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兴趣思维理论的教育启示

时间:2022-10-22 02:31:03

杜威兴趣思维理论的教育启示

[摘要]思维是决定人类行为活动结果的先导。单纯从自然主义个人发展出发的思维,不能为个人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抑或依凭社会本位的教育思维会束缚个人思维能力的发挥。杜威的鸿篇《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阐发了兴趣思维学习理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为现代课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兴趣思维 学习方法 社会进步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量新现象新知识不断涌现,为我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空间。同时社会的迅猛发展也给当代教育带来十分突出问题,单纯的学校教育更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杜威在批判地汲取各种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系统的阐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其中,杜威充分认识到了兴趣思维在教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认为兴趣是和每个人特别是儿童的能力、需要、和爱好紧密联系的。杜威认为,兴趣和关心就是指自我和世界在一个向前发展的情境中彼此交织在一起。感兴趣就是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一对象,或置身于某一对象,也就是保持警觉、关心、注意。杜威兴趣思维的素材源于广阔时空背景,具有广阔的社会视野。杜威理想中的教育活动应该是,教师引导主体的学生在主动兴趣思维的前提下,把自己要学习或解决的问题与时空范围内经验知识广泛的联系起来,解决当前的问题,丰富经验,产生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好奇心和问题兴趣的过程。它能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它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协调个人和社会及个人和知识经验的关系的能力,既有利于个人自身的发展,又能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它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现代课程改革的圭臬,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正确的认识兴趣思维学习的重要性,对推进我国教育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兴趣思维学习: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

首先,杜威认为:“兴趣思维能增加学生情景学习的意义”①(情景就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广阔社会时空背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整体和长远上联系地把握事物深层次的含义,并在综合的学习活动中,把许多感觉印象归纳成新的观念,把其发展成为富有实际意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在情景活动中形成的能力主动迁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因之,学习活动前后联系变得越来越广泛密切,学生主动获得的感悟就越多,协调和反应能力就越强,获得的能力越能有效地完成其他活动,使学生成为时空范围内广泛联系的主动学习的主体。

其次,“兴趣能主动的地吸引学生积极实现目的”,②为学生获得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是学生拓展任何有目的的活动经验的根本动力。实践中,它能引导学生把学校教材有机融入到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去,主动把前人的经验知识有选择的汲取到自己的学习构建和经验改造当中去,这样学习的东西才会既有扎实社会的根源,又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并蕴含不断拓展的外延。它是实现活动目标的逻辑基础,它能帮助学生揭示知识经验与日常生活材料之间的隐蔽联系,生动的兴趣思维能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分析与理解的能力,使学生主动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提炼学习素料,提出发现有待研究和学习的新问题,逐步提升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完善探究新知识新理论的方法。

再次,世界的差异性和统一性是共同寓于现实生活的,“兴趣思维能引导学生主动对现象和问题进行对比分析”③,发现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必然联系,减少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隔阂,提供积极的思维动机,“使学生主动把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与其校外的情景活动有效结合起来④”。使学生从记而不解的应付中解脱出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能使学生甄别出蕴藏已存知识经验的启迪作用,进而把“激活”知识因素的能力演化成不断改造改组经验的能力。“兴趣思维不仅可以使学生避免单纯课本的单调和枯燥,而且可以使他们能在愉快获得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得到一种超乎生活技能的精神满足”⑤。这是保持他们生活和学习兴趣的源泉,也是提升他们自身判断力,并激发他们首创精神的有效源动力,鼓励他们不断用充满社会生活性质的事实和原理去探索人类本能和奥秘。

最后,“兴趣思维活动能激发学生在当前的活动中对未来活动结果的主动预测,使其主动去寻找知识,主动将经验和不断变化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其在整个活动中保持高度专注的心态,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达到自己目的。从而可以避免把学习变成被动堆积知识,以致僵化学生大脑⑥”。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知识的学习,要比外界强迫他们去学习的东西要体会的深刻的得多,它是学生从微观上分析问题的显微镜,从宏观上把握问题发展方向的望远镜。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传授前人以创造的知识,而更在于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兴趣思维能够让他们在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对现在的知识进行重组创新,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学习是最富有成果的,这也是培养科学泰斗的必由之路。

二、兴趣思维:教育改革的依据和方向

(一)中外教育改革回顾

当今虽然我国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改革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引起了教育思想的更新。但依旧没有实质性突破,依然没能脱离高考的指挥棒,应试教育模式愈演愈烈。虽然这是从我国是人口大国出发做出的战略决策,是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它却在客观上抹煞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诚然,以兴趣思维为主导的教育改革,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诺贝尔将获得者,但它却为真正的人才的出现打开了希望的大门。一个没有兴趣思维的人,在生活学习中不可能有新的见蒂,同样,一个没有兴趣思维的民族也是一个不可能是有创新发展的民族。

纵观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它们的教育很早就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不断拓宽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对人的思维和认识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兴趣思维的启发。毋庸置疑,这为近现代西方科技的飞速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思维基础。这也是使得当今欧美成为诺贝尔奖的摇篮。近代的日本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也学会了用“西方人的脑袋思考问题”,这也是日本也频频出现诺贝尔得者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使中国大陆成为“诺贝尔”的“罪魁祸首”。诚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得诺贝尔奖,但它能从问题的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和生存能力。

(二)兴趣思维在课程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兴趣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学校要把引导培养其兴趣思维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历练其从心里上和行为上把握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不唯上不唯书,逐渐养成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兴趣思维学习的重要意义。学校要有意识的地为教育选择适当的情景环境,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间接地学习过去的知识经验,拓宽并丰富当前的知识经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习的动机⑦。翟晓楠 论杜威的“兴趣”观及其教育启示,网络财富2008(12))对于学校设置不了的情景,学校要在权衡社会大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开拓联系现在的空间,并和广阔的环境建立活生生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资源和信息。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兴趣学习的基础上发散思维,积极发现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这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没有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没有兴趣就发现不了新问题,创造不出新知识。

