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匆匆》英译本之美学价值研究

时间:2022-03-23 06:40:52

接受美学视角下《匆匆》英译本之美学价值研究

摘要:在20世纪文学研究中,接受美学使西方文学研究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移。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以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及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本作为语料,探究散文之美。

关键词:接受美学;《匆匆》;期待视野

1.引言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写于“五四”落潮时期,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是汉语散文诗的代表作,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这与接受美学倡导的翻译应该尽量使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契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不谋而合,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对本诗进行分析。

2.接受美学理论简介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人物,理论核心为“读者中心论”。在姚斯看来,文学作品历史生命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作品才能进入一个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中。[1]伊瑟尔则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2]

为了建立文学作品创作与接受、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姚斯提出“期待视野”这一中心概念,它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意识并非空白,而是具有某种世界观,社会经验,审美倾向等,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作者,必须注意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融合。

3.《匆匆》之美学分析

《匆匆》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通过隐喻,排比,叠词的使用,充满诗意,表达了对时光消逝的感慨和无奈。俄国著名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认为:“理想的文艺翻译首先是在艺术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和原文一致。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也应全力以求,离目标越近越好。”[3]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散文诗的翻译更得注重原文音韵美、结构美和节奏美的传达。

3.1音韵美的美学表达

散文诗的音韵美,不像格律诗那样靠格律和韵来体现,而是从诗人的内在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同一中自然流露出来。散文诗的译者只有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及其变化,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例1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张译: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诗人把“八千多日子”的“溜去”比喻成“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在时间的流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它,张培基的译文“a drop of water ”“into the ocean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选词准确,英文地道,形象生动的传达了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奈与惋惜,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

3.2结构美的美学表达

散文诗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字词、造句、修辞上,以及句子之间、段落时间的组织上,更在文章整体所表现的艺术境界。散文诗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致力于传达源语中的语义信息,而且更要着力于再现源语中的审美价值。

例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张译: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例2诗人用排比句流线型的展开画面,张培基先生翻译时考虑到英语的“重形合”和读者想要从译文中感受到的意境,用了三个条件状语从句,既体现了原文的逻辑关系,又对应了原文的三个并列句,再现了原文的结构和意境。

3.3节奏美的美学表达

散文诗的节奏美主要靠词的重复、对偶、对仗、对称以及句子的联系方式表现出来,是散文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散文节奏的翻译得摆脱原文句子结构的限制,按照译文语言的要求重新组织句子,进而传递原文的节奏美学特征。

例3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张译: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casts 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 of light into my small room. 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And, without knowing it, I am already caught in its revolution.

“斜斜的太阳”“轻轻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跟着旋转”,这些叠词的使用,使诗达到视觉和听觉的真实性,情景交融。张培基的译文再现了原文语言形式的美和意象与情感的表达,特别是把“轻轻悄悄”翻译为“softly and stealthily”,准确表达了作者对斗转星移,时间流逝的无奈,使译者和读者达到视野融合。

4.结语

散文诗的翻译关键在于译者对于原文情感,写作风格和意境的把握,张培基对《匆匆》的翻译惟妙惟肖地传达出原文的神韵,再现了原文的音韵美,结构美和节奏美,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加深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融合。接受美学为散文诗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其应用于散文诗的翻译必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esoda Press, 1989

[2] 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M] .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加切奇拉泽. 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M]. 蔡毅, 虞杰编译. 北京: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55

[4] 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程荣荣,工作单位:山西师范大学,职称:研究生在读

上一篇: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研究 下一篇:浅析高职德育教育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