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24 08:23:45

浅谈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摘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目的在于形成激励机制,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使事业单位更具活力。本文首先介绍了事业单位应用绩效工资的意义,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了上提出了完善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应用

一、事业单位应用绩效工资的意义

所谓绩效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制度。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则是围绕其所提供的公益的质量和数量来设置的,这其中既包括单位绩效也包括个人绩效。2009年9月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并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即:一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四是统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执行时间的差异,造成了一定的矛盾。按照现行工资制度政策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已经从2006年7月起执行。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原则上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具体标准由当地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统一制定。而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具体发放办法和标准由事业单位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确定。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由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行“三步走”,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执行时间就有所不同,而机关公务员规范并兑现津补贴又比中小学教师执行绩效工资提前1至2年时间,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员同机关公务员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新的不平衡。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混岗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形成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也造成了很大矛盾。

2.部分其它事业单位至今还未实施新的绩效工资标准,给这部分单位职工及退休人员生活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至2012年底,省直非驻宁外地其它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绩效工资还未实质开展,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还未公布,何时能够执行到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因此,对这类单位在职职工来说,自2006年7月1日起,至今六年多的时间内,除了每年增加一级二、三十元的薪级工资外,再无其它增资,而同期的物价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这对于一些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和收入较低的事业单位职工来说,生活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这部分单位的退休人员来讲,已有六年多的时间未增加退休费了,他们期盼已久的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迟迟不能兑现。这让退休人员对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已形成很大的不满情绪。

3.不同的事业单位创收能力的高低和经费拨款渠道的不同造成了单位之间很大的收入差异,甚至引起一些上访事件的发生,需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原则上按单位类型不同,分别由财政和事业单位负担。由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现行财政体制和单位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由事业单位自筹负担的经费,其经费来源渠道和支出办法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由于不同事业单位自身创收能力的不同,就造成不同单位之间绩效工资存在巨大差异。而各地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是一致的,而得不到财政支持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又没有能力完全负担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造成这类单位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无法落实到位,形成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4.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目的在于形成激励机制,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使事业单位更有活力。但是,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部分,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上级部门解决:一是绩效工资制度与事业单位整体改革不同步。收入分配改革只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部分,需要纳入整体改革全盘考虑,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职工全员聘用、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等。也只有其他改革顺利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才能有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缺少更为具体的指导方案,考核量化评价标准难以准确把握。对于规模较大、岗位较多的事业单位,要对每个岗位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难度很大。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容易由于内部沟通不畅或各岗位间平衡难度大无法做到公平合理,导致绩效工资方案难以实施。国家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制定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实际的指导方案。要在政策层面提供更为详尽参考依据。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方面,考核标准、考核程序需要更加规范透明且易于操作。对于掌握考核评价决定权的部门和人员要有较为完善的监督制衡机制。三是要防范制度实施时可能出现的矛盾。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有利于形成比贡献比成绩的工作氛围,也可能出现争抢功劳、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团结。

三、完善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中应用的对策

1.要实行总量控制。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类别、人员结构、岗位设置、事业发展、现行津贴补贴发放水平和经费来源等多种因素。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下达到单位,各单位只能在核定的总量内,按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进行分配。为了保持本地区绩效工资的平衡,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应尽量大体一致。

2.要完善分配程序。各单位要根据上级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结合单位自身实际完善分配程序。一是制定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涉及到每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广泛征求全体工作人员意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具体分配办法时,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二是完善内部考核制度。要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健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要及时公开考核制度、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运作程序等。要认真分析考核方案中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断修正完善考核方案,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正常运行。

3.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涉及这些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责任重大。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现任意识和纪律意识,保证实施工作扎实平稳推进。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4.要做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定岗、定员、定工作量,建立健全考勤制度、目标管理制度、质量评估制度等。充分考虑各岗位工作量、责任、风险等因素,科学地测算和制定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系数标准等。

5.要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要及时足额地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

总之,各单位应在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按岗定薪,岗变薪变,才能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才能切实把好事办好。

参考文献:

[1]赵宇凌:切实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01)

[2]蒙 愈:如何发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 2012(22)

[3]郎红玉: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绩效的提高方法[J]. 财经界(学术版). 2011(10) .

上一篇:煤炭销售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