培训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了园长专业发展的路径,激发了园长的学习和发展意识和行动。

3.在专题培训方式方面

每一个园长都是丰富的教育经验资源,这是园长培训之中非常宝贵的资源财富。因此,要围绕专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有意义、有价值、学员感兴趣、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问题,在培训中激发学员的日常储备,用激情和智慧点燃学员的热情,激发学员对问题情境产生共鸣,充分挖掘每个学员本身的教育和管理经验资源,进行培训现场的多主体、多层面的有效互动。例如,笔者在所负责的“学前教育评价”专题培训中就曾设计了这么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评价的最后环节是反馈,要通过反馈达到发展性评价的目的,你作为园长,假如了解了教师的某个缺点或不足,你怎么反馈给她这个负面评价,才不至于让她情绪反弹,反而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呢?”类似这样的话题和问题情境就是学员非常感兴趣的。着眼于学员的现实需求的话题一抛出,培训现场就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气场”,调动起每个学员平时的管理经验和类似经历的储备,甚至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场出现充分的多主体、多元化的互动场面,极大地强化了培训的体验和收获。

上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试论我国开放大学的学业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