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规律

时间:2022-03-22 02:27:31

课堂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67-03

课堂教学需要遵守课堂教学规律,什么是课堂教学规律?现在的教育学只有教学原则,却没有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规律必须建立在物质属性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人文属性的心意上。《禅的学说》论述了智能体物理学,论述了意识荷是人体内的智能物质,论述了人的智能活动要以意识荷为物质基础。下面就以意识荷和意识场的物理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论述课堂教学规律。

教育学总结了下列七条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教学七原则是教学的理论指导,不能指导具体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规律就能规范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规律是反映课堂教学遵循智能物质属性的客观运动变化规律。教学规律有很多说法,有人总结四条教学规律:简捷律、育人律、发展律、二主律,也有人把言传、身教称作是教学规律等,这些论述都没有建立在物质属性上,只是从教学的做法、功能、意义、属性等作论述,不能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不能称作是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规律是建立在智能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的基础上的,是以课堂教学为理论主体、针对课堂教学的活动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遵守智能物质活动属性的客观规律总结。

一、课堂教学规律的基本理论问题。

1.课堂教学的理论主体。

课堂教学规律与学校教育规律是不同的,明显不同的是两者的理论主体不同,课堂教学与学校教育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主体。课堂教学是发生在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事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双边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理论主体,教师与学生分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要素。“二主论”中所讲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与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互动合一的理论主体相违背,不能把学生称为课堂教学的理论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理论主体,教师是施教活动的理论主体。课堂教学、学习活动、施教活动是不同的教育概念,三者的理论主体不同。

明晰课堂教学的理论主体,对于课堂教学规律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主体内部各要素都有其活动属性,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则遵守智能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课堂教学规律是课堂教学各内部要素遵守智能物质属性的运动变化规律。

2.课堂教学的三要素。

课堂教学首要目标是教师教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教师、教材、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要素。

教师是施教者,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首要目标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材是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材知识通过教师为桥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学生是受教者,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首要目标是学习教材的知识。

3.课堂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

根据智能体物理学,人体含有智能物质――意识荷,意识荷在意念力的作用下在意识空间做场性分布形成意识场,课堂意识场是师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心灵信息互动的物理介质。

意识荷具有灵感性,意识荷在禅定的一元意识场中灵感性最高。禅悟是意识荷灵感性对一元意识场中意识信息能量因子的感知,心传心是意识信息以意识场为介质的心意信息传递。在课学教学活动中,把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传递建立在意识场的物质基础上,让教学内容能以意识荷为介质进行心与心的信息传递,教师艺术性地建立师生之间的同性同息的意识场,产生知识信息传递的心意共鸣,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这就是课堂教学信息互动的物理构建。

言与意,老师讲课的语言必须被学生理解,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心意信息,这是言需化意。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发出语音信息的同时,以意相随,同步发出心意信息,这是老师在课堂空间中组建意识场,学生听课领会老师的语音信息的同时,心意中同步形成知识信息的意识场,老师与学生的意识场同步叠加,则发生课堂上同性同信的心意共鸣,老师与学生形成富有情感的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以知识为纽带的心灵的互动,教材知识需要转化为心意信息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4.课堂教学三要素的属性。

教师要素的属性:教师是施教者,教师把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把全班学生的思想意识统一到课堂教学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构成合一的课堂教学。

教材要素的属性: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标的,是教师授课内容的原料。教材决定着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发展的方向,教师需要依纲靠本进行教学,教材比教师更能决定学生的成长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相同知识开展思想意识活动,共同构建起同一维度、相同信息的课堂意识场。

