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需求与职教发展的关联、机理和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7 06:19:26

人力资源需求与职教发展的关联、机理和机制研究

[摘要]“三化同步”战略视野下,人力资源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需求得以满足的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发展程度、专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需求层次、需求变化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应从供需机制、培养机制、调节机制和反馈机制等方面来切实保障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需求 职业教育 复杂关联 运行机理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郜玉艳(1990- ),女,河南新乡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重庆 400715)梁成艾(1970- ),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继续教育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贵州 铜仁 554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贵州实施‘三化同步’战略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ZD007)、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教育扶贫――职业教育与扶贫开发研究”(项目批准号:黔省专合字[2012]204号)和铜仁学院博士基金启示项目“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DH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05-04

“三化同步”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同步、同样发展,强调三者的协调推进、统筹发展。没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就会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跟不上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就会阻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而影响整个现代化进程。在“三化同步”战略视野下,职业教育凭借其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满足了人力资源的需求。基于职业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高度耦合与依赖性,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与互动,是实现“三化同步”战略的必由之路。因此,仔细厘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复杂关联,认真梳理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的运行机理,努力挖掘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良性互动的保障机制,是实现“三化同步”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

一、“三化同步”战略视野下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复杂关联

“三化同步”是党在新的发展时期审时度势后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它的有效实施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支持。因此,仔细厘清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复杂关联十分必要。

(一)人力资源需求是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助推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需求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职业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开发人力资源,服务职业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及大众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在“三化同步”战略视野下,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力资源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职业教育又是人力资源需求得以满足的重要途径。右图是对二者关系的简要说明。

(二)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需求得以满足的保障

人力资源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最终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力资本可分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社会一般人力资本,但对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的是专业化人力资本。人力资源需求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在满足人力资源需求、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职业教育通过提高个体劳动者素质,促进其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出去,顺利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可以避免和减少经济萧条时“回流”现象的发生;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①

职业教育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区域内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有利条件,培养出有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具有社会性、职业性等特性。它的特有属性决定了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等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需求。职业教育是典型的需求推动型教育,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紧密,因此它必须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调整办学进程。基于此,我们应深刻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最终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的理性互动

职业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的良性互动表现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化同步”战略视野下,人力资源需求既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是推进人力资源需求得以满足的必要步骤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必要举措,是完成“三化同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为保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必须与人力资源的需求变革相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标准与内容应能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经济调整的发展需求。自“三化同步”战略实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需求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局限于满足某一行业需求的标准化人才转变为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复合均衡型人才。在这一改革面前,职业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互动绝不是一个机械的相互作用的“躯壳”,而是由多方面要素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要真正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发挥互动的应然效应,就必须彰显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之间的系统开放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应当不断进行人力、知识、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互补,进而充分发挥互动的系统效应。

二、“三化同步”战略视野中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之运行机理

探讨人力资源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间的相互关联,明确两者之间的运行机理,有利于发挥良好的系统效应。现阶段人力资源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更为艰巨的要求,为了有效达成这一要求,有必要对人力资源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间的运行机理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

(一)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与人力资源需求结构

“三化同步”战略视野下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不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还存在内在各要素的相互碰撞、有机结合。职业教育属于典型的需求推动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办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规律是它受经济环境、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的制约。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显著变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大量毕业生难觅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聘到满意人才。这种失衡型的人才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瓶颈。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人力资源供需失衡揭示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应在人力资源供需失衡中承担一定的责任。

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决定了人力资源需求的类型,技术结构决定了人力资源需求的层次。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与其相适应。目前在雇佣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所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最终会促使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进行调整与变革。基于此,职业教育要对其自身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同时紧紧围绕“三化同步”战略视野中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和类型进行办学进程的调整,并结合国家实施“三化同步”战略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发展需要,着力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与人力资源需求层次

职业教育发展程度指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它是职业教育内部根据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呈现出一种纵向结构型的外在表征,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要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不同层次和等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反之,不但会浪费教育资源,而且还会造成职业教育在满足社会经济需求方面的偏差,进而出现人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局面,并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职业教育通过自身层次结构的调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进而有效保障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需求的层次结构是由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决定的。人力资源需求的层次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关系可以通过探讨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关系来说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势必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要求职业教育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因而可以说,技术结构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起点和层次。同时,产业技术水平的优化升级也要求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智力支持。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涵盖初等、中等、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是职业教育系统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外在体现,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人力资源需求变化

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是指人才群体中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比例构成,是职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横向结构,它包括专业门类结构的比例关系,以及专业门类与社会经济、科技、生产、就业之间的联系。合理的专业结构要求人才群体内各专业人才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专业门类的横向结构决定着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和专业结构本身的发展。专业结构按其目的和标准的不同,可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要素,如各学科专业分类、各种类型人才、不同层次级别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职业教育不可能为每一种职业培养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时,一般把与工作岗位要求相近的职业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定的专业设置或弹性较大的课程实施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对职业教育师资、设备、课程、教材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显然,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受社会生产分工和社会职业结构的制约。衡量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尤其是专业人才结构是否与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相协调。因此,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关系到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是否协调的关键。

以贵州省高职教育专业为例,现有高职专业构成比例与贵州实施“三化同步”战略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明显不太吻合,传统热门专业比例偏高,而适应地方优势与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比较缺乏。如矿产、化工、原材料、烟、酒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较少。贵州是个矿产资源大省,但贵州高职教育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的构成比例却很低,相关专业人才极度缺乏,这都不利于贵州“三化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应以“三化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着眼点,明确专业调整目标,以专业布局和结构为抓手,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最终引导职业院校逐渐形成与人力资源需求相吻合的专业建设格局。

