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时间:2022-03-23 05:14:27

浅谈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理论的本质的认识,而数学方法则是其数学理论的具体化。它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8-03

数学知识是指“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属于基础知识范畴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运用数学理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究、发现、总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运用“转化-求解”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所谓“转化-求解”是指把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通过归类转化成某类比较简单或者已经掌握解决方法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简化或已知化从而轻易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这是解决科学问题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思路,即把“不熟悉”的问题改为“熟悉”,这种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

例如:在教材《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一节内容中,实际上教材是通过“思考:复数是否有减法?如何理解复数的减法?”形式使学生类比实数集中减法的意义,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把复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过程,体验、学会并熟悉“转化―求解”的思想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我们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浅显的例子越能引来人们的认同,所以我们不能错过这一绝佳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机会。再如教材必修2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一节中,教材按照平面、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顺序编排。前面第一小节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依据,后面内容既巩固了前面的内容,又发展和推广了对前面内容的认识。在过程上是让学生经历从平面到空间、空间与平面互相转化的活动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关于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图形的化归思想渗透。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就积累一定的感性处理方法,因此我们要注意的是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甚至于作出一般性的总结:高中对空间问题的研究经常借助或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确定平面”是将空间图形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问题来解决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转化又是空间图形中解决许多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又如解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中,将问题转化为考察直线斜率一定时,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直线在y轴上截距的最大或最小值。

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数与图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是在强调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数形结合思想表现在由数到形和由形到数两个方面: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教材《集合》里面用韦恩图来表示集合,就是最简单的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结合韦恩图表示集合,能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出集合的元素,准确地看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以及进行多个集合间的运算。

例1:设全集U={x|0<x<10,x∈N*},若A∩B={3},A∩CUB={1,5,7},CUB∩CUA={9},求A,B。

分析:本题关系较为复杂,由推理的方法较难,而用韦恩图,则显得简捷。

解:由U={1,2,3,…,9},根据题意,画韦恩图,如下图,易得A={1,3,5,7},B={2,3,4,6,8}

容易发现,把图形和数量结合起来的解题,可以使一些纷繁无绪、难以上手的问题获得简解。

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不能简单地通过解题来实现和灌输,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如在《单调性与最大(小)值》这节课,先观察具体函数的图像,描述图像特征:从左至右看图像呈上升(下降)趋势;后结合相应的数值表,用日常描述性语言描述函数特征。把一个抽象的函数的概念,化为直观的几何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引进数学符号,用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函数性质。特别地指出:函数的单调性对定义域的某个区间而言的。这样显得自然亲切,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引领下感受到了成功,初步领略和尝试了它的功用,是一个非常好的渗透背景。

又如,教材《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中我们遇见这样的问题:已知AB、CD为梯形ABCD的底,对角线AC、BD的交点为O,且AB=8,CD=6,BD=15。求OB、OD的长。

这个题目的呈现方式是图形式,而设问内容却是一个数量问题。如果学生不画图,则不易得到其数量关系,但学生只要把图画出,其数量关系就一目了然。此题的出题意图即为数形结合的体现。

例2:已知|z1|=1,z2=2+i,求(|z1-z2|)max。

在这题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z1|=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1的单位圆的圆周),z2(在复平面上对应点的坐标是(2,1))及|z1-z2|(两复数对应点的距离)的几何意义分别是什么,而后在复平面上画出图形,根据图形易得结果。这就是典型的把数量问题转化到图形中来完成的题型。

三、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讨论,并逐类求解,得出各种情况下的结论,然后综合总结,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分类讨论思想。教材对于分类的渗透是一直坚持而又明显的。比如在《指数函数》研究指数函数的底数分为大于1与大于0小于1两类;在《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中分公比等于1与不等于1两种情况;而在“立体几何”中,用分类讨论思想进行了角的分类,点、线、面间位置关系的分类。在功用上这种思想方法可以避免漏解、错解,而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则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严谨性。

在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半径分别为1和2的两圆外切,作半径为3的圆与这两个圆均相切,一共可作几个?

分析:半径为3的圆与这两个圆均相切有三种情况:①与两圆均外切时,有2个;②一圆外切一圆内切时,有2个;③与两圆均内切时,只有1个。共5个圆。这个题目能很好地体现分类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中,要多通过这类题目的解答,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四、渗透方程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不等式、或方程与不等式的混合组),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来使问题获解。有时,还实现函数与方程的互相转化、接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判断直线l1:3x+y-4=0与l2:6x-2y-1=0的位置关系。

分析:写出这两条直线的方程,然后联立求解:若得唯一解,两直线相交;若无解,两直线平行;若方程一样,则两直线重合。

新课标教材着重强调对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方程思想方法的渗透。授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来分析题意,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而它们之间的那个相等关系实际上就是方程模型,只要能把相应的各个量带入方程模型,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了。在新课标教材中还蕴涵着其他的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有限与无限思想、整体思想、归纳推理思想、或然与必然思想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使学生有清晰的印象;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们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掌握住“双基”,反映出是否有清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充分挖掘,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及时总结、反复强化,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谢祥.数学方法论在数学教学教育中的应用[M].西南交通大学,2009.

[2]沈文选.数学思想领悟[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徐有标.用数学思想方法速解高考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上一篇:浅谈对初中生物教材中“课外探究”的认识 下一篇:《CAD基础》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项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