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的评价研究

时间:2022-03-22 12:51:07

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的评价研究

【摘 要】技术转移是区域实现技术追赶及技术跨越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技术转移接受方角度出发,构建了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确立了指标权重,并运用基于均衡点的改进的TOPSIS方法计算了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然后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改善和提升安徽省技术转移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技术转移;绩效评价;安徽省;自主创新

一、研究背景

技术转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地区或经济系统间存在技术或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技术得以从一个地区或经济系统向另一个地区或经济系统转移;二是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技术转移是区域实现技术追赶及技术跨越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技术转移绩效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进行技术转移所输出和结果的情况,它是反映技术转移工作输出和结果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技术转移体系运行水平和质量。安徽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面临大好机遇,正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为主抓手,努力提升技术转移绩效。基于此,如何合理评价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对于解析安徽省技术转移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安徽省经济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技术转移有关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涉及技术转移中介、模式、环境、提供方、接受方、区域间、经济系统间、科技成果商业化评价等方面。本文将以上研究大致归为两类:技术转移自身含义角度和技术转移涉及因素角度。例如,从技术转移涉及因素角度,刘勤福等(2008)提出技术中介效率评价体系的齿轮模型,为政府正确评估技术中介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邹婧玮(2006)针对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科技中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技术转移自身含义角度,陈国宏等(2008)分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内涵及能力要素构成,构建了简洁的可操作的评价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李海超(2008)建立国防军工业技术转移成功度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八项定量评价指标,对国防军工业技术转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一些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面也作了相关研究。本文从技术转移自身含义角度出发,将目光聚焦于某一经济区域(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安徽省)的技术转移绩效评价过程。为便于分析,对经济区域的研究将站在技术转移接受方角度,并将区域间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三、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设计选取评价指标时遵循了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技术转移投入产出情况。本文技术转移绩效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为2009~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2009~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基于对技术转移绩效界定以及选取的研究视角,根据上述指标设计选择四原则,本文从技术转移平台、技术转移效果两个领域设计了32个评价指标组成预选指标体系。

1.技术转移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实际上是技术转移顺利进行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人力资源以及资金投入等,它是技术转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技术转移平台选取了信息化环境、资金投入、人才基础、技术转移中介四个领域层。信息化环境用邮电业务总量和每十万人口平均业务量两项具体指标来表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也是承接技术转移的主体,因此在资金投入和人才基础层均选取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应指标反映相关情况。资金投入此项指标划分为三个部分:科技总投入、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和高科技产业投入。技术转移中介是为实现和加速技术转移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因此选取专业技术服务业单位数、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单位数两项具体指标。

2.技术转移效果。技术转移效果是对技术转移所带来输出和结果的反映。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移进入某个地区,在该地区科技成果被直接投入到生产中或者经过研究开发进行二次创新再次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生产出含有该科技成果的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加速该地区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因此在该层选取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效益和技术市场水平三个方面来反映技术转移带来的效果。对初始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后,得到了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技术转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27个具体评价指标组成,分为目标层、领域层和具体指标层,可操作性较强,大致能够客观和准确反映某一时间段内不同地区技术转移绩效的情况。

表1 技术转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评价及其分析

1.技术转移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本文首先在专家调研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个指标的初始权重,然后根据2008~2011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熵权法求取相应指标的权重。最后,对两类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各0.5),得到修正后的最终权重。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指标体系权重

2.技术转移绩效评价方法选择。本文选取基于均衡点的

TOPSIS方法对技术转移绩效等进行排序比较分析。TOPSIS方法源于C L Hwang(1981),闫安等(2009)在传统TOPSIS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均衡点的改进的TOPSIS方法,以决策者给出的均衡点为参照,对传统的正、负理想点加以改进,从而较大改善了决策结果受备选方案影响的问题,尽可能地符合决策者的实际风险偏好,同时相对接近程度RC值也被赋予了实际意义,可以大致反映备选方案的实际水平。考虑到统计年鉴的数据特点,本文使用的均衡点为所有备评方案的均值点。

3.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分析。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得到如表3所示的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及其细分指标技术转移平台、技术转移效果的相对接近程度RC值。

表3 2008~2011年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及细分指标RC值

由上表可知,2008~2011年间,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平台和效果值都不高,整体水平较低。此外,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效果指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技术转移平台指标在2008~2009年有小幅波动,其中技术转移效果增长速度最大。四年间,安徽省技术转移绩效、平台、效果整体增幅分别为:0.730%、0.513%、3.71%。总的来说,安徽省技术转移效果增长速度显著。由于技术转移平台相对技术转移效果所占权重较大,下面将进一步研究细分的技术转移平台指标对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

表4 2008~20011年安徽省技术转移平台下层各指标RC值

如表4所示,2008~2011年间,安徽省信息化环境指标呈逐年增长趋势,资金投入指标变动范围较小,人才基础指标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缓慢,技术转移中介指标变化趋势最明显,增长幅度最大。由此可知,2008~2011年间安徽省对技术转移资金投入水平和人才基础无明显变化,但信息化环境有一定幅度的改善,而技术转移中介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起到了更为突出的作用。

五、对策与建议

1.与长三角地区互动发展,强化安徽省区域分工能力。安徽省地处泛长三角区域,在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上具有地理位置的延展性,其次安徽省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这一系列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成为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有利条件。安徽省要强化区域分工能力,积极参与市场分工与合作,努力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实现对接,促进自身发展与进步。

2.构建知识流动中介,提升技术转移及转化能力。构建知识转移型科技中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社会都将成为知识流动的行为主体。首先安徽要依靠现有高校、科研机构资源,大力发挥技术源头力量,长期可持续性地产出质高量多的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技术产品。还可以深入企业学习,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创造出更多推动企业发展、具有现实应用意义的技术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技术转移涉及内容范围有限和技术转移行为主体单一等方面的局限,从源头上为知识的不断创新提供环境保障,满足科技市场化需求,从而提升安徽省技术转移及转化能力。

3.引进、培育更多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充分利用安徽省境内的丰富科教资源,组织师资队伍编写专业教材,制定专业培训大纲,建立培训基地;通过培训班、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形式,为高水平、专业化人才及技术转移工作者提供交流思想、专业学习、相互启发的平台,从而培育更多具备专业化知识及能力的技术转移人才。

4.大力发展并依托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发展迅速、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等特点,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安徽省拥有包括合肥、芜湖、蚌埠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31家。科学规划安徽省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带动科技、知识转移,发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安徽省技术转移水平提高,从而加速提升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

5.制定及完善技术转移激励政策,提高技术转移主体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制定企业技术转移激励、扶持政策,从主观上提高企业技术转移积极性,通过技术转移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经济利益,从而从根本上带动安徽省进行技术转移。同时制定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科研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 考 文 献

[1]陈国宏,肖细凤,李美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识别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67~71

[2]李海超.国防军工技术转移效益评价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8,22(8):11~13,17

[3]刘勤福,董正英.技术中介效率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6(25):122~123

[4]邹婧玮.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科技中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分析

[D].安徽合肥:中国科技大学.2006

[5]朱远程,于玉斌.技术转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初探[J].经济论坛.

2009(8):4~6,19

[6]C L Hwang,K Yoon.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Springer,Berlin Heidelberg.1981

[7]闫安,裴凤,刘心报.基于均衡点的TOPSIS方法[C].第20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2009(8)[J].仪器仪表学报(增刊).2009(6)

[8]闫安,钱丹,赵惠芳.基于产学研的知识流动部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3):126~1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23100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0SK028)。

上一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B2C网络零售企业发展对策研... 下一篇:海峡两岸南海合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