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实验班导师制功能定位与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22 04:08:0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实验班导师制功能定位与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实验班导师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发展,国内高校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各个专业领域中的杰出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班导师制的功能及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并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导师制;试验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67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1

0 引 言

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的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为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及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很多高校创办了符合其培养方向的实验班。但这些实验班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班导师制的功能及如何完善导师制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实验班导师制的功能定位

1.1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含义

创新创业型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并勇于承担创业风险,对商业机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创业保持着持续热情,并为此投入知识和技能来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人才。

1.2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具有坚实思想基础、扎实理论功底、较强实践能力,具有高度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1.3 实验班导师制的功能及作用

1.3.1 实验班导师制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验班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及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系统学习、系统分析的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师的重要作用不在于传递给学生多少信息或是教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传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2 实验班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提供指导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导师制可做到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进行教学。导师通常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导师和学生间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这是在传统课堂中难以实现的。通过这种方式,导师实现了对学生的指导,并建立起师生之间的默契及相互信任的关系,导师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3.3 师生间和谐及平等的教育关系

导师制的实行加强了导师和学生间的交往,促进了良好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双方能更加有效地沟通交流,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导师应积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并从中去粗取精、辨析真伪的能力;另一方面,导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还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引导者,导师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并对学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进行具体的指导。

1.4 实验班导师制的体系建设

导师制区别于传统的班级教学制度,它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为了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度,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保障导师制正常进行的措施。

1.4.1 加强导师制实行的制度管理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导师制能有效实行的保障,学校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导师管理制度,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科学规范。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保证导师制实行的科学性,使制度的内容和教育教学规律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还应切实地考虑教师及学生的意愿及需求,使学生能从中受益;同时,在导师制的实行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

1.4.2 把导师制度的评价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导师制得以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使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不仅是发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改进完善。

1.4.3 采用正强化的激励机制

正强化的激励机制是当导师的行为符合社会及学生的需要时,通过奖赏的方式来鼓励和发扬这种积极的行为,以使其继续保持下去。导师制实行过程中,这种做法能调动起导师的工作热情,对其起到激励作用。导师作为知识分子,在工作中更注重是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在结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方面的奖励。

1.4.4 增加导师遴选制度作为补充

导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业务能力,导师的作用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运用能力。因此,导师应全面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熟悉相应的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关事项。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去引导学生,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及知识渊博的导师,会对学生的学习甚至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吕秋丰,靳艳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1).

上一篇:推荐读物:《万花筒》 下一篇:森林里的“红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