学生要素的属性:学生是受教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材知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只教不学或只学不教都是单边课堂。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双边互动,才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三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智能体物理学,教材的文字信息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大脑的意识活动,形成意识场的意识信息,才能完成教材知识向学生知识的转化。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知识开展相同维度、相同频率、相同信息的思想活动,在课堂意识场中产生同性同息的知识共鸣,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做好课堂意识场维度、频率、信息的和合就是课堂教学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课堂教学的五个功能性环节。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材知识通过教师桥梁转化为学生知识的教学过程,课堂的内容是肉眼看不见的知识转化,课堂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课堂教学是要完成知识转化的功能性任务。根据课堂教学的功能性任务,划分出课堂教学的五个功能性环节:组织课堂环节、课堂意识场生成环节、知识心意信息的生成环节、知识意识流的生成环节、知识转化生成环节。功能性环节是不以时间空间进行划分的,也不以知识的演绎进程进行划分,是以课堂教学的功能属性进行划分。

(一)组织课堂环节。

人的意识场是多维度的,不同学科、不同议题、不同关注点都属于不同的意识场维度。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同一维度的意识场开展思想意识活动的过程,是以教材知识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思想意识信息,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统一到教材知识的同一意识场维度的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上课不专心、注意力分散、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都是破坏课堂意识场维度,教师的组织课堂是要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意识统一到教学内容的共同意识场维度当中。

学生的意识感受是开放的,容易受各种信息干扰而产生注意力分散,然而学生的意识又是受课堂意识场环境影响的,保持学生在课堂上持续的专注,除了学生的个人意志外,需要依靠意识场的场力的定向作用,创造出适合学生专心上课的意识场环境。

1.影响学生课堂意识活动的外在因素:

(1)校纪、校风、班纪、班风。校风班风的形成是由于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形成的潜意识产生的共同的意识行为习惯。良好的校风班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自觉地专注到课学教学当中,形成同一意识场维度,达到组织课堂功效。

(2)教师的意念力与学生的意念力相吸引。让师生共同专注的意识活动产生相应的意识场,几十位学生上课专注于教师的思想行为产生较强的意识场,教师需理会这种关注作用,并对学生的关注作出满足学生意识需求的回应,这样,教师与学生的意识场力就能相互吸引。

(3)教师提供的课堂信息能满足学生的意识活动需求。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保持饱满的教学信息活动,学生就不容易分散注意力,并沉醉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4)在课堂教学中,从意识场的生成到师生场力相吸引,又以教学信息饱和占领学生的意识世界,促使师生双边互动合一,让专心上课成为学生的忘我意识活动,这就是完美的组织课堂。

2.组织课堂是要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的意识世界,组织课堂的物理原理:

(1)课堂意识场具有场强、场力、势差等物理作用,让学生感受课堂意识场场力的定向作用,产生专注于教学内容、专注于课堂活动的一维度的课堂思想意识活动,建立起师生相同维度、相同频率、相同信息的课堂双边活动。

(2)专注信息的意识场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全部,让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课堂心灵世界的全部,进入课堂的忘我状态。

(二)课堂意识场的生成环节。

课堂意识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意识活动把人体内的意识荷在课堂空间中作场性分布产生的。课堂教学的意识活动特点产生课堂意识场的特征。

1.课堂意识场的特征。

(1)同一维度场:教师与学生相互关注,共同把教材内容作为意识活动内容,形成相同维度、相同频率、相同信息的意识场。

(2)持续作用场:师生以教材内容的条理性做不间断的、持续的课堂意识活动形成不间断的、持续的课堂意识场。

(3)中等强度场:意识荷是人体的智能物质,中等强度的意识场最能进行人的意识信息的思维活动,弱场与强场都不能让人产生很流畅的思维活动。

(4)定向力场:教材内容条理性的目标指向形成具有场力定向作用的意识场。

2.课堂教学的意识场的生成原理。

(1)意识荷通过心意作用作场性空间分布形成意识场。课堂意识场可分为形成、平衡、持续、结束四种过程,形成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场不断增强的过程,平衡过程是课堂意识场的场强与师生心意支配力相平衡的过程,持续过程是持续的教学活动保持意识场的平衡状态过程,结束是师生停止教学活动的课堂意识场消失过程。

