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兴趣理论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3-22 08:15:50

杜威的兴趣理论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摘要]兴趣是一个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教育性兴趣的培养与形成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杜威对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兴趣的内涵、教育性兴趣的判定标准及分类做了独到的思考和阐述,这些理论对现今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从整体上把握兴趣,避免割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兴趣的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兴趣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应恰当设计职业技术课程与教学活动以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性兴趣指向价值的增长,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使之得到澄明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杜威 兴趣理论 职业技术教育 课程与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王轶(1967-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22-02

作为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一次“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丰富全面,而且独到深邃,其中的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与教学论、道德教育论、反省思维理论等都受到了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但对他关于学习兴趣方面的理论却鲜有全面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杜威的兴趣理论进行初步梳理和探讨,以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一、杜威的兴趣理论

1.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二元对立观点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的那种“灌输”教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并成为批判的靶子,爱因斯坦就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童年教育,“学校的老师仿佛是领着士兵进行枯燥的无意识训练的军士,而学生就如同没有笑容、不准发问的士兵”。学校把已经承认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的儿童,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氛围里同样也没有自由,教师实际上成了这种教育的共谋,即使是优秀的教师运用艺术的方法也难以掩饰“灌输”的强制性。这里面所包含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唤起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不是从外部训练儿童以达成某种预定的目的。杜威认为,决定教育质量的是儿童,而不是那些组织好的教材,因此,教育活动应是围绕着儿童展开的。

杜威在对传统教育进行分析时认为,传统教育忽视了儿童,忽视了儿童的生活,忽视了儿童的经验和兴趣,把儿童的学习变成了“静听”,儿童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能依赖于教师和现成的教材,教育和教材处在儿童之外,而不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对传统教育提出了这样几点批评:其一,儿童世界作为一个具有感情、同情和个人兴趣的个人世界被课程中所展示的在时间、空间上无限扩大的事实和规律世界压得窒息了;其二,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被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的课程割裂和肢解了;其三,儿童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和情绪被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忽视了。儿童与教育和教材之间的这种脱节与背离,正是传统教育中不见儿童的结果。杜威认为要克服这一弊端,“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把儿童当作一个真实的个体来对待。从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与实际来看,杜威教育思想中重视儿童的价值,强调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的思想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无怪乎有大批的追随者在持续地关注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这一思想。美国的学者马特・帕孟陶和埃里克・布雷德称这一思想是“先驱性的教育观念”。

2.兴趣的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兴趣是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表征,是个体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表现出对特定事物的选择性和趋向性。而杜威对兴趣却有着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的。杜威甚至从词源(inter-esse)上去寻找兴趣的原初含义,认为兴趣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连接起来的东西,它是个体与他的行动材料和结果之间的统一,兴趣是它们的有机统一的标志。

根据杜威对兴趣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一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值得关注的重要概念。从兴趣的动力性来看,它与个体的内部冲动和自发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兴趣是从这种自然状态中产生的,而不是来自于外部刺激的结果。但不能简单地把个体的冲动、本能,如“表现在交谈、交际和交流中的社交本能;制造――建造的本能;探究――发现的本能;表现――艺术的本能”,与兴趣等同起来。因为冲动、本能更多地与内部能量的耗散有关,而兴趣与具有特定的事物连在一起。从兴趣的定向性或选择性来看,每一种兴趣都会有其专属的对象,虽然不同的兴趣会有不同的对象,但与兴趣相关的对象总会对活跃着的某种本能或冲动形成一种吸引,以使个体与其对象融合起来,否则,兴趣就会消失,能量白白地消耗。从兴趣的情绪性或价值性来看,兴趣在融合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时候,表达了主体的态度,它把主体的目的、观念、价值赋予客观事物上,对象成为精神活动表达的处所,兴趣成为力所能及的、有价值的客观活动,价值就存在于这种活动之中,价值就在直接在场的事物中。由此看来:真正的兴趣是个体通过自我行动把特定对象和自我观念融为一体,兴趣就是统一的活动。

3.教育性兴趣的判定标准及其分类。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我们讨论兴趣的目的在于利用兴趣,如何才能使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儿童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怎样利用兴趣使其具有教育性呢?杜威提出了这样的判断标准:“如果活动包含着生长和发展,兴趣就是正常的,依靠它在教育上是合理的。如果兴趣是活动发展停止的征兆和原因,它就是被不合理地利用了。”

杜威根据兴趣运用的标准把教育性兴趣分为四类。第一类,与身体活动相关的学习兴趣。幼年的人与动物的活动是有区别的,对于人来讲,只要身体的活动是必须学习的,它在性质上就不仅是身体的,而且是心理上的、智力上的。即一个人的身体活动不仅仅是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过程,特别是经过这些活动的反应,感觉刺激运动反应相互适应,经验和知识才可能获得。第二类,使用中介工具达到目的的工作兴趣。它具有特定的意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也不同于苦工与单调的工作,它是指借助各种中介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结果的技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努力活动兴趣。第三类,纯粹的理智的兴趣。它是指当一个对成为问题的问题发生的兴趣,对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兴趣就有了理智的特点。即这类兴趣在把问题作为对象时,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但只有当对目的或结果的兴趣与富有思考的努力结合产生指向结果的方法时,这才逐渐向理论性的兴趣转变。这恰恰也是教育的任务所在。第四类,社会兴趣。这是一种强烈的指向人的特殊兴趣。儿童总是尽可能地把自己所关心的事与成人所关心的事融为一体,通过直接地或间接地参与到成人生活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有益的经验。正是这样热切地参与到成人生活中去的兴趣体现了社会性。

