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关“重庆钉子户”新闻

时间:2022-03-22 05:43:24

读有关“重庆钉子户”新闻

今年4月初,为世人瞩目的“重庆钉子户”事件终于以和解的结局而落下帷幕,这一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也是值得称赞的。现在,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新闻媒体对此事的报道,解读其中的某些现象,颇有可供玩味之处。

玩味之一,报道前期的记者倾向

当重庆九龙坡的拆迁“钉子户”与当地开发商(其背后是房管局与地方法院)对峙三年、旧房几成“孤岛”的事被披露后,顿时全国各地的记者云集重庆,密切关注着这起纷争的进展与结局。这些记者都是代表媒体前来采访的,而新闻媒体又都是官方或半官方的,但是他们对此事的态度居然大多站在“钉子户”一边。以固有的思维方式看,好像他们都丧失了“是非判断的能力”和“正确的立场”。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干脆“打破天窗说亮话”。这些年来,随着各地城市改造与开发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旧房被拆迁。本来,地方政府理应站在公正的立场,来协调开发商与动迁居民的利益关系。然而他们为了政绩与自身的利益,往往与开发商串通一气,共同对付被拆迁的居民。于是形成了力量对比悬殊的两方:一方是拥有巨大财力的开发商与掌握权力的政府官员;一方是一群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一方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王法”和各种各样的内部动迁政策;一方处于信息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

与此同时,大众媒体作为民意的重要渠道,本该反映百姓的利益与呼声。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动迁中的纷争成了新闻报道的,媒体噤若寒蝉。在此情形下,在动迁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百姓诉告无门,只有“上访”一途。但是这条仅有的路也被堵住了:地方的有关部门对此不是先倾听百姓的声音,为何上访?原因何在?基层工作存在什么问题?而是不分是非曲直,先入为主地将其视为“影响稳定大局”的“不安定因素”,是“刁民”,从而采取了各种强行手段予以压制。老百姓在这样到处碰壁的无助困境中,什么样的“过激行为”不可能发生呢?

住房本是人最起码的挡风避雨、安身立命之所。记者的采访虽是职务行为,但他们回到家里也是普通的百姓。也许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动迁”给百姓带来的切肤之痛。聚焦“重庆钉子户”事件的记者们的同情倾向,或正是这种社会情绪的真实反映与流露。

玩味之二,“重庆钉子户”最后达成协议的背景

最后达成协议的具体安置内容是:在相应的区域内实物安置商品房一套,价值为306万,业主除了需支付与旧房的差价46万之外,还获营业损失的补偿90万。两者相加为350万,仍在开发商所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这个结果的取得并不简单。从客观情况来看,业主的旧房在最后被法院裁定(支持当地房管局搬迁裁决)执行拆除的关键时刻,是各地记者的云集关注和物权法的恰逢颁布,促成了这一善始善终的结果。其实物权法所涉的范围甚广,也包含着很深的法理。百姓不可能弄清其中的所有关键与所有问题,但最简单要紧的一条却是大家所明白的,这就是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容侵犯,它将与国家、集体财产一样得到保护。各地的城市动迁居民,在困境中对这部物权法的出台,真如大旱之望甘霖,以致将它直接拿来,当作赖以抗争的法宝。重庆“钉子户”当场就在屋顶,挂出了“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标语。

在这一为中外瞩目的僵持中,它已经不再是一起普通的拆迁纷争,而是非常实际地考验着刚刚通过的物权法,究竟会对公民的社会生活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它使对峙双方的力量发生了变化,使得“钉子户”的抗衡得以维持。假如没有这样特定的事件背景与众多媒体的关注,这座九龙坡的“孤岛”恐怕早已被强制执行了。

玩味之三,报道后期媒体的故态复萌

“重庆钉子户”事件平息后,媒体采访有关理论界的专家发表对此的看法。报道强调了专家的意见,认为公民维护自己的权利应该有度,不能“漫天要价”。也有媒体报道,有关政府部门表示,莫无限放大诉求。这些报道给人的感觉好像仍然是百姓的错,是百姓难弄,不讲道理。

