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线索专题

时间:2022-03-22 03:38:06

记叙文线索专题

【专题阐释】

“千头万绪一线牵”,这一线就是文章的线索。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下列几类: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为了找出文章的线索,我们应该了解线索的两个特点:一是贯串全文,线索连接所有的材料,像串糖葫芦一样,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

阅读时,抓文章的线索一般采取看本质、看文题、看反复处、看抒情议论句、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等方法。

【文章阅读一】

天 窗

江南月

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粼粼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空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地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也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选自《都市文萃》2010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闯关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的句子。

雨点也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意。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4.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分析一例。

《童年》 《名人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文章阅读二】

错也是对

刘墉

小时候,父亲常教我写毛笔字,每当我写到一半,对其中一笔不满意而懊恼迟疑,父亲总会安慰我:

“上一笔没写好,可以用下一笔去救。练字的人,不但要会写好,还要懂得救好。因为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譬如一个人写‘太’字,第二笔写歪,别人认为没办法写好,却见他将最后两笔也改了个角度,结果不但漂亮,而且妙极了!”

父亲还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出巡,到了西湖,灵隐寺的主持求皇帝写幅字,康熙原想题“灵隐寺”,但落笔时不小心,将“灵”字上面的雨(繁体字的“灵”字上面是“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纸幅有限,怎么也不能把“灵”字写完,旁人都捏了把冷汗,却见皇帝气定神闲,大笔一挥,改写为“云林禅寺”(繁体字的“云”字上面也是“雨”字头)。那幅字至今仍挂在西湖,大家只觉得笔飞墨舞,是幅好字,有谁会去计较那是写错之后的权宜之计呢!

我当时太小,听不懂,直到有一天父亲带我去看漫画家表演――

只见台上挂着一大张白纸,漫画家邀观众上去,随便画几笔,然后立刻根据那几笔,改成一幅画。有些观众存心找麻烦,故意东勾一圈,西画一条,大家这么想,都认为画家会被难倒,却见画家略一思索,就解决了问题。

我开始了解,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有些人不但能将错变为对,而且对的比别人对的还要好。

所以在中学,我试着在作画没有灵感时,把纸折皱,摊在地上看那折痕,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居然能看出许多美丽的山峦和川流。

后来在大学教课,我也常将纸随便“团”一下,丢在桌上,让学生运用想象,去寻找美的造型。我发觉用这种方法创作的画,常能打破自己惯用的格式,开创出新的面貌,尤其喜爱临摹的学生,往往能因此脱离古人的窠臼。

我更发现,有时候在作画之前想要使用宣纸,不小心拿错了纸,却很可能因为纸性不同,收到许多意外的好效果,远非平日所能想见。

如此说来,那错不也就是另一种对了吗?

从写毛笔字、画漫画,到学国画,我深深领悟了这个由错误中寻对的道理,且用在我的生活中,经过许多坎坷、风浪,一次又一次在证明父亲的那句话:

“如果你会救,就无所谓错误了!错也是对!”

(选自《生死爱恨一念间》,有改动)

阅读闯关

1.写出此文的线索。

2.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3.谈谈你对“这世上一般人认为错的事,不见得就是错”这句话的理解。

4.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5.说说你读了此文后受到的启示。

上一篇:一山一水总关情 下一篇:你不是不想学语文