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时间:2022-03-23 02:56:57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探究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神奇和价值;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去感受数学学科中的美妙,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在数学王国中尽情遨游。让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不再对数学有畏惧感,这样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

关键词:喜欢数学;学习兴趣;学习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68-01

数学学习一般会给人枯燥、呆板的印象,而小学生正是处于爱玩的年纪,枯燥的数学课是很难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因此有很多小学生不喜欢数学。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时,他们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想尽一切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探究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神奇和价值;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听懂数学,才会喜欢数学

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地是让学生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当孩子们能够把将要学习的概念和已知的概念联系起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或生活经验解释这个概念时,他们就理解了这个概念。理解了数学,学会了数学,才可能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者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地爱,为他们制造成功的机会,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这样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树立起“我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联系生活,把数学变容易

有些孩子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投入比其它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孩子们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乃至放弃对数学的信念。我们过去更多地是关注教师如何去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如何刻苦地学好每节课的知识,让教师学生一味地适应教材。现在我们教师真的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想想,要还学生一个充满活力地数学课堂。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不要过高地去追求脱离生活地东西,要想办法让孩子能接受,也乐于接受。

1、不要人为地拔高要求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难点,教师感到不好教,学生认为不好学,再加上人为制造的难点,更是让孩子不知所措。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能用自己的已有学习经验球来分析解决已经是非常好的,如果硬要学生完整分析每一步的依据,对于孩子来说困难是非常大的,这样的人为拔高要求,只会让学生尚失学习的信心。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联系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突破难点,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喜欢方法叙述数学现象,哪怕体会是肤浅的,但毕竟是孩子们亲身的感受。只有外在地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体验,才算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2、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容易对学生来说就是具体、熟悉,而不是抽象、陌生。要想使数学变得具体、熟悉,就要从孩子们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具体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学习《人民币》,可以让学生借助学生喜欢玩纸币游戏,让学生模拟去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买卖中学会人民币使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所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三、开发潜力,保护好奇心理

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开发人的创造潜力,培养人创造能力,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培养。创造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认知过程,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注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真诚地去欣赏孩子们尚幼稚的创造萌芽,保护好“好奇心”这颗创造思维的火种。

1、以数学知识的魅力,萌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教学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王国中感受它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简洁的内容美,和谐的规律美。细心品味数学家心灵智慧撞击出的这种数学知识的魅力,以数学独有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萌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表示小华比小红大2岁时,可以用A+2表示;每枝钢笔8元,买b枝可以用8b元来表示……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太方便了。

2、以新颖有趣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的艺术会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地求知欲望。求知欲望的强弱,决定着参与意识的高低。求知欲望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驱力,也是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前提,孩子们对新颖有趣的事物容易发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产生探究的愿望。教学《分数的认识》中,我以分西瓜的故事引入新知,唤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学生想想,师徒4人平均分,可以吃1/4,猪八戒却想吃1/8,它的想法是聪明,还是愚蠢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些同学拿起了准备好的纸片,又画又剪彩。在操作探索中发现了1/41/8的道理,无须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

3、以数学知识的价值,增进对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教学中我常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展示生活这个在舞台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实际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提问在生活中哪些是圆的?学生说了很多,又追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正方形的车轮,椭圆形的车轮又是怎样的前进的?在一次次的探索中让学生明白车轮要做成圆形的真正的原因。数学来源于生活,同学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数学,经历着数学,体验着数学。

4、造悬念设疑问,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

心理学家,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索反射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只有有了疑问和惊奇人们才可能做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教学中我竭尽全力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常制造一些悬念,设计一些疑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质疑,萌发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和强烈的思考探索欲望。

5、主动探究,体验数学有趣

如果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兴趣这个内驱力的巨大能量。兴趣是孩子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驱向是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欲望,是学习者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学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到学习探索的活动中去。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下面的5个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会试探性地说: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当拿出角验证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了喊了一声:“耶,我猜对了。”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了,同学们激动起来。学生以次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肯定吗?”我追问一句。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我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高高举起时,再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形了。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把学习内容进行创新,变成学生最感兴趣的、新颖的、动的、矛盾的、美的、幽默的东西,带领学生去感受数学学科中的美妙,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在数学王国中尽情遨游。让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不再对数学有畏惧感,这样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

上一篇: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让学生在习作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