兴趣思维是和正确的引导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而不是忽视学生的兴趣,打乱学生的思维。“学习不是告知与被告知的活动,而是一个主动的兴趣思维的建设过程”⑧。被动接受会使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动机和积极预测的方向。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为获得外在的认同和赞扬而去模仿别人,置自己的主观兴趣思维于乌有,而是要根据当前活动的变化来积极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老师的小红花永远诱导不出诺贝尔,兴趣体现着作为主题的学生与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而并非单纯的情感满足⑨。因为单掉的毫无兴趣的模仿只能流于表面和暂时的赞扬和许可,而对学生本身的发展和活动的延续几乎没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学生能在兴趣活动中主动的观察和审慎的选择,自然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进而为学生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一味地盲从也会扼杀兴趣思维,因为它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改造经验,学生不能在生活本身的情景中达到一种主动学习的境界。

教育活动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兴趣思维的建设的过程,使学生能直接地继续不断地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使学生在真正的兴趣思维刺激下解决个人所面临的问题。兴趣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⑩如果教师忽视兴趣思维的积极作用,就是对教育功能的误读。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把过去的经验和认识通过兴趣学习思维和现实的联系起来,把已有的知识组织到当前的经验改造过程中去,并为其提供广泛的和相互联系的素材。并使其在适当必要的条件下起作用,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发现和认识事物新的联系,把环境的具体变化和自身活动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思辨的兴趣思维是使学生成功地保持自身和外界各种事物的联系的有效途径。

“课程的选择不能仅限于满足简单的讲解,更要兼在顾学生兴趣的同时满足社会的需求,要以实现共同社会生活目标为目的⑾”,即学校课程材料的选择不能仅限为了简单讲解的方便,更要关顾学生兴趣趋向。而有意把陈旧的东西编成看似新的材料,组织大量孤立的课题,忽视和隔断学生的现实兴趣思维,仅仅流于用附加的知识去填充学生的头脑,结果使学生对材料感到呆板无趣。也许这样的教学能授予学生某些技能,但没有把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和活动的过程联系起来,没有把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生活结合起来,因为过去的经验材料和现在的情景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兴趣思维是人们用新思维洞察新问题新现象的起点,是获得知识连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把书本知识和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学校有针对性的组织具体情景活动,“但这种活动绝不是流于娱乐消遣,或限于掌握某项技术⑿”,而在于扩大和丰富经验的范围,并保持心智发展的兴趣活跃有效。学校兴趣思维活动必须基于现实情况,应该是以已正在进行的事情的研究为依据,还应充分考虑所处情境的各种因素,保证活动过程的灵活性,以应对新的变化。反之,活动结果就不能对经验和环境产生有益影响。因此应该根据受教育者个人特有的活动和需要,最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争取达到社会效率与个人发展同行的目的。

教师要主动从兴趣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把握学科教材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形成,使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现更多的“兴趣材料”。鼓励学生在地理和历史范围内系统化的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能丰富人的经验,而且能为激发构建兴趣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广阔联系。“自然是社会变化的媒介,它能提供原始的刺激,使我们的心智能脱离习惯的单调⒀”,它也是向未知前进的理智出发点。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与社会习惯及理想之间的联系,既不能为学习教材而学习教材,也不能只为兴趣而兴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转变学习观和思维模式,把现有的知识经验积淀成进一步开拓学习和探索思维的有效资源。唯有这种学习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存在。

总之,学校教育只有注重培养学生能动的兴趣思维,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基础,提高学生思辩能力与创造力,才能使其具备广泛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应对未来加速发展的科技与社会变革。

三、兴趣思维: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世界各国对社会发展本质认识的变迁,科技创新成为左右国家发展的唯一出路,而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在于教育思维方式的创新。兴趣思维成为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加快社会变革的重要思维方式,“是正确认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关系的关纽带⒁”。因为只有兴趣思维才能把情景环境中的事物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才能把人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有效统一起来。

源自社会情境的兴趣思维能间接影响社会成员养成一定的心理理性倾向,一种交往的经验方式,换言之,就是共同形成理解事物一种方法,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参与公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为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方向有意义,这样的人能在时空内扩大范围”⒂。这样的社会能够发挥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循序渐进的全力以赴的使经验得到丰富,从而使我们能有效地共同参与联合的活动,获得一种合作的默契,使个人适应于应对未来的需要,进而提高主动作业的社会效率”⒃。社会效率的取得是通过激发个人兴趣思维,积极利用个人的天赋能力取得的。兴趣思维的社会化,能够打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把时空范围内的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使个人能够主动相互传授知识经验。一方面,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更好的引导人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能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兴趣思维的有效发挥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即把有各种特长才能的人合理调整分配到各个岗位和组织中,进而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调节社会各系统的人才结构,最终改善效率、水平,提高社会机构的整体功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它展现个人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追求广泛联系的特异品质,激励个人形成特意的人格,以此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注释]

①(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②(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③(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④(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⑤(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⑥(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⑦翟晓楠,论杜威的“兴趣”观及其教育其实[J].网络财富,2008(12)

⑧(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⑨翟晓楠,论杜威的“兴趣”观及其教育其实[J].网络财富,2008(12)

⑩应茹琴,论杜威关于“兴趣与训练相统一”的主张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1)

⑾(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⑿(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⒀(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⒁(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⒂(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⒃(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做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南宁)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试对策 下一篇: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