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营造探究氛围

时间:2022-03-24 04:21:20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此,本人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巧设情境,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

一、创境激“趣”

“乐思方有涌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乐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催化启动学生的内驱动系统,燃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火花,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意识。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如:“悟空问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4还是1/8?’八戒连忙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8。’悟空就切这个西瓜的1/8给八戒吃。八戒吃完西瓜再看悟空他们吃的西瓜比他吃的多疑惑不解。同学们,你们认为是1/4大还是1/8大?”通过这一情境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了探究学习的氛围。

二、创境引“探”

1. 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形成探究意识。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每堂课一开始,老师揭示课题后,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时,先出示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是全等,但两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通过这一问题的创设,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中去,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探究氛围,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

2. 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孔子说过:“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力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每个达成目标创设一系列的小问题,制造认识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使这些连续的阶段问题能持续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如教学“方程”引入新课时,可设制如下问题“(1)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3)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左边和右边等量的关系吗?(4)式子中能不能含有未知数,那么这种式子又称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天平,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老师善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

3. 创设发散问题情境,开放学生的思维

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化,个性的魅力就在于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以及生命力的呈现,自由意识的树立,学生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引发个性化生活感应,触动个性化思维过程,产生个性化心灵震撼,溅起个性化联想启迪。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教学中,可以就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去观察、探究、猜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时,设计例题:七年级某电子拼图小组需要花钱买一些材料,如果每人付15元,那么多了4元;如果每人付3元,还少6元,请你根据以上情况想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并列方程进行求解。又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后,让学生利用一种或几种地砖,设计一幅美丽的地板图案,学校建了新校舍,要在长100米,宽8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绿化面积是空地的一半,请为学校展示你的设计。学生在对这种开放问题的探究中,往往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展示学生思维的方法,进行交流,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于是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就得到了保证,创造了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同时还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想学”。

4. 创设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情境,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的问题或作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创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观参与体验,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有理数加法”,我设计了这一个问题情景,小学时,我们已经知道了4+3=7,现在我们学了负数,有没有同学生知道4+(-3)等于多少呢?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这样教师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创设了较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在合作讨论中进行尝试、猜测、体验、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学生“会学”。

三、创境诱思

课堂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而不是在学习中生活,教师教生活中的数学,但生活中的数学应该是学生的,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代替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现代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如市场营销问题、办厂盈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计算、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等。这些生活素材可以从日常遇到的问题上或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查到。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探究以下经济问题 :

例如:一家商店将某些型号彩电按原售价提高40% ,然后在广告中写上“大酬宾,八折优惠。”经顾客投诉后执法部门将其已得非法收入的10倍处以2700元的罚款。问这是为什么?这道题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就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店主坑害消费者利益,不经过探究很难发现他们的阴谋。

又如:王平的父亲前年买了两年期债券4500元,,今年到期,扣除利息税后,共得利4700元。问这种债券是多少?

诸如此类生活问题,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合作探究才能解决。这样学生的探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当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营造合作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能力。

上一篇:新课改 数学课堂因你而精彩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