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践平台和机制建设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时间:2022-03-24 04:58:03

强化实践平台和机制建设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文章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为例,从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和建立实践创新机制出发,阐述了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学校实际,主动创造条件和创新形式为学生提供多途径的实践创新平台和多形式的实践创新机制,进而推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实践能力 实践平台 实践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08

党的十提出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精神的重要论断。培养具有实践创新精神的学生,已经成为了国家对教育的殷切期盼。

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近几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和推进,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办学中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灵活的机制优势,狠抓实践平台和机制建设,积极倡导实践创新意识,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 搭建实践创新平台,让学生有条件实践创新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重要标志,也关系到我国未来能否成为创新型国家,如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应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中的核心问题。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就其实质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要解决好构成能力的三个重要要素――“知识、应用和创新”三者间的有机关系,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依存,因此,大学不应该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殿堂”,而更应该为学生实践应用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条件,成为学生能力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为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内涵建设中以实验室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三个中心”建设和“三类”合作,全方位、多角度的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平台,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条件去实践创新。

1.1 充实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创新的基础平台

实验室不仅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场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平台,为充分建设和利用好这一平台,成都学院坚持把实验室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重点,2008以来,学院平均年投入经费1000万元,5年总投入7000余万元,共建成8个实验教学中心,共54类109间各类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1 1546平方米。

成都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和高标准,在已建成的各类实验室中,《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图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因建设质量高,实验效果良好而获评四川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现代通信实训中心”和“3G通信实验室”则直接采用华为投入到电信部门的商用企业级设备,其技术水平领先省内众多高校。“解剖验证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与嵌入式实训基地”设备也处于西南领先地位。此外,学院还在四川独立学院中率先建立了具有30个工位的同声传译实验室和数学实验室以及将演示和动手结合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

在实验室建设中,学院还充分结合专业特色,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实验室,为此,先后建立了航空服务专业的“配餐室”和“模拟客舱训练室”,机电维修专业的“发动机结构实训室”以及动画专业的“动作捕捉实验室”。

经过多年的建设,实验室已成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亮点,更成为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平台。

1.2 推进“三个中心”建设,构建实践创新的特色平台

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想法和点子,这些想法和点子实际就是创新的源头,如果能抓住学生这些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的引导学生为“想法和点子”去实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深化和推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实践创新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院先后成立了“学生艺术中心”、“学生科技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三个中心”是学院在实验室之外为学生构建的一种特色实践创新平台,平台通过整合学院各系的优势资源,对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实践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以多种形式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和项目孵化,并按其类别、规模和效果,给予资金设备、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三个中心”不仅仅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创新的平台,更重要的在于在校园提倡一种不墨守成规,敢闯敢干,敢于奇发异想的创新精神,并让学生有勇气、有条件和平台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和点子”。目前,“三个中心”已成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学生最受学生欢迎的实践创新平台,它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和内容,更开辟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1.3 重视“实践专周”建设,丰富实践创新的传统平台

“实践专周”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传统平台,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短期内、集中性开展学生实际能力锻炼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如果开展得好,它带给学生的感受和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我院早期的“实践专周”,由于实践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多为封闭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生的兴趣并不高,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效果也不好,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学院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实践专周”进行了改革。

改革后的“实践专周”更多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表现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容的开放性。内容不再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或课题设计,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和行业需求,或学生自拟内容、或从成熟的实际项目中选择一些子项目作为实践内容;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实践专周”的具体形式、时间和内容由各系根据专业和课程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实践成果可以是专题报告、或软件、或作品等多种形式;三是地点的可选性。地点可以安排在校内的实验室或校企联合实训中心进行,也可以前往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或社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

改革后的“实践专周”注重了内容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传统的实践平台焕发了新的生机,学生在与以往同样的“实践专周”却得到了不一样的锻炼。

