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策

时间:2022-10-16 07:47:09

【摘要】1.1 化肥用量过大 1978年全省粮食面积618.7万hm2,化肥用量31万t,粮食单产2 392.5kg/hm2,粮食总产1 482万t;2013年全省粮食面积662.5万hm2,化肥用量338万t,粮食单产4 950kg/hm2...

安徽省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策

摘 要:该文分析了实行化肥减量增效的必要性,提出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思路、目标和措施以及主要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的模式。

关键词:化肥;减量增效;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07-02

安徽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化肥用量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因此,做好秸秆还田工作,对于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实行化肥减量增效的必要性

1.1 化肥用量过大 1978年全省粮食面积618.7万hm2,化肥用量31万t,粮食单产2 392.5kg/hm2,粮食总产1 482万t;2013年全省粮食面积662.5万hm2,化肥用量338万t,粮食单产4 950kg/hm2,粮食总产3 280万t。35年化肥用量增长了10.9倍,粮食单产增长1倍多,粮食总产增长1.21倍。

1.2 耕地质量与作物产量严重不适应

1.2.1 耕地肥力水平不高,保水、保肥能力差 据统计,全省耕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平均分别为18.5g/kg和1.13g/kg,属中等偏低水平;耕层速效钾含量低于100mg/kg(属缺乏)的面积达17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2%,其中速效钾低于75mg/kg(属严重缺乏)的面积达10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24%;全省耕地的有效硫、有效硼、有效锌不足的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6%、62%和49%;淮北地区pH值较高的石灰性土壤中有效锰、有效铁不足,江淮、皖南酸性土壤有效钼、有效硅、有效钙不足;耕层质地不适、结构不良的面积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2.2 中低产田面积大 全省耕地大体分为7等,以粮食产量计算,其中年均产量低于12 000kg/hm2的3~7等中低产田面积约为26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5%左右,而单产高于12 000kg/hm2的1~2等高产田面积约为14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左右,其中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沟)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土地平整、肥沃安全”的高标准农田面积更少。中低产田不仅肥力低,而且农田基础设施较差、配套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2.3 耕地土壤|量退化较严重 一是耕层变浅。近十年来,由于耕作方式的变化,部分地区连续实施少免耕和浅旋耕,致使耕层逐步变浅,耕层厚度由过去18~20cm下降到目前的15cm左右,导致土壤保水保肥性变弱。二是土壤酸化。全省pH小于6.5的酸性耕地土壤面积达234.5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4%,其中pH小于5.5的强酸面积达94.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1.8%。与20世纪80―9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全省酸性耕地土壤面积扩大80万hm2,其中pH小于5.5的强酸性耕地土壤扩大61.3万hm2。土壤持续酸化不仅会影响作物生长,而且酸性淋溶导致部分养分流失、部分养分元素有效性降低或无效。

1.3 是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在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靠拼资源、拼投入的方式来求增长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环境友好之路。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在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必须要把化肥用量减下来,农业生产效益提上去。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2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2.1 思路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为基础,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服务机制,转变施肥方式,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广泛应用有机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走高产高效、节本增效、优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目标 力争每年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25个百分点。

2.3 路径与措施 (1)路径一,大力推广新型肥料。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2)路径二,推进科学施肥。一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农企对接,开展大范围的配方肥进村入户。粮食作物扩展到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二是切实改进施肥方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技术,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3)路径三,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一是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使秸秆来源于田、回归于田。二是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鼓励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三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田、北方秋闲田光热和土地资源,推广种植冬绿肥、秋绿肥。在有条件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促进豆科作物固氮肥田。(4)路径四,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一是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结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推进土地平整,配套水利设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开展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平衡养分、质量修复,提高耕地内在质量。重点抓好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包括东北黑土退化、南方土壤酸化、北方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抓好污染耕地的阻控修复,重点是重金属污染和白色污染(残膜)。此外,还要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

3 秸秆还田的必要性分析

3.1 作物秸秆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1t水稻秸秆相当于主要化肥量,如尿素(46%)20kg、过磷酸钙(14%)9.3kg、氯化钾(54%)35kg;1t小麦秸秆相当于主要化肥量,如尿素(46%)14kg、过磷酸钙(14%)5.7kg、氯化钾(54%)19kg;1t玉米秸秆相当于主要化肥量,如尿素(46%)20kg、过磷酸钙(14%)10.7kg、氯化钾(54%)22kg;1t油菜秸秆相当于主要化肥量,如尿素(46%)19kg、过磷酸钙(14%)10kg、氯化钾(54%)36kg。

3.2 主要农作物秸秆大量剩余,秸秆禁烧工作,给秸秆还田带来了机遇 20世纪60年代作物秸秆用途:牛饲料,盖房子;燃料。现在先进的生产力――拖拉机,代替了耕牛;楼房、砖瓦房代替了草房;燃气代替了柴草。我省作物秸秆露天焚烧主要为四大粮食作物秸秆,如小麦、油菜、水稻、玉米。

3.3 农村劳动力结构有新的变化,秸秆利用主要靠机械粉碎还田 大量农村劳力进城务工,劳动力成本增加,因此,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是处理作物秸秆的最好途径。

4 主要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的主要模式

4.1 小麦(油菜)秸秆还田种植水稻 江淮之间28县小麦(油菜)秸秆还田示范,2007年起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2011年起每年33.3万hm2左右,效果很好。关键技术是干旋耕两遍,再放水平整后,栽秧。主要问题是农民增加了一遍旋耕费,生产成本增加。技术路线:小麦机械收获时粉碎秸秆分撒在田面上-撒施腐熟剂和肥料-旋耕机旋耕2遍-放水-平整田-插秧。油菜秸秆分撒在田面上-撒施腐熟剂和肥料-旋耕机旋耕2遍-放水-平整田-插秧。

4.2 小麦秸秆还田种植玉米、大豆 桥区淮河种业粮食产业联合体耕地面积153.6hm2,小麦、玉米秸秆已连续3年全量还田,小麦秸秆采取机械粉碎覆盖还田,秸秆直接覆盖和玉米免耕播种相结合,蓄水、保水和增产效果明显。该合作社推广秸秆还田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经济效益显著,与非合作社成员相比:每季增产小麦750kg/hm2,玉米100kg。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394.5kg/hm2,生产的小麦种子每1kg可增值0.6元,玉米每1kg可增值0.2元,平均收益增加7 500元/hm2。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优化,2006年土壤化验数据与2014年相比,土壤有机质由17.8g/kg提升到18.5g/kg,pH值由8.3降至7.9。蒙城县大豆原种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效果很好。全省约100万hm2夏玉米,可以全部利用小麦、玉米秸秆。主要问题是种肥同播机械少。小麦秸秆还田种植大豆,缺少对路机械,大豆播种行距小,要增加大豆播种行距。宿州市小麦秸秆全量机械粉碎还田有以下3种类型:(1)小麦机械收获粉碎秸秆-玉米免耕种肥同播;(2)小麦机械不限茬收获-灭茬机灭茬-玉米免耕种肥同播;(3)小麦机械不限茬收获-灭茬机灭茬-大豆免耕种肥同播。

4.3 玉米秸秆还田种植小麦 关键技术是机械玉米收获,粉碎秸秆;机械耕地、整地要细;氮肥多施一些。

4.4 水稻秸秆还田种植小麦 关键技术是机械粉碎水稻秸秆,霍邱县、颍上县利用秸秆灭茬机械,试验效果很好。主要问题是对路机械少。

上一篇:到底是上海人 下一篇: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济美兴贤”课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