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观的工科高等院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5 12:06:30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工科高等院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工科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是实现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的主力军。依据现代大工程管理实践和“工程教育观”理念,对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面向世界和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及特色,结合河北工程大学的工科培养模式,从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借鉴CDIO模式教学等四个方面构建适合于“工程教育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为一般工科高等院校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人才培养系统运作模式。

关键词:工科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观;人才培养;CDIO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122-02

现代化的工程要求管理者既要有系统化、集成化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还要学会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去管理工程,这些都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集成化、系统化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工科高等院校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更新传统教育上的“技术教育观”,探索出适合我国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工程教育观”。

一、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陈旧;二是专业教育面过窄,重专业,轻基础;三是功利导向过强,忽略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四是重视智力因素教育,轻视非智力因素教育;五是重理工教育,轻人文教育,人文陶冶过弱等。这些因素影响了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人才的培养不利。

我国高等教育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落后的集中表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工科高等院校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比重过大,专业教育面偏窄;二是教学计划模式相对单一;三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所占的比重大,工程实践技能和工程师基本训练薄弱;四是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理想;五是缺少与社会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六是被动接受型的知识学习方式;七是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匮乏,素质教育不全面。虽然许多高校一直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努力,但在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只注重课堂教育,轻视实践教学,轻视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综合性。长期下来势必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求,而企业却找不到真正需求的人才。

二、适合中国国情、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特色

1 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工科高等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摆脱传统的狭窄的工程专业教育模式,实现以普通教育、工程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整合的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综合和渗透,社会对工程的理解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传统观念对工程专门技术运用的理解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工程”的需要,现代的工程教育必须面临时代的挑战,建立在“工程教育观”指导下,适合中国国情,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工程师,不仅要有深远的科学基础,还应具备工程专业的素质及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道德规范等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在“工程教育观”理念引领下,面向基层培养大批能随时代的变迁,懂技术、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集成化和系统化复合型应用人才,这是一般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为适应市场需要,工科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应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做出改革,从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按照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相应的产业中,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区域性特色。其次,作为主要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工科高等院校,应以能力为人才培养特色的中心,着重培养人才的创造、实践和综合能力,培养人才的工程应用性特色。

三、构建适合“工程教育观”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合理的“工程教育观”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工程教育观”理念指导下,新课程优化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统一,改变了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为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工程教育观”理念,完善四个平台;(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力学、电工电子、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所必须课程前提下,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打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为学生搭建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平台;(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它涵盖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入门课程,课程设置中包含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必修课和学科基础两部分;(3)专业课程平台,它是在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形成若干个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方向,让学生在不同应用能力的组合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模块课,同时注重学科交叉,注重高起点引入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使专业方向宽广而柔性,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4)学生自选课平台,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学习意愿选择课程,除了不同课程之间可以进行自由衔接组合,以方便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总的来说,工科院校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的安排,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具有工程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2 构建工程实践教育的平台,强化实践环节建设。“工程”是“实学”而非“虚学”,这一特点决定了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注重基础、加强专业、强化实践、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原则,教学中注重工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围绕“工程教育观”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全方位结合,在基础、专业、工程、创新等四个层面,要从低年级就进入系统的实践学习环节,并在管理、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校内、校外)、质量评价和科技活动等六个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长提供指导和扶植,要结合工程的实际,开展实验和训练。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实践,以提高学习工程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某些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试点,增加“创新”学分,鼓励学生树立“敢于怀疑、勇于挑战”的思想。要制定扩大实验室和研究项目对学生的开放,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工程素质。贯彻“工程教育观”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反映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上,可分解为四个方面能力:(1)知识吸收的能力;(2)创造性观察与思考的能力;(3)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4)企业管理与工程管理的能力。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另外的重要载体就是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科学技术活动,主要形式有两类:一是思想、思维创新,如河北工程大学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筑结构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讲座咨询活动等;二是实物、成果创新,如科技作品制作、参与教师的重大课题研究、新产品开发、电脑软件设计、“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等。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学生参与到整个科技创新的环境中。需要系统考虑各方面因素独立开展工作的锻炼能力的过程,开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实现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4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它的模式继承和发展了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工程教育大改革的理念,是国际上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它可以集中概括及抽象表达为“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CDIO标准中提出的需求直接参照工业界。它将这种素质要求反推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个教学环节等来落实产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使培养的工程人才满足产业要求。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和工业界的好评。

我国的一般工科院校在学生培养中,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借鉴CDIO的教育模式,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由此培养出适合企业和社会欢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上一篇:高校体育推行“主辅修”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研究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师生互动有效性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