1.4 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创新的合作平台

合作办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以“三个面向”(面向行业,面向就业,面向市场)为指导,以电子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为核心,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走出去,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去接受实践锻炼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学院坚持开门办学,主动积极走出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富士通、清华紫光、金山软件、百度(成都)等知名企业共建成各类校外实习基地50余个。学生在实习基地以见习员工的身份或顶岗实习参与到工程项目中,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项目,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知识的具体应用,又熟悉了项目的规范性操作,对加深知识理解,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和提高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互动作用。

引进来,在校内建立联合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虽然在培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时间、空间及企业本身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实习的规模和次数都受到一定限制,为突破规模、时间等限制,学院积极与企业探讨在校内共同建立联合实训中心的育人机制,并先后与华为技术、深圳讯方通信等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全商用平台的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由企业提供技术,学院提供场地,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它为学生真实模拟和再现企业的工程环境,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随时、就地享受到企业环境下的工程实践,即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实践效率。

2 建立实践创新机制,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创新

搭建了各类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便有了条件,但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必须结合学院和学生实际,建立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2.1 引入“团队项目”制,形成实践创新的基本模式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环境,提供学科间交叉和模拟创业的平台,开辟人际交流和团队协作的途径,使学生得到完全接近实际的实践锻炼与熏陶,切身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学院在学生实践创新培养中引入了“团队项目”的运行机制。

“团队项目”制是以“团队”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这种机制有两点优势,他首先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性。“团队”不受专业和年级的约束,一切围绕项目需要,结合兴趣进行组建,“团队”中的学生承担不同的模块任务,彼此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其次,它突破了“内容”的局限性。“项目”选题不再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也不是单一的教师对成熟项目的拆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自拟项目。

“团队项目”的运作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团队项目”制,获得立项的“团队项目”将优先获得学院的场地、设备、技术和资金支持,并组织教师对学生的“项目”进行结题答辩,优秀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2.2 建立“学分置换”制,营造实践创新的宽松环境

“团队项目”制是一种全新的实践育人模式和机制,不能简单地以学时和学分进行衡量,它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实训管理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建立了“学风置换”制。

“学分置换”是指学生在实践创新环节中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经各系组织教师鉴定,并报学院批准,可以部分或全部减免相关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学分,但不得超过一定的标准。“学分置换”由学院教务处统筹管理,具体置换形式和要求由各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学分置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传统学分制的推陈出新,它在学院营造了参与实践创新的宽松环境和导向,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质量。

2.3 实施“两项”工程,确保实践创新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必须要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师资队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以“两项”工程,即:“名师工程”和“双师型工程”为核心,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名师工程”建设以自我培养和聘请引进两种方式开展。学院以“院一系一教研室(实验中心)”三级教学管理为基础,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如:“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大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大赛”、“专家评课”、“学生评课”等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打造一支由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名师,同时,通过多种方式聘请或引进周边大学知名教授组成名师教学队伍。

“双师型工程”的建设重视引入和培训关,学院招聘引入教师时不单纯看重文凭,更重视其企业和项目工程经历,或直接引入企业工程师到学院兼职授课。同时,对在职教师则通过合作企业让他们参与企业项目、或送入企业培训等多种途径强化其工程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一位教师成为是既能上好课的教学名师,又是能带学生做工程项目的优秀工程师。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和科学发展史上的任何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都是先有想法,然后再去实践中去尝试,遇到问题时不盲从书本,不墨守成规,不惧怕失败,最后在创新中取得成功。哥白尼敢于创新,提出了日心说,他的《天体运行论》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科学家牛顿敢于质疑,他的《自然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不为经验束缚,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现代科学的新纪元。

实践创新平台和机制的建设,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会陪伴学生一生,会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勤于实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教育部网站.

【2】罗正祥.发挥独立学院机制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

【3】白纲.创新培养机制强化实践育人【N】.中国教育报,2013-12-24(06).

上一篇: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探索 下一篇:现代物流技术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促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