(2)课堂意识场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教学内容、共同的意识信息、产生同步的意识活动,形成一维度的意识场。上课开始,师生的意识活动不断进行,意识场则不断增强,场强不断增大,直至平衡状态。

(3)课堂意识场的平衡是由于课堂意识场的场力与师生共同的意念力达到平衡状态,意识场不再增强而趋向持续。师生的意念力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课堂意识场的平衡状态的场强不相同。

(4)课堂意识场的持续是需要师生不间断的课堂意识活动来维持的,课堂教学中转变课题、或中断话题都是使意识场不持续,转变课题是改变维度、中断话题是中止意念力作用,课堂意识场都不能持续。

(5)下课,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师生意识活动也结束了,课堂意识场也就随之消失了。

(三)知识心意信息的生成环节。

课堂教学要以教材知识产生的心意信息作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内容,教材的文字信息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意识活动才能转化为心意信息,知识心意信息的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转化的必要条件。

1.知识心意信息的生成。

(1)只有理解知识的内涵才能在意识活动中形成知识的意识影象,知识才能被大脑转化为心意信息。

(2)言与意,文字信息需转化为心意信息。教师对教材的文字信息是理解的,教师在讲课中凭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转化为教师的心意信息,学生领会教师的言语信息同时产生学生的心意信息,这样,教材的文字信息就转化为学生的心意信息,教师是知识转化的桥梁。

(3)同性同息共鸣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最佳传递。在课堂教学意识场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以教材知识为信息的同一维度意识场,这是属性相同的意识场,教师与学生的心意信息又相同,教师与学生产生课堂意识场的同性同息的心意共鸣,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的知识心意信息的生成原理。

(1)理解知识是知识意象生成的前堤,在理解知识内涵的心意作用下形成知识意象。

(2)通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心意活动,教材知识就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心意信息。

(3)意识场具有同性同息共鸣的物理属性,建立起课堂教学的一维同性场,相同心意信息的同息场,让教师与学生产生以教材知识为内容的同性同息共鸣。

(四)知识意识流的生成环节。

教材的学科知识是一个由各章节的知识点经过条理性的逻缉关系构建起来的学科的理论体系,每章节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一个组件,每章节的知识点又有其内涵和逻辑关系,把知识的逻辑关系转化为人意识信息的关系构建,就形成人的知识意识流。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解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并在人的意识活动中形成知识意识信息关系构建,才能形成了人的知识意识流。

1.知识意识流的生成。

(1)知识的意识世界是一种意识状态。禅学中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堤”就是意识世界的意识状态,其含义是人专注于一花或一佛,抑制其余的所有信息,把人全部的意识集中到一花或一佛的意识中,一花或一佛就成为了人的全部意识世界。同理,学生在课堂上专注于课堂教学,学生沉醉于教学内容当中,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意识世界的全部,这就是学生的知识意识世界。

(2)知识的条理性关系是一个意识演绎方向,意识场有场强、场力、势差等物理作用,在课堂意识场中师生的意识关注点的场强是最强的,教师按照知识的演绎方向施加意念力,就形成演绎方向的场力作用,学生受意识场场力作用,产生意识荷的定向运动。

(3)知识意识流:课堂教学中生成课堂意识场,生成知识意识信息,按知识的演绎方向生成意识场场力作用。课堂教学中持续的、不间断的场强、场力、势差作用就生成课堂教学的知识意识流。

2.课堂教学的知识意识流的生成原理。

(1)知识意识世界是在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并抑制其余所有信息的场景中形成的,是一维度的、没有杂念的意识状态。