专家的话当然没有错,然而这样的话有什么意义呢?“漫天要价”历来是个贬义词,也是社会是非判断的一个常识,无需加以强调。专家倒应该深入分析百姓在动迁过程中为什么会“漫天要价”,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多年来在各地的动迁中,动迁户拖延不搬的(不论是有理还是无理),大凡都能得到优于先搬迁者的安置待遇。客观的事实正在不断地“教育”百姓:老实会吃亏,当“钉子户”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利益。这种动迁的弊端也反映出安置谈判中巨大的伸缩余地,就以“重庆钉子户”事件而言,开发商当初对其旧房的评估为247万,凭什么可以一下子增至350万?又凭什么可按照“拆迁方案”外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他不当“钉子户”,这增加的利益岂不是白白损失了么?而且这种“优待”,对那些先搬的动迁户是否形成了新的不公平?

另外,动迁方与被动迁的居民之间往往存在彼此消长的利益关系,克扣被动迁户的安置面积或安置货币,相应就是动迁方的实利。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动迁方在丰厚利益的驱使下,必然会采取种种掊克的手段;被动迁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自然也会“漫天要价”。因此,“漫天要价”,实是百姓长期来被这种动迁手段所“调教”出来的。他们只能用这“漫天要价”的无奈方法或者说策略(所谓“头戴三尺帽,准备砍一刀”),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些造成动迁矛盾尖锐、民怨沸腾的原因,媒体何尝实事求是地公开反映过呢?

玩味之四,仍是新闻禁锢的阴影

事后的许多相关报道,好像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动迁与物权法的联系。相反,“央视新址一‘钉子户’被强行执行”的报道赫然在目。这很令人担心,物权法将来实施的情况究竟会如何?一是物权法今后是否也会纸上谈兵,规定的是一套,实际又是另一套?在现实生活中,权大于法、有法不依的事情实在太多。二是物权法需要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来配套,在这些配套法规尚未制订好之前,动迁中侵害百姓利益的事发生后怎么办?比如有专家就表示,目前法律对何谓“公共利益”并无明确的界定。因为在城市改造中,是出于“公共利益”还是出于“商业利益”,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是不同的。在“重庆钉子户”事件中,拆迁是否出于“公共利益”,就是双方争执的一个焦点。

新闻报道仍然缺少对以往动迁政策与手段的检讨与反思,诸如那弊端丛生、广为人们诟病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如何看待?怎样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合法的好机制,从根本上杜绝“钉子户”与“漫天要价”现象的产生?在媒体上,多的还是倾向于官方的对于动迁户今后可能“漫天要价”的批评意见,少的仍是广大百姓的呼声与要求。

或许这类内容的报道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一些压力,然而有些压力又有什么不好?我不明白,广大百姓的合理意见和要求大众媒体可不可以报道?应不应该报道?诚然,百姓的意见不会像歌功颂德的那样入耳中听;反思检讨自己的工作也不会有像谈成绩那样的好感觉。然而既然行使着国家的权力,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倾听百姓的意见、检讨自己的问题,正是承担责任的题中之义。地方政府有些压力,公仆们才会兢兢业业地“权为民所用”;地方政府有些压力,公仆们才会实实在在地“利为民所谋”。没有批评的声音而实际民怨鼎沸,有批评的声音而使公仆勤政为民,是哪种状况更有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呢?

网上有人评价“重庆钉子户”事件是“一个伟大的标志性的事件”,倘若从某种意义上去认识,或许有它的道理。因为这事件给了那些无良法规存在的现实一个震动,给了人们一次民主与法治的熏陶,也给了大众新闻媒体更多的思考:我是谁?我应该为百姓做什么?

上一篇:历史与新闻 下一篇:“杨家坪拆迁事件”的传媒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