4.教育性兴趣的培养。对于杜威而言,分析兴趣的内涵,提出利用兴趣的标准,并对教育性兴趣进行分类,只是他人在研究兴趣理论方面的重要步骤,只有触及教育性兴趣的培养问题才算达到研究兴趣理论的目的。

那么,如何形成教育性兴趣呢?杜威在批判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教育教学中应妥善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是极为必要的。其一,做到动机与学习材料之间的统一。动机是由个体的内在需求引起的一种驱动力,它使个体的注意力专属于某一活动的对象及其过程,动机表达了个体对活动对象及结果的关心与渴望,同时自愿采取行动。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机与学习材料二者不是分离的、孤立的存在的,而是高度统一的。进而杜威还认为动机就是积极的或动态的能力的目标的代名词。教师不应忽视或低估学生自己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而千方百计使学习材料变得有趣,人为地从外部给学习材料赋予目的,把学习的对象变成对于学生来讲属于异己的有待完成的东西。教师应积极寻找运用动机的教材和条件,使学生内部的迫切需求表现并发挥出来,否则,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单纯为了外在的刺激而学习或工作的坏习惯。其二,做好思维发展的状况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协调。当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某一活动对象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或困难,这就是完成某种活动时所面临的任务。如果活动过程中不包含有这些任务,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就会减弱或消退。教学过程同样如此,只有当教学过程中包含某种学习任务,这种任务能把学习过程、可能的学习结果与个人切身地联在一起,唤醒学生并指导学生完成该活动时,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反省探究,学生既能更为努力地沉浸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活动也进而成为思维渗透其中的理智活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有兴趣的,也是有教育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使活动的困难和学习任务复杂化,要避免因学习任务过分简单、或重复练习、或难度过大而造成思维迟钝、懒惰,或没有信心。只有逐步推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持久的兴趣,学习也会真正有效,理智在兴趣的满足中得到不断的增长。其三,做好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之间的转化。对于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理解,一般而言,直接性兴趣是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对象上,而间接兴趣的注意力不全在当前的事物上,但只要属于兴趣,总会和当前的事物最先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发生转化,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如何理解和看待二者的关系呢?首先,教师不要单纯地从教材的要求或学生本人以外的人的认识出发,忽视或意欲中止学生正在进行的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微不足道的或毫不相干的,是没有什么教育意义的。而是要认识到学生本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的价值就属于学生全神贯注的活动之中。其次,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逐步让学生认识到所从事的活动的自身价值,进而引导学生把当下从事的活动看作未来活动目的的一个中介步骤,并有效地过渡到下一活动之中,而不是把目前进行的活动当成固定的完成的结果。虽然杜威也认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我们有时也的确很难分清出学生当前活动的注意力的倾向,但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到当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当下的活动中包含有日后将要从事的活动的因素和条件时,那些看来属于简单的却是适合于学生的活动就会逐步展开变为复杂的且是学生自愿继续下去的活动,这样兴趣的转化对学生连续的、持久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发挥出来。

二、杜威的兴趣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兴趣是引发学习活动的动力,是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离开兴趣谈学习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学习就变成机械的学习和为了标准的学习,学校就变成了工厂而成为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场所。我们常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注重兴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要恰当地充分地利用兴趣,把一般意义的兴趣转化为教育性兴趣应是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对杜威关于兴趣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的教学启示。

1.从整体上把握兴趣,避免割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兴趣的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杜威在阐述他的兴趣理论时,其基本立场是对长期以来在教育研究中关于兴趣认识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非此即彼的观点始终持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绝对对立的观点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有害的。依据杜威对兴趣理论的研究和我们今天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观察,从整体上认识并把握兴趣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对于兴趣自身而言,它是个体内部需求及其可欲的对象的统一体,是个体的需求、期待、情感、精神倾注其中的活动,任何企图把兴趣分裂为心里的内部的概念和教材的外部的概念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应把与学生兴趣相关联的因素,如教师、家长乃至教育机构,以及他(它)们对学习材料的认识,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兴趣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也才能真正变得有效。因此,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学生的兴趣。

2.兴趣是目的和过程的统一,应恰当设计职业技术课程与教学活动以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向着学习目标推进的活动,兴趣是在活动中得以表达,并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完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过程性,是目的和过程的有机统一。学生的发展因其年龄阶段不同,内在需求、关注的问题也会不同,其兴趣就会各有差异。教师根据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整合与兴趣相关的各种因素形成学生学习兴趣得以产生的条件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性环境,通过活动的恰当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自然地展露出来,通过给予学生适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然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身心的各方面发展才能在自愿的、愉悦的活动中逐渐得到展开。

3.教育性兴趣指向价值的增长,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使之得到澄明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包含有目的和期望的活动,是由内部需求引发的,教育性兴趣往往是通过努力和培养形成的,旨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智、道德,连同其社会性诸方面都能获得发展。兴趣本身不是目的,教育性兴趣的形成才是教育的任务之一,而教育性兴趣的培养是一件长期而缓慢的工作。教师要逐步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使其认识到兴趣的价值在于引起自身有意义的变化,有意义的活动是主体选择的结果和发展的起点,同时,有意义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先前的活动又是后续有意义活动的中介和条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渐渐地对兴趣的价值得以澄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阿伦・奥恩斯坦,莱文・丹尼尔.教育基础:第八版[M].杨树兵,等,译.南京: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美)约翰・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上一篇:人力资源需求与职教发展的关联、机理和机制研... 下一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