(2)伴随着课堂意识活动产生相应的意识场,并有场强、场力、势差的物理作用,沿知识演绎方向施加意念力,就生成沿知识演绎方向的意识场场力作用。

(3)课堂教学中按知识的条理关系进行思维活动,生成整堂课持续的、不间断的知识意识场场力作用,就相应生成持续的、不间断的知识意识流。

(五)知识的转化生成环节。

课堂教学中教材的章节知识是以问题方式呈现出来,在学生意识中形成问题的知识意象,并以解决问题方式进行演绎变化,形成知识意识流。当知识意识流流到了问题解决的终点,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这是知识意识流的回流,形成知识意识流的闭合回路。学生理解了、明白了教材的知识,知识就转化成功了。

1.知识意识流的闭合回路。

(1)学习知识是学生的课堂活动目标。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科的知识特点与知识内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知识,这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

(2)渐悟与顿悟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渐悟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思维演绎,并作出结果判断产生的理解方式;顿悟是利用凝结心头的意识荷的灵感性让人产生突然间明白的理解方式。学习活动是渐悟的理解方式,科研活动更多需在顿悟的理解方式。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意识流是渐悟的理解方式产生的。

(3)课堂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点,这样,从提出问题起点走向解决问题终点就形成了知识意识流的闭合回路,这就是学生知识转化生成的理解。

2.课堂教学的知识转化生成原理。

(1)课堂教学是学习的求知方式,这是一种通过知识的逻辑演绎得到判断的渐悟理解方式,是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合回路过程。

(2)课堂教学中知识逻辑关系的闭合回路过程,同时也是师生知识意识流闭合回路的过程。当生成知识意识流的闭合回路,教材知识就成功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三、课堂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规律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要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智能物质的物理作用产生形成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以下总结七条课堂教学规律:

1.课堂意识场师生双边心意互动合一规律。

课堂教学是师生以教学知识为纽带的双边心意互动为主体。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关注产生相同维度有意识场,共同思考的教学内容又产生相同意识波频率、相同意识信息的同息场,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双边心意互动,形成合一的、不可切割的课堂意识场。

2.课堂教学师生意识场叠加生成加强规律。

师生相互关注,共同专注教材内容,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相同维度、相同频率、相同信息的意识场,课堂意识场是相同时间、相同空间的师生意识场叠加,意识场的场强得到加强。

3.课堂教学意识场场强、场力、势差形成的定向作用规律。

学生是一个具有意识荷的智能生命体,受课堂意识场的场强、场力、势差作用产生意识荷的定向作用,产生意识专注,专心听课的课堂意识场场力作用。

4.课堂教学知识意识世界的生成规律。

课堂教学中全部的意识信息都是教材知识,没有其它课外意识信息,学生的思想意识全部沉醉于课堂教学当中,教材知识变成了学生的知识意识世界。

5.课堂教学意识场师生同性同息共鸣规律。

课堂教学中师生相同维度的意识场、相同语调频率、相同的教材信息,在师生中产生同性同息的心意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课堂教学意识流定向运动规律。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意识信息按教材知识的条理性演绎形成意识流,意识荷随演绎方向作定向运动。

7.课堂教学知识转化生成规律。

课堂教学以提出问题为始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点,形成意识流回路,知识得到转化并生成。

四、课堂教学行为必须遵守课堂教学规律。

教育科学是一门行为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必须遵守课堂教学规律,然而所有的规律总是具有条件适用性,课堂教学规律也不例外,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创设适应的条件课堂教学规律才能成立。教师不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规律成立的条件,二是违背课堂教学规律。

有人会说,课堂教学规律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会使课堂教学僵硬化。这个问题需要从教学具有的物质与人文的双重属性进行解释,教学的课堂智能活动需要以意识荷为物质基础,这使教学具有科学性,总结出课堂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师生具有七情六欲的心灵感受,这又使教学具有人文性,总结出课堂教学艺术。意识荷是智能物质,意念力是改变意识荷运动变化的动力,课堂教学规律是规范老师必需用心做教育,只有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才能取得有效教学效果。

上一篇:激励、感恩思想品德教育之生命力 下一篇:高效英语早读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