三、“三化同步”战略视野中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在“三化同步”战略视野中,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运行机理体现在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结构、职业教育程度与人力资源需求层次等方面。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间的协调发展不仅包括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或元素间的协调,还包括职业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信息交换等方面为实现良性发展而协调配合的动态过程和结果。谋求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在整个动态系统的分析框架内,调整多元供求主体的发展策略与利益关系,使它们能保持一致,从而实现系统运行的整体目标。

(一)供需机制――构建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机制

构建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机制是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枢纽。供需机制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复杂关联。它对就业和职业教育起着导向和决定作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和聘用过程。②通过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这种重要的人力资源被配置到不同行业、企业及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供求“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连续变动的动态过程。正是这种变动,才使人力资源在不同的地区、行业和岗位中得到合理配置。③不同工作岗位引起了劳动分工,也促使了对不同职业劳动力的需求。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劳动内容和劳动性上,不同职业之间互相替代的可能性比较小。无论何种性质的劳动,社会分工对劳动力的需求都有很强的特定性,要求劳动力的供给必须与相应的工作岗位相对应。为此,建构以市场供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搭建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之间桥梁的关键。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产业性双重特性,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主要是通过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协调来实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化运作。④职业院校必须首先明确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质量、专业等信息,进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的人才,最终达到与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需求基本协调的理想状态。以贵州省2009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状况为例,从职业需求供给人数来看(见表1和表2),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与服务业人员的求人倍率分别是1.1和0.63。与2008年相比,商业和服务业人员需求量明显增加。而从技术等级分组的供求情况来看,职业资格五级和中级专业技术的求人倍率有显著增加,这些都与产业优化升级和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密不可分。

(二)培养机制――构建互利双赢的多边协作机制

考虑到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发展所涉及的四大主体――职业教育机构、企业、行业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复杂关联性,我们不妨构建一个由四者共同协调构成的多边运行机制。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供给失衡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人力资源结构不对称所引发的外延性问题。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的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错位,引起供需矛盾。当前我们单纯地将职业教育发展错位之责归咎于职业院校本身,殊不知这是由于缺乏多个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协调与大力支持导致的。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决定劳动力的类型结构。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使职业教育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有益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学校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使职业院校的办学进程与产业、行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同时,我们还应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不断把就业指导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中。

为了有效达成这一目标,职业教育机构、企业、行业以及政府机构这四大主体可以构建以制度协调为前提的行政协调、实习单位协调、职业院校协调等协调机制,借以通过制度协调机制来保障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间的互动运行,消解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责权不分的弊端,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合理分配与流动;借以通过行政协调机制来作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间有效沟通的形式,最终保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沟通和协商;借以通过实习单位协调机制来促使市场运作机制之作用得以真正有效发挥,进而实现市场与职业教育的“无缝衔接”。⑤

(三)调节机制――构建资源优化的统筹管理机制

高等教育需求行为决策总是在比较成本和收益的得失中做出决定的,各种教育的收益率若不反映经济发展条件,那么,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会不利。⑥职业教育也是如此。市场调节是必要的,但仅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可能会导致出现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失调的局面,尽管市场调控机制是职业教育运行与发展的首要的、决定性的调节机制。为了避免这一格局的出现,我们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同时,应努力挖掘政府调控机制的潜力,不断激发政府调控机制在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调适活力。虽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辅的,但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我们完全可以从宏观经济态势上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并制定出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还有利于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定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与未来经济产业发展有关的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统筹指导。

根据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理论,劳动力的预期收入与其流动成本的核算结果是其决定是否迁移的根本因素,劳动力的预期收入与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和个人实现就业的能力相关。⑦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在充分发挥政府调控机制的调节作用的同时,还应适时考虑到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在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调节作用。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兴趣以及发展规划是变化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根据个体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意向对其施加影响,并引导个体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需要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倘若个人的职业兴趣与社会的需要不适应,会引起人力资源的流动、再培训和新的职业选择。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的调整以及在职培训等途径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从而对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来满足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实现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人情感等因素在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调节作用,最终在充分发挥个人因素调节作用的过程中,以人才供需均衡为基础,以人才供需结构类型匹配为关键,以人才质量为核心,构建起以市场调节为中心、以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协同控制机制,进而充分保证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需求间的协调发展。

(四)反馈机制――构建人才培养的多元沟通机制

随着技术进步、产业优化升级和生产体系的发展,职业的种类和层次不断增多,一些职业的难度加大,职业的相关性、变通性加强,这一切不但要求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水平有相应的提高,而且还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层次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构建人才培养的多元沟通机制的目的就在于拓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沟通渠道,借以有效发挥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企业、行业等主体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作用,进而充分保证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最终真正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满足人力资源需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功能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仍比较落后,还仅限于有限的信息收集、,缺乏对就业信息、就业形势的科学分析与预测。为了有效地拓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沟通渠道,职业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要依靠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来了解毕业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等供需信息。而为了充分保障这一信息传递机制的有效作用,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具体而言,我们不但应努力搭建“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平台,进而切实保证信息资源共享愿望的实现,而且还应通过提供信息平台等方式把信息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从而使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信息能够反馈到教育系统中去,最终使各职业院校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需求动态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情况,进而将这些信息作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

[注释]

①刘春生,郑锁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56.

②蒋凯,陈学飞.劳动力市场视角的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6):107.

③蓝劲松.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

④周明星.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3(1):18.

⑤林克松,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106.

⑥罗晓东.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经济职能[J].经济评论,1995(1):22.

⑦李秉龙,李.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收益与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10):38.

上一篇: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成熟度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下一篇:杜威的